伤寒论名家解读汇编——第111条

张胜兵医生 发布于2025-08-11 09:42 阅读量141

本文转载自武汉庸胜堂中医张胜兵微信公众号

注:1、以下是历代名家对伤寒论解读观点的出处索引,可以为大家对比阅读提供参考;2、因时代不同作者所引用的伤寒论版本差异,整理遗失等客观原因,部分条文解读或有缺失敬请谅解!

第111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风为阳邪,因火热之气,则邪风愈甚,迫于血气,使血气流溢,失其常度。风与火气,谓之两阳。两阳相熏灼,热发于外,必发身黄。若热搏于经络为阳盛外热,迫血上行必衄;热搏于内者,为阴虚内热,必小便难。若热消血气,血气少,为阴阳俱虚。血气虚少,不能荣于身体,为之枯燥。三阳经络至颈,三阴至胸中而还,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者,热气炎上,搏阳而不搏于阴也。《内经》曰: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腹满微喘者,热气内郁也。《内经》曰:火气内发,上为口干咽烂者,火热上熏也。热气上而不下者,则大便不硬。若热气下入胃,消耗津液,则大便硬,故云或不大便。久则胃中躁热,必发谵语。《内经》曰:病深者,其声哕。火气大甚,正气逆乱则哕。《内经》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火热大甚,故手足躁扰,捻衣摸床,扰乱也。小便利者,为火未剧,津液未竭而犹可治也。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而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讝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衄,疑木切。,《素问》作谵,与詹同,下仿此。

强夺而取之之谓劫。邪风被火热,承上起下之词。言太阳中风不当如此治,故曰失其常度,着其变以致戒之意也。两阳,谓风火也。黄,脾土之色也。脾主肌肉,邪热甚则土燥,故色显然着见于外也。阳盛,阳以气言,火能助气,故盛也。欲衄,待衄未衄之词,阴虚,阴以血言,热则耗血,故虚也。小便,血液之类也。血耗,故难也。然火能助气,过则反败气,所以阴阳俱虚竭,言血气俱亏乏也。身体则枯燥,承上文而言亏乏之征也。剂,齐分也,言汗自头出至颈,自颈齐分,还而不下。《灵枢》曰:诸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独诸阳脉皆上至头耳。然则是乃阳有汗而阴不汗也。腹满,邪内实也。微喘,热攻于肺,肺受熏蒸而气促急也。口干,阴虚而津液不足也。咽烂,炎蒸而成腐坏也。或不大便,言津液不足,有时或则便硬也。谵语,寐中多言妄语。盖言出于心,火盛血衰,心虚而神乱也。哕,火炽而气逆也。手足为四肢,乃诸阳之本,阳邪盛甚,气乱神昏,所以疾动而不宁也。小便利者,反上文阴虚小便难而言,利则阴未甚虚,阴未甚虚,则阳犹有可以回之者,所以为可治也。

喻嘉言《尚论篇》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而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风,阳也;火,亦阳也。邪风更被火热助之,则血气沸腾,所以失其常度。热势弥漫,所以蒸身为黄。然阳邪盛于阳位者,尚或可从衄解,可从汗解。至于阳邪深入阴分,势必劫尽精津,所以剂颈以下不能得汗,口干咽烂,肺焦喘促,身体枯燥,小便难,大便秘,手足扰动,谵妄哕逆,乃是一团邪火内炽,真阴顷刻立尽之象,有非药力所能胜者。必其人小便尚利,阴未尽伤,始得以行驱阳救阴之治也。噫!亦危矣。

仲景以小便利一端,辨真阴之亡与未亡最细。盖水出高源,小便利,则津液不枯,肺气不逆可知也。肾以膀胱为府,小便利,则膀胱之气化行,肾水不枯可知也。

按:此证阳邪挟火,扰乱阴分而亡其阴,与前二条亡阳证,天渊悬绝。观阳盛欲衄,身体枯燥等语,明是失汗所致,失汗则阳必内入,何反外亡耶?注家泥“阴阳俱虚竭”一语,遂谓小便利者,阴未甚虚,则阳犹可回,是认可治,为回其阳,大失经旨。不知此证,急驱其阳,以存阴气之一线尚恐不得,况可回阳以更劫其阴乎?且头汗乃阳邪上壅,不下通于阴,所以剂颈以下,不能得汗。设见衄血,则邪从衄解,头间且无汗矣。设有汗,则邪从汗解,又不衄矣。后条火邪深入,必圊血一证,亦谓身体枯燥而不得汗者,必致圊血,设有汗更不圊血矣。读古人书全要会意,岂有得汗而加衄血、圊血之理哉!又岂有遍身无汗,而头汗为亡阳之理哉!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太阳病中风,反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则血气流溢而失其循行之常度矣。风火之阳两相熏灼,则身色如熏黄,阳热盛于上则欲衄,阴液虚于下则小便难。夫阳气盛则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阴液充则腠理发泄,润泽皮肤;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矣。孤阳上出,故但头汗出,剂颈而还,此因火攻而致阴阳之不和也;腹满微喘,阴气逆于下也;口干咽烂。阳热盛于上也;或不大便,久则谵语,邪气留于中也;甚者至哕,此上中下三焦之气不和,致胃不输转而为逆呃也。夫四肢为诸阳之本,水谷之津液灌溉于四旁,阴阳虚竭则手足躁扰,捻衣摸床;若小便利者,阴阳虽虚竭,而得三焦中胃之调和,故其人可治。愚按:通节皆危险之证,重在小便利者,其人可治,所谓阴阳自和者,“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凌氏曰:“此假小便之利,以喻三焦中胃之和,勿专泥于小便可也,仲贤之又每当悟于言外。”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注】此火攻之危症也。夫风为阳邪,太阳病中风,复以火劫发汗,则邪风被火热之气,逼其血气流溢于外,而失其行阴行阳之常度矣。风火为两阳,风火炽盛,两相熏灼,故其身发黄。阳盛则迫血妄行于上而欲衄,阴虚则津液不足于下而小便难。夫所谓阳盛者乃风火之阳,非阳气之阳也。风火伤阴亦能伤阳,故阴阳俱虚竭也,虚则不能充肤泽毛、濡润经脉,故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者,火热上攻而津液不能周遍也,夫身体既枯燥,安能有汗,所以剂颈而还;脾为津液之主,而肺为水之上源,火热竭其水津,脾肺不能转输,故腹满微喘也;因于风者,上先受之,风火上攻,故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者,风火之阳邪合并于阳明之燥气也;甚者至哕,火热入胃而胃气败逆也;四肢为诸阳之本,阳实于四肢,故不能自主而手足躁扰、捻衣摸床也。小便利者,阴液未尽消亡,而三焦決渎之官尚不失其职也,故其人可治。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风为阳邪,火为阳气,风火交煽,是为两阳。阳盛而热胜为发黄,阳盛则血亡而阴竭,为欲衄,为小便难也。阴阳俱虚竭,非阳既盛而复虚也。盛者,阳邪自盛;虚者,阳气自虚也。身体枯燥以下,并阴阳虚竭,火气熏灼之征,于法不治。乃小便本难而反利,知其阴气未绝,犹可调之使复也。故曰其人可治。

柯琴《伤寒来苏集》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项而还,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腹满而喘,口渴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太阳中风,不以麻黄青龙发汗,而以火攻其汗,则不须言风邪之患,当知火邪之利害矣,血得热则流,气得热则溢,血气不由常度,而变犹生也,风为阳邪,火为阳毒,所谓两阳也,两阳相灼,故即见两阳合明之病,身体枯燥,身无汗也,故身发黄,头汗至颈,故但身黄,而头至颈不黄也,首为元阳之会,不枯燥,是阳未虚竭,有汗出,是阴未虚竭,此两阳尚熏于形身,而未内灼于藏府也,此血气流溢之轻者,若其人阳素盛者,因熏灼而伤血,其鼻必衄,其人阴素虚者,因熏灼而伤津,小便必难,若其人阴阳之气俱虚竭者,胸满而喘,口干咽烂而死者有矣,或胃实而谵语,或手足躁扰,而至于捻衣摸床者有矣,皆气血流溢,失其常度故也,小便利,是反应小便难句,凡伤寒之病,以阳为主,故最畏亡阳,而火逆之病,则以阴为主,故最怕阴竭,小便利者为可治,是阴不虚,津液未亡,太阳膀胱之气化犹在也,阳盛阴虚,是火逆一症之纲领,阳盛则伤血,阴虚则亡津,又是伤寒一书之大纲领。

吴谦《医宗金鉴》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注〕太阳病中风,不以桂枝汤汗之,而以火劫发汗,故致生诸逆也。风属阳邪,被火益热,故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也。以风火俱阳,故曰两阳熏灼。热蒸血瘀达于肌表,故其身发黄也。血为热迫,故上逆欲衄;阴虚液竭,故小便难;阴阳虚竭,故身体枯燥;阳热熏灼,阴液上越,故头汗出剂颈而还也。热传太阴,故腹满口燥;热传少阴,故口干咽烂;热壅于胸,故肺燥微喘;热结于胃,故不大便。愈久则热益深,故哕逆谵语,神明昏乱,手足躁扰,捻衣摸床之证见矣。凡此诸坏证,推求其源,皆由邪火逆乱,真阴立亡,多不可治。然或小便利者,则阴气尚在,故犹为可治也,可不慎之于始哉!

〔集注〕成无己曰:《内经》云: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腹满微喘者,热气内郁也。经云:火气内发,上为口干咽烂者,火热上熏也。热气上而不下,则大便不硬,若热气下入胃中,消耗津液,则大便硬,故云:或不大便,久则胃中燥热,必发谵语。经云:病深者,其声哕,火气太甚,正气逆乱,故哕。经云: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动,故手足躁扰,捻衣摸床也。小便利者,是阴未竭,犹可治也。

喻昌曰:此证阳邪挟火,扰乱阴分,而亡其阴,与前二条亡阳证,天渊悬绝。观阳盛欲衄,身体枯燥诸句,则知此证宜急驱其阳,以存一线之阴,不得泥“阴阳俱虚竭”一语,而补其阳、劫其阴也。且头汗为阳邪上壅,不下通于阴,所以剂颈以下不能得汗。设见衄血,则邪从衄解,头间且无汗矣。设有汗,则邪从汗解,又不衄矣。后条火邪深入,必圊血,亦身体枯燥而不得汗。设有汗,便不圊血矣。读古人书,全要会意,岂有得汗仍衄血、圊血之理哉!又曰:仲景以小便利一端,辨真阴之亡与未亡最细。盖水出高源,小便利则津液不枯,肺气不绝可知也;肾以膀胱为腑,小便利则膀胱之气化行,肾水未绝可知也。

程应旄曰:已上诸证,莫非邪火逆乱,真阴立亡之象。推求其原,一皆血气流溢,失其常度,至于如此,邪风被火热之害,可胜言哉!此际,欲治风而火势沸腾,欲治火而风邪壅遏,何从治之?惟利小便一法。如猪苓汤类,可以导热滋干,使小便得利,则太阳之邪亦从膀胱为去路,尚可治也。倘利之而不利,火无从出,危矣。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注】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更被火热,逼其血气从外流溢,失其行阴阳之常度。

风为阳,火亦为阳,两阳交相熏灼,其身发黄。

设阳邪盛于阳位,则犹可乘其热之欲衄,使之人衄而解。

至于阳邪盛,乘阴分之虚而深入之,津液干涸,则小便难。而阴气、阳气之流溢者,至此俱觉虚竭,细察其周身全体则无汗而枯燥,但头汗为火热上攻而出,其津液不能周遍,则剂颈而还,邪热内郁,则腹满微喘,邪热上薰,而口干咽烂。

其初阳明燥结,或止见不大便,稍久则神乱而谵语,甚者气逆而至哕,其病更深矣。

四肢者,诸阳之本,邪热亢盛,则手足躁扰,捻衣摸床,俱为真阴立亡之象,恐非药力所能胜者。必察其小便尚利者,为一线之真阴亡而未亡,其人犹为可治。

此一节言火攻之危证也。

汪苓友云:诸家注皆言小便自利。夫上文既言小便难,岂有病剧而反有自利之理?必须用药以探之,其人小便利犹为可治之证;如其不利,治亦罔效矣。此说亦通。

按:探法,猪苓汤可用,或茵陈蒿汤亦妙。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

大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烦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上条火热外邪分两路,兹则合为一路矣。如寻常太阳病中风,不过中寒之风耳,非邪风也,只宜解汗。发汗且太过,况以火劫发汗乎?风上加火,虽正风亦变为邪风,邪风被火热,则夺汗不已,继以夺血,无可收拾而后已矣。其血气由经流溢于络,由络流溢于横络孙络,失其伏行于分肉之常度也。又势所必至,缘阳火阳邪,两相助虐,熏灼于经隧之中,凡血色澹渗之处,一律变为火色。身肤发黄,已属夺血之明征,又况两阳追逐卫气,速率何啻几倍。行阳必亢阳,行阴必伤阴,阳盛则见证在欲衄,阴虚则影响于小便难,驯至阴阳俱虚竭,将水谷精华,几成灰烬,身体枯燥,黄且焦矣。剩有维系阴阳之汗液,亦一发无余,但头汗出,剂颈而还,其汗止有此数而已。于是地气当升而不升则腹满,天气欲降而不降则微喘,饮水而等于无水则口干,食谷而难以下谷则咽烂。纵略进水谷,如杯水车薪,救汗救血,惟恐不赡,尚能推出腐秽耶?或不大便,积储有限可知,久则谵语,甚者至哕,糟粕不行又可知。手足烦扰,捻衣摸床,显系谷神不到于四末,顿失诸阳之知觉更可知。差幸阴阳未至于立亡,阴阳之养料则殆尽矣。曰小便利者其人可治,以其人游部之火气犹存在,而后决渎之令行。吾知固有之火,必久持于外来之火也。以火远火,视乎其人,故不曰其病可治,曰其人可治。苟非其人,何堪设想,始悟仲师不立方之微旨。一切苦寒凉散之剂,皆鞭长莫及,于十一条火劫诸证,仅出三方,全无清火之品,看似因循,实则细玩上条“谷气”二字,惟有糜粥自养为第一义,其余药石补救,皆属后图。敢进一解曰:见火休治火,火尽则灭。尝见野处乡动行火劫,在得庆生还者,无非借赖水谷,则“小便利”三字,正若辈之活命符,不然,吾为此惧。

曹颖甫《伤寒发微》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燥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太阳中风,本桂枝汤证,漫用火劫发其汗,治法已误。况风本阳邪,与火并居,迫肺脏卫气之出于皮毛者,脾脏营血之出于肌腠者,一时合并外溢,于是血气流溢而作汗液者,失其常度矣。魄汗逼迫垂竭,血中之精液随之,故其身发黄。今试以针刺手,必有一点血出,血过即出黄水,是即血中之液,发黄色之验。伤寒之发黄,大抵热伤血分使然,火劫发汗,其较著也。阳逆于上,则鼻中出血;阴竭于下,则小便不行。营卫二气竭于皮毛肌腠间,则枯燥而不见汗色,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者,厥阳独行于上,而阴亏不能作汗也。腹满微喘者,脾阳顿滞于下,肺气不宣于上也。口干咽烂者,胃中燥热也。不大便而谵语者,燥屎积于肠胃,而毒热上蒙清窍也。哕本多寒,此独为热,阳热内炽,清气从肺窍入者,格而不能受也。手足秉气于胃,胃热故燥扰。神魂被毒热上熏,摇摇欲出泥丸,故神憺荡而不收,捻衣摸床,一似有所寻觅者。此证自腹满以下,全系承气汤证。特因津液内耗,不下必死,下之亦死,为其津液内耗,不胜攻伐也。惟小便利者,津液尚有来复之机,终不难一下而即愈,故曰“其人可治”。张隐庵引上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得小便利者自愈为证,犹为未达一间。本论云哕而腹满,知其前后何部不利,利之而愈,可以悟此证之治法矣。

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玉函》无“病”字,“发”后有“其”字。《脉经》“溢”作“泆”,“剂”作“齐”。捻,《玉函》作“寻”,《脉经》作“循”。“阴虚”后,成本有“则”字。柯本改作“两阳相熏灼,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其身发黄,阳盛则云云,阴阳俱虚竭,腹满”云云。剂,程本作“跻”,非。

张锡驹:此火攻之危证也。夫风为阳邪,太阳病中风,复以火劫发汗,则邪风被火热之气,逼其血气流溢于外,而失其行阴行阳之常度矣。风火为两阳,风火炽盛,两相熏灼,故其身发黄。阳盛则迫血妄行于上,而欲衄,阴虚则津液不足于下,而小便难。所谓阳盛者,乃风火之阳,非阳气之阳也。风火伤阴,亦能伤阳,故阴阳俱虚竭也。虚则不能充肤泽毛,濡润经脉,故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者,火热上攻,而津液不能周遍也。夫身体既枯燥,安能有汗?所以剂颈而还。脾为津液之主,而肺为水谷之上源,火热竭其水津,脾肺不能转输,故腹满微喘也。因于风者,上先受之,风火上攻,故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者,风火之阳邪,合并于阳明也。甚者至哕,火热入胃,而胃气败逆也。四肢为诸阳之本,阳实于四肢,故不能自主,而手足躁扰,捻衣摸床也。小便利者,阴液未尽消亡,而三焦决渎之官,尚不失职也,故其人可治。

钱璜云:上文曰阳盛,似不当言阴阳虚竭。然前所谓阳盛者,盖指阳邪而言,后所谓阳虚者,以正气言也。经所谓壮火食气,以火邪过盛,阳亦为之销铄矣。

丹波元简云:“剂颈而还”,诸家无详释,特喻氏以为剂颈以下之义。盖“剂”,剂限之谓,“而还”,犹谓以还,言剂限颈以还,而头汗出也。王氏《脉经》有“剂腰而还”之文。方氏云“剂,齐分也”,未允。

又云:此条证,程氏主以猪苓汤,汪氏亦同。结语云“小便利者,其人可治”者,盖以此验津液之虚竭与否也,非以利小便治之,二氏未深考耳。《补亡论》亦云:与五苓散。发黄者,宜茵陈蒿汤;不大便,宜大承气汤。未知是非。

又云:舒驰远云:门人张盖仙曰:此证纯阳无阴,何得云阴阳俱虚竭,是必后人有误。此说近是。

铁樵按:“两阳相熏灼,阳盛则欲衄”,两“阳”字文义自明。“阴阳俱虚竭”句,“阳”字指生气说。小便利者,不但阴未涸,阳亦未竭。经谓“膀胱藏津液,气化则出”,此“化”字,即“生长化收藏”之“化”字,其根在生气,惟其能生能长,然后能化。而人身之所以能生能长,赖有阳气,此即吾所谓生气。故“阴阳俱虚竭”句,句首省去一“若”字,故下句有“则”字,“若”字与“则”字相应。第二句有“则”字,故前一句“若”字可省。若无“则”字,意义便完全不同。此固稍知文理者,皆能知之,而各注家都不理会,使全节意义不明,反谓纯阳无阴,疑原文错误,抑何不思之甚!“小便利者”句,亦省去一“若”字。盖“者”字与“若”字相应,有“者”字便不须“若”字,此句正与上文相对。其意若曰如其阴阳俱虚竭,则当如何如何,为不治之证。如其小便能行,那就阴阳未虚竭,纵有如何如何败象,不过是脏气纷乱,生气尚存,尚非不治之证。又血气流溢,失其常度,至于发黄欲衄;阴争而溲难,矢燥而谵语,如此之病,乃欲以利小便为治,荒谬至可惊人。吾乃知程汪诸家,全未懂得本文真际,其著作至今尚流传于世,在程、汪自身可谓幸运儿,而仲景之书,则不幸之甚矣。衄血发黄之理,解见前。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嘴,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语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玉函无病字,发下有其字,脉经溢作泆剂作齐,捻玉函作寻,脉经作循,阴虚下。成本有则字,柯本改作两阳相熏灼,身体期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其身发黄,阳盛则云云。阴阳俱虚竭,腹满云云。

康平本:失其常度,两相熏灼,系小字旁注,无阳字。阳盛则欲衄,至身体枯燥,系小字衬注,在必发黄下,小便利者,其人可治。亦小字衬注,在煞末摸床下。

按此条承上条而言,同是火逆误治,上条火热袭着局部,此条火热蔓延全身。上条病机向愈,故模拟种种欲愈景象。此条病机转坏,故胪举种种致坏证形,合而观之,一聚一散,一轻一重,一愈一难愈,不啻详辨火逆病理的一个总提纲。此条词意明显,须研究的有三个问题:一、火逆伤阴,只阴虚,何至阳虚,何至阴阳俱虚,而虚下又加一个竭字。二、阳明谵语,系有燥屎,此条或不大便,或之者,疑之也。不大便尚不定,何有燥屎,无燥果,何以又有谵语。三、小便利可治,小便既难,何以又利。各注拟用探法,是否有合经旨。前之一说,各注均见及。故或就素质言,或就气血言,或就阳津阴液言,说均可遇。但须知热盛是邪火盛,阳虚是正阳虚。且阳极必阴,阴极必阳。气不到,水不到,水不到,气亦不到。阴阳互换互根。热证原有构成阴阳俱虚的至理,这个很值得深研的。次之一说,上条与本条,同有谵语。上条的谵语,是偏热重,此条的谵语,是兼正虚,上条谵语,其来速。此条谵语,其来缓。久则谵语,久字着眼。纯单燥屎关系,何必要久。下文第一二三条,被火者必谵语,即是此条好注脚。后之一说,火炽阴伤,炎岗燎原,留得一分阴液,保存一分元气。倘阴气全亡,无以为藏阴起亟之本,阴阳离绝,神机化灭,若亡未尽亡,犹有小便,不必要数要多,则犹有一线生机,曰可治,不是必治。煅万物者莫若火,学者兢兢。此证中气将绝,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亡阴证象毕真。疗法忌汗,忌下、忌利小便。开始标火却发汗,将恶汗,中气已败,将焉下,身体枯燥。一团邪火,将焉利小使,病的生死问题,都在小便。这个小便,当如何珍责爱惜,而探之导之。矜矜于五芩散,猪芩汤,茵陈蒿汤之辨,梦中说梦。仲景在两条绘如许景象,胪如许证型,虽未立方,立方意义已显,率词揆方,是在学者。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这条关乎生死的问题。太阳中风,太阳病有两种,一种是伤寒,无汗的,另一种是中风,有汗的。太阳中风这种证候是津虚多热,所以桂枝汤所主没有不发热的。

假若“以火劫发汗”,不得了,用麻黄汤都不行,我们以火劫的法子迫使大汗出。“邪风”,就是风邪了。风邪这句话有语病,等我讲完了咱们再谈。外邪使人发热,本身也是热,再“被火热”,又加以被火,用火开始迫使发汗了,其势如焚。本来就热,续之以火,邪热因火而盛,加甚其热,所以“血气流溢”。“血气流溢”这四个字也挺复杂,是血流散,而气溢出。血流散于脉内,血在血管里头,古人认为血管里头就是血,血流散于脉内。气呢?血管外头的这种液体就叫作气,而气逸失于脉外,就变成汗了,所以血气流溢,溢者,溢出也,指着气说的。“失其常度”,人的气血在平时有一定的常度的,这种误治则使其失其常度。

“两阳相熏灼”,两阳,外邪造成的热也是热,用火攻火也有个热,热者为阳,所以两阳相熏灼。本来有风邪,又益之于火攻,这就是两阳。

两阳熏灼人的什么地方呢?就是肌肉、筋骨肌肉。“其身发黄”,这个发黄不是黄疸,火熏的样子,我们前面讲的温病,用火攻之,其身如熏黄,像火熏的发黄。

“阳盛则欲衄”,热往上亢,阳热亢于上,人鼻子要出血。

“阴虚小便难”,水竭于下,那么小便就艰难了,欲小便而不得,和上面那个(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一样。

“阴阳俱虚竭”,这个阴阳指气血说的,气血就是血管外、血管内液体全虚而血少,俱虚竭。

“身体则枯燥”,我们讲竹叶石膏汤,身体羸瘦,丧失体液太多,人马上就瘦下来了,就像前面讲过的衄家不可发汗,发汗额上陷,都是一样,丧失津液,丧失血液,人很快就消瘦,所以身体就枯萎而燥,燥就是热。

“但头汗出,剂颈而还”,那么热往上攻,尤其津液虚,身上不出汗,只是脑袋出汗,就是脖子以下没汗,以上有汗,剂颈而汗。

“腹满微喘”,热往上涌,同时里头也干了,也就是胃里头有燥结了,燥结厉害,腹就满,压迫横膈膜,人就微喘。

“口干咽烂”,就是热太甚,热逆于上,口干,嗓子也烧坏了。

“或不大便”,解不出大便,或者大便干,大便硬。阳明内结,一定要说胡话。

“甚者至哕”,津液再虚到家,胃气也就要败了。“至哕”,是虚极影响脏器机能,尤其胃到这种程度危险透顶。“手足躁扰”,那么这时候人的神思就不守了,手脚躁扰,没处搁,没处放,但人(患者本人)是不知道的,所以紧接着讲“捻衣摸床”,这是最险恶证候,捻衣襟边,摸床沿。人要死的时候,是有这种情况,这就是病实正虚了,人身上的机能虚到家了,他(患者)没意识的举动,所以捻衣摸床,什么也不知道,所以这是危乎殆矣。

如果津液要是恢复,“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否则就不行了。

那么这一段与上面(条文)不同,比上面严重。尤其虚,津液本虚而有热,更不能用火攻。头一段只是里有热,并不虚。如果是太阳中风,要是用火劫迫汗,那更危险,这段主要是讲这个问题。

任应秋《伤寒论语译》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校勘】《玉函经》:“太阳”下无“病”字;“发汗”作“发其汗”。《脉经》:“溢”作“泆”;“剂”作“齐”;“捻”作“循”,《玉函经》作“寻”。成无己本:“阴虚”下有“则”字。

【音义】剂,读如楫,俗读如跻,《尔雅疏》云:“齐截也。”捻,音捏,指捏也。

【句释】“头汗出,剂颈而还”,犹言头汗仅出至颈部,从颈部齐截,以下就没有了。“捻衣摸床”,是神识不清的脑症状。

【串解】陆渊雷云:“此条因火攻而成热溶血症也……古人以风为阳邪,后世亦有风生热,热生风之论,可知中风病情,本偏于热,更以火劫发汗,则身热愈高,血液被热灼,致赤血球崩坏,血色素游离,分解变化而成一种新物质,名海吗吐定(Haematoidin)溶解于血浆中,所谓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也。凡黄疸病,皆胆汁混入血液所致,海吗吐定之化学构造,实与胆质色素相同,热溶血症之患者,血液中富有海吗吐定,由门静脉入于肝脏时,使肝脏生成过量之胆汁,平时向输胆管分泌之胆汁色素,至此因涌溢而入肝静脉,复经肺循环,以达全身,遂发溶血性黄疸,所谓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也。两阳者,中风为阳邪,火劫之邪亦为阳也,阳盛谓热毒郁积,盖中风自汗之病,不用桂枝汤,而以火劫发汗,则毒害性物质不去,徒伤津液,津伤则汗闭,表证热盛而汗闭,故欲衄。四十七条(按:本书第46条)麻黄证之衄,云阳气重,此云阳盛,其实一也。阳盛者阴必伤,津液伤,故小便难,阴阳俱虚竭,则肌肤得不到滋润,故身体枯燥。阳邪盛于上,阴津伤于下,故但头汗出,剂颈而还,口干咽烂而不大便也。病至此,则各种生理机转俱受影响,于是胃肠不能消化,残留食物发酵,致胃肠中多气体而腹满,肺脏不能适量交换碳氧气而微喘,神经系统既受热灼,故见谵语躁扰,捻衣摸床之脑症状,火逆之证,此为最危矣,若其人小便利者,则津液未涸,肾脏机能无恙,血中毒害性物质得以排除,故知可治。”

【语译】太阳中风病,只能用桂枝汤解表,偏错误地用了火法发汗,便引起血循环加快,里热增高,高热的结果,不仅红细胞多被破坏,周身发溶血性黄疸,甚而衄血尿闭,皮肤干枯等阴阳两虚的症状亦同时出现了。如不断地变坏下去,影响肺脏,便会呼吸困难;影响消化道,便会口干、咽烂、便秘、腹胀、干哕;影响大脑,便会神昏谵妄,手足躁扰,捻衣摸床。这时如小便突然转为清畅,说明津液已渐恢复,肾脏机能还好,是病变开始好转的征象。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解析】本条论述太阳中风误用火劫的变证及预后。

太阳中风,当用桂枝汤解肌发汗,方为治疗之顺,若误以火劫发汗,则为治疗之逆,必然变证蜂起。风为阳邪,火亦属阳,太阳中风用火劫发汗,必致阳热更盛,而使气血流溢,失其运行之常度。风火合邪,即所谓“两阳相熏灼”,其身必发黄。此之发黄与前述“风温为病……若被火者,微发黄色”之机理相同。阳热亢盛,伤于阳络,则见鼻衄;阴液不足,故小便难;火迫劫汗,不仅伤阴,而且耗气,阴阳气血俱虚竭,无血以濡润,无气以温煦,不能充肤泽毛,身体则消瘦枯燥。前句之“阳盛”者,是言其邪,此“阴阳俱虚竭”,是言其正。概念不同,不可混淆。

阳热之邪若从汗解,谓之“热越”。此因阳热盛,阴液虚,热不得越,不能周身作汗,故但头汗出,齐颈而还。邪热不得外越,便入内攻伐,聚于中焦,脾胃气机滞塞,则腹满;影响肺气不利则微喘;炎于上则口干咽烂;下结于肠中,则不大便;久则胃热扰心,故作谵语。若病情再重,甚者至哕。哕,即呃忒或呃逆,与一般胃气不和的嗳气、噫气不同。此为胃津大亏,胃气将败之候。临床常可见到某些温热病晚期出现哕证,多是病至险境,病情垂危的表现。

四肢为诸阳之本,阳热炽盛,内乱心神,外实四肢,故手足躁扰,捻衣摸床。捻衣摸床,是神志昏愦之后的一种无意识的动作,即两手不自觉地反复摸弄衣床。病延至此,恶候叠见,可谓热盛阴伤已达极为严重的地步。此时若小便尚利,可知阴津尚未尽竭,化源犹存,仍有一线生机,还有救治的希望。如若小便全无,是化源已绝,则难以救治。

本条对火热之邪伤阴动血的病理变化和证候描述非常全面,而且也很逼真,实为临床经验的总结。说明《伤寒论》不仅重视阳气,而且也重视阴血。后世温病学家由此得到启发,从伤寒误用火法,认识到犹如温病误用麻桂辛温之害,又从火逆之害,认识到温热之邪最易伤阴的致病特点。因此学习本条,不要局限于火劫变证,应当扩大思维,深入理解其义。

倪海厦《伤寒论》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已经有感冒的热在身体里面,然后又有火气进来了,用火熏他,这是两个阳热在互相熏灼,结果造成病人津液丧失过多,其身发黄,血里面百分之六十的水,水份丧失很多的时候,从皮肤上看到血的颜色是黄色的,实在这是血的原色,其实是液不足了,这时候吃水梨最好;阳盛则欲衄,阳气是往上走的,如果病人会流鼻血,血里面的热就会散出来,就会好;如果病人阴虚小便难,因为津液不够了,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如果病人阴阳两虚,身体就枯燥了,瘦干干的,但头汗出,为什么有这现象?身上一点汗都没有,但是满头大汗,就是头流汗,中医叫作浮阳,浮阳就是免疫系统,就是肠胃的功能,就是肠胃的热气,正常时阴阳是相交的,为什么阳热能停在中焦不会散出去?因为人有阴阳,有津液,按一定比率存在,所以可以停在中焦。有一天如果津液少了,津液少的原因,可能被攻下,可能被火烤,津液一少,胃里面的阳热就冲到头上去了,头就在流汗,中药里面能把浮阳降下来,最好的就是牡蛎的壳,牡蛎会收浮阳,相书上蒸笼头这种人只能干校宫干不了将官,因这人太急躁了。另外一种情形,阳明热也会容易头汗出,与这里的但头汗出不同,这里是阴阳都虚掉才会但头汗出。腹满,里面的大便都干掉了,微喘,口干、咽烂,喉咙都烂掉了,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严重到打嗝的时候更虚,有打嗝现象的时候,就是胃气绝了,很危险了,如果再进去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捻衣摸床就是沿着床边摸过去,这时候大便整个干在肠子里面了;如果小便还通利,代表他元阳还有,因为小便是气化出来的,代表津液还有,如果小便都没有了,就真的很危险了。

例:小孩感冒,麻黄汤证,一剂下去小孩发汗太过,烧退了就转白虎汤证了,结果误诊,看他还发烧给大青龙汤,小孩一直在发汗,原来是太阳表证,立刻转成阳明燥证,就捻衣摸床,这代表津竭了,而阳明燥热证,对小孩摸脉不准,因为小孩的脉,正常时都跳得很快,摸肚子拒按,表示大便堵在里面,阳明证应该考虑大承气汤或白虎汤?结果因拒按而用大承气汤,大承气汤一下去,烧就退了,还有,这小孩从小就黄疸,大便不好,常常阳明燥热,常常口渴,常常便秘,脑子反应慢,大承气汤一攻都好了。

孙斋氏曰:本条宜对证用药:黄疸病用茵陈蒿汤;腹满而喘、谵语、下大便用承气汤。独躁扰循摸一症为神经濒绝之现象,法在不治。这现象用大承气汤,如果白虎汤证造成的壮热,用犀角地黄汤可能会好,大便不通的,就不会好。

张胜兵《张胜兵品<伤寒>》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以下解读内容为精简版,详细解读请查看:第85讲 张胜兵品《伤寒》之太阳病(111条条文·火劫)

如果单从字面上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话,可以这么来解读:患太阳病中风证的患者,如果误用了火法强行发汗,邪风被火热所迫,血气运行失常。因为风为阳邪,火亦属阳,两阳相并,热邪亢盛。气血流行失度,是为血热妄行。所以出现气血流溢,失其常度,就是它可能会成为离经之血。血热妄行也可以说热迫血妄行,也可以这么理解。风邪和热邪都属阳,因此说两阳相熏灼,两阳熏灼就类似于温病的毒疫炽盛,可以出现黄疸。

阳热之邪太甚,迫血妄行,就可能会出现出血,也即是什么?

鼻衄或者其他地方出血。如果火劫发汗过多,伤津太过,那么就可能会出现阴虚小便难。这个阴虚其实是指津液亏虚,因为气属阳,血、津液都属阴。又因为壮火食气,火热太厉害了,一样可以耗气。气属阳,津液又属阴,那么就可以出现阴阳两亏。在阴阳两亏的情况之下,如果火热之邪夹风邪伤及阴阳过度,可能会出现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

身体为什么枯燥啊?

因为身体要濡养的话,是需要津液的。津液已经被火劫强行发汗,再加风邪与火邪相搏于体,灼烧津液,出现身体缺乏水分而枯燥。

但头汗出,剂颈而环。这个剂是个通假字啊,通没有利刀旁的齐。为什么会出现但头汗出,剂颈而还呢?

因为风邪和火热之邪是两阳,阳热先伤阴。本来以火劫发汗,津液已经亏少,再加上邪气又为风火邪气,再把内部的阴津一伤。因为火热之邪先伤阴嘛,就跟寒邪先伤阳一样。

寒邪会伤阳,火热之邪会伤阴。伤阴之后已经出现了小便难,这个阴津所属的经络已经被伤,伤完之后就再来伤阳经。大家都知道,头为诸阳之会,三阳经都要到头颈部,而三阴经只是到胸部和腹部。阳热之邪先伤阴经,火劫发汗也是先伤阴经,阴经被伤,接着就会伤阳。而阳经和阴经的分水岭就在颈部。所以就会出现但头汗出,齐颈而还。这个但头汗出出现在这里的话,就不是我们以前讲的火热上炎的但头汗出那么简单了。

可以把这一段看成是温病啊。虽然说是太阳中风,但是被火劫发汗了,所以后期表现的都是温病的临床表现,那么当温病伤阴之后再伤阳,出现但头汗出是很危险的。

阴经伤了再伤阳,也可以认为火曰炎上,它往上跑啊。也可以认为颈部是阴经和阳经的分水岭。在这个时候出现“但头汗出”是阴经已被伤,火热之邪,随着风邪蔓延到了头颈部,来伤头颈部之阴液了。

腹满微喘。如果这个火热之邪到了腹部,就可能会出现腹满。《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里面有这么一句原文,他说:诸脏腹大皆属于热。那么热在腹部是可以出现腹满的。而微喘呢?如果这个热伤及胸肺部,肺气不敛是可以出现喘的。如果这个火热之邪伤及到咽喉,那么会出现口干咽烂。如果火热之邪伤及阳明胃,就可能出现不大便,久则谵语。如果伤及阳明胃到了一定的程度,胃津几乎伤到所剩无几之时,就有可能会出现胃阴亏竭至哕。那么这个哕,那就不是简单的呃逆了,已经是胃阴亏竭致使胃气上逆的反应。

如果热邪已经蔓延到了四肢,四肢有热邪,就会热极生风,手足就会燥扰,就不自觉的要捻衣摸床了,其实叫热极生风了。

也正是由于第111条的这些温热之邪所引起的临床反应,如此的完整和完善。后世温病流派全部的继承和发扬了第111条里面的所有的内容。大家可以去看《温病条辩》。第111条的内容在温病里面几乎都出现了,手足躁扰,捻衣摸床都出现了,是一种热极生风的表现。

在这种情况之下,已经到了热极生风的地步了,能不能治呢?关键看有没有小便。如果还有小便,那么证明津液和阴液还没有被火热之邪灭绝,还没有伤光,如果伤到一点阴液都没有的话,伤绝了的话,小便没有的话,那么恐怕命不久矣。因此,仲景说小便利者,其人可治。言下之意就说,如果小便都尿不出来,体内的阴液都被烤干了,那么将会阴绝而亡。

简单的将这些解读了一下。

那么有人就要问了,太阳中风怎么出现了温病的情况啊?温病的这些临床表现,以前仲景说过没有啊?当然有。

我们看一下第6条条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在逆促命期。

这条条文我们已经讲过了,第6条条文是直接说是温病。太阳温病后面的临床表现和第111条很类似,但是第111条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感受的温病,而是什么?而是太阳中风误用了火劫发汗,才变成了温热之邪,才变成了后面的一片温病的临床表现,它是太阳中风误治后变成的类似于温病的临床表现。

本身不是温病,是被误治之后,形成了温病病因病机类似的一些临床表现,因此仲景并没有给方,所有的证状都没有给方,这些方子被后世医家通通的补充了。至于怎么用方,我待会儿再讲。现在我只是为了告诉大家,第111条表现的温病是由太阳中风,用火劫发汗误治而来,而条文第6条的温病是本身感染的风温或者是温病。但是那个风温和这个温病学家所说的风温是不同,我讲过的。

第6条是本身感染了温病,太阳温病,但是没有给方剂,而第111条更加完善的,给出了温病的好多临床表现,但是仍然没有给方药。

今天的重点是火劫。

什么是火劫?

火劫是在不同的出处有不同的意思,在佛教语里面有火劫。佛教是在汉朝从印度传入到我国,比张仲景时期还要早,因为仲景已经是东汉末年了嘛。那么佛教语里面,有火劫这个名词,它是指什么呢?是指坏劫中的大三灾之一。大三灾是指火灾、水灾和风灾。谓劫火洞烧,直至光阴天。

在中医术语里面,火劫是个啥意思呢?在中医术语里面,火劫是指热性病或者发热病误用了烧针、熏、熨、灸等火法,导致疾病恶化。火劫本身就是指疾病恶化,包含了这个意思在里面。

那么为什么要用劫呢?还用了一个佛教用语呢?是为了证明这个火劫导致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因为佛教里称之为大三灾之一嘛,所以在中医术语里面,这个火劫仍然是灾,是出现灾难性后果。这个灾难性后果,仲景已经从轻到重到更严重,几个阶段跟我们分析了,临床表现已经说的很清楚。

说白了,太阳病中风就是一个桂枝汤证而已,吃点桂枝汤不就解决了嘛。但是这个医生他可能不太懂开方,就只知道用火疗法。用了火疗法呢,如果是一般误用火者,仲景还有可能说误用火者,比如上一条“凡熨其背”,他还没有说火劫两个字,仲景既然用到了火劫两个字,就证明了什么?就证明了出现了灾难性后果。你看这个熨也是一种火法,是吧?但是在第110条,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并没有说是火劫。而第111条直接说以火劫发汗,已经蕴含了不良后果了,就是用了错误的火疗法,导致了不良的后果。

火劫一方面是指产生了不良的后果,另外一方面是指什么?强行逼迫病人出大汗,所以火劫发汗。一个太阳中风证,桂枝汤微微发汗就能解决的问题。结果用强迫其发大汗的方法,灼伤了津液。这个病人是太阳中风是有风邪的,风为百病之长,数行而善变,是可以变的,是可以到处跑的。这下好了,用了大火大热的这种疗法,这个邪风呢,就被火热。邪风被火热。

什么叫邪风被火热?有的医家理解成邪风加上火热,有的医家理解邪风被火热所迫,或者火热被邪风所迫,随便怎么理解,总之一条就是风邪和火热之邪在体内流窜,形成了一种有风热、风温的病因病机的临床机理。风本来就善行数变,能跑动,再加上有火热进去了,那么势必导致什么?气血流溢,失其常度。

血太热了,那血拼命的跑,跑到哪里去了?跑出了脉外。血溢出脉外,就会出现流血的情况。那么这种流血的情况呢?我们中医的治疗方法应该是凉血止血。

如果血热不是特别的厉害,只是比较轻微的,那么就会出现什么?阳盛则衄,那么就会流鼻血。随着流鼻血就有可能会出现什么?自衄而解。比较轻微的患者,可能流个鼻血人就好了。因为这个风邪、热邪随着鼻血流出去了,这叫自衄,而且这种情况是有可能出现的。如果自衄不解怎么办呢?如果用经方,就可以用三黄泻心汤喽。我之前不是说过吗,但凡是由热所引起的上焦出血,即可用三黄泻心汤嘛。

由于以火劫发汗,那么小便津液缺乏,小便就会难,叫阴虚小便难啊。如果是阴虚小便难,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用经方的话,那可能就是猪苓汤了。但是如在温病里面,用的是冬地三黄汤。

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这是个什么情况呢?这个在临床当中的确有,但是张仲景没有给方。后世医家有个方子,专门治这个温病发黄的。用的是什么呢?用的是千金犀角散。

千金犀角散用的犀牛角、黄连、升麻、栀子和茵陈,专门治疗疫毒炽盛的黄疸。

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那么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如果用经方的话,可以用《金匮要略》里面的薯蓣丸。薯蓣丸气血阴阳都补嘛。

但头汗出,剂颈而还呢?

这种情况在急性期如果用经方去救的话,是可以用大承气汤来急下存阴的。当然了,急下存阴,只是把热去掉而已,要彻底解决问题,还是要养阴。这个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温喘,口干咽烂,这都可以用大承气汤来急下存阴。那么或不大便,久则谵语这个情况呢?根据临床表现,用大小承气汤或者调胃承气汤,看情况选择。

如果出现了哕,在早期由火热引起的,可以用竹叶石膏汤,橘皮竹茹汤等等。但是,如果到了后期,胃阴快绝了,那竹叶石膏汤和橘皮竹茹汤是没有用的。因为什么呢?因为他胃阴已经快绝了。到了胃阴快绝的时候,火热会很重,出现手足燥扰,循衣摸床,捻衣摸床这些情况的话,恐怕要用大定风珠,小定风珠等等这样的温病方了,养阴熄风止痉的这些方子。

有的人说养阴,我可不可以用经方黄连阿胶汤,炙甘草汤啊?那也行,反正大定风珠,小定风珠,这些方子基本上都是在炙甘草汤的基础上变化的。如三甲复脉汤啊,一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啊,都是在炙甘草汤的基础上变化而来嘛,本身温病的许多方子就是来源于伤寒方,你只要加减合适当然是可以的。有一些既能够养血又能够养阴的,比方说犀角地黄汤,刚才说的千金犀角散,都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选用。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