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本文为听课粉丝根据录音整理而成,如有误差,还请海涵!
张胜兵品《伤寒》
第232讲:少阳病(265条 · 少阳伤寒千古疑案)
忆秦娥 · 少阳伤寒
脉弦细,少阳伤寒经病系。
经病系,头痛发热,柴胡怎替?
少阳不可发汗悸,发汗谵语调承气。
调承气,胃和则愈,不和烦悸。
大家好,我是张胜兵,今天农历的正月初一。现在是晚上的11:23,感谢大家守候在手机或者电脑旁来收听我为大家讲的《伤寒论》。这节课我们讲《伤寒论》第265条条文。好,我们先看条文的原文。
第265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当然也有版本说烦而躁啊,但是宋本《伤寒论》说的是烦而悸,可能有其他版本说的是烦而躁。
那么,我们仅从字面意思呢,可以这么解读:病人得了伤寒,脉象是弦细的,有头痛发热的表现,这属于少阳病,不能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如果误用了汗法,就会引发谵语,这是阳明胃热里实的表现。如果运用适当的方法使热邪失去,则胃气自和,病可愈。否则胃气不和,烦而会引发烦躁、心悸等变证。
好,我们逐字逐句的来解读一下这条条文。首先,关于“伤寒”这两个字,有太阳伤寒;有阳明伤寒啊。也就是说,我们六经辨证里的六条经都有可能伤寒。那么,这里的伤寒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回忆一下太阳伤寒,我们用的是麻黄汤;阳明伤寒,我们用的还是麻黄汤,是吧?因为太阳经经证伤寒用的麻黄汤,阳明经经表受邪伤寒,也用的是麻黄汤。
你看我们阳明病第235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那么这个呢,其实就是阳明病的伤寒,用的是麻黄汤。
我们再看第35条条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这个呢,是太阳病的太阳伤寒。都用的是麻黄汤。
而我们这里的伤寒呢,他也有头痛发热。头痛发热和这个太阳伤寒、阳明伤寒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在哪里呢?不一样是在他的脉。他说那个脉是什么?脉弦细。所以他直接在后面说了一个属少阳。因此我们整体来全面的看待问题的话,这里的伤寒,那首先他能够判断这个病人得了伤寒,又有头痛发热啊,那么我们判断它是属于太阳伤寒呢,是阳明伤寒呢,还是少阳伤寒呢,还是其他伤寒呢?我们只需要看脉就行了。脉弦细。脉弦细直接锁定了它属少阳。
所以,伤寒,头痛发热,它是典型的伤寒。脉弦细,它是属于少阳。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个是少阳伤寒。也就是说,是少阳经表被寒邪所伤,出现了和这个太阳伤寒和阳明伤寒差不多的表证,都有头痛发热。
那么,仲景在这里用脉象的不同啊,来区分这个伤寒是哪一条经的伤寒啊。它的脉象是弦细嘛。对吧,如果是太阳伤寒的话,那脉象就是什么?就是浮紧是吧?如果伤寒头痛发热脉浮紧的话,那么就肯定不是少阳伤寒了。而阳明病呢,阳明病的脉象是阳明脉大,是不是?而235条说: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那么由于阳明病的本病的脉象是阳明脉大,而阳明伤寒又有浮,所以如果脉象是浮大的这个伤寒,那么就是阳明伤寒。脉象是浮紧的,那么就是太阳伤寒。脉象如果是弦细的,那么就是少阳伤寒。
那么,为什么同样是伤寒,太阳伤寒是浮紧,用的是麻黄汤。阳明伤寒脉象是浮大,用的是麻黄汤。而少阳伤寒却是弦细,要用小柴胡汤。
好,那么我们从这个太阳、阳明、少阳它们的特点来分析一下。
首先呢,太阳它是主表的啊。首先太阳是主表的啊,而太阳又是血多气少之经啊,这条经络有个特点就是血多气少啊。太阳经主表,感受了伤寒,又是外邪,所以它们的斗争就在经表进行,那么在这个斗争的过程当中,就出现浮脉而紧。因为紧是寒邪嘛,寒邪又是表证,在太阳经,太阳经又是血多气少之经,那么出现的脉象是浮紧。
阳明经呢?阳明本来主里,但是阳明经经表受寒还是在表面啊。阳明腑虽然属里啊,阳明经它仍然代表阳明的经络。而阳明经是多气多血之经啊,气多血多啊,因此它在感受外寒的同时啊,它就会脉象浮大。
而少阳经呢,少阳经是血少气多,它的特点是血少气多。嗯,而少阳它很特别,它属于半表半里,是半表半里内外中间的枢纽啊。因此啊,它具有什么?具有经腑同病以及经腑同治的这么一个特点。也就是说,少阳经病也好,少阳腑病也好,都是用小柴胡汤来和解少阳,它叫和解剂。它不属于汗法,不属于解表剂啊,它属于和解剂啊。由于它血少气多,因此在感受伤寒的时候呢,它就会出现什么?出现少阳这个经络的特点,那血少气多,血少脉就会细。而少阳呢,少阳是主春木之气啊。对应的季节是春啊,而春呢,我们《黄帝内经》不是说了吗?春弦、夏洪、秋毛、冬石。那么少阳对应的就是什么?就是弦脉。又由于它血少气多,如果本经感受伤寒的话,那么它应该是细脉。为什么细脉?因为血少嘛。血少脉象就容易偏细,血多脉象才会大嘛。它血少,所以脉象会偏细。而少阳本病对应的春季对应的脉象是弦脉,这个《黄帝内经》早就有原文的啊。除了我刚才所说的春弦、夏洪、秋毛、冬石这些四季对应的脉象特征以外,另外经曰:少阳之至,其脉弦。
好,这样呢,我们就从脉象上分析了太阳伤寒、阳明伤寒和少阳伤寒,它们脉象的不同啊。由于少阳在半表半里之间,因此少阳感受伤寒,它脉象不会出现浮脉,而是弦细啊。
那么,除了脉象能够区分太阳伤寒、阳明伤寒和少阳伤寒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特征来区别它们呢?当然有。为什么?因为太阳、阳明、少阳三条经的走向是各有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头痛,它们不是都有头痛吗?我们可以通过头痛,它的范围,它的区域来甄别它们,比方说如果太阳伤寒,他的头痛应该是什么?应该是后脑勺痛,因为足太阳膀胱经,它经过后脑勺。如果是阳明伤寒,那么根据阳明经循行于前额部,我们可以得出阳明伤寒的头痛应该是前额头痛,头痛在前额。而少阳经呢,我们看看少阳经啊,足少阳胆经呢,起于目锐眦,上头角,下耳后,入耳中,下贯胸膈。手少阳三焦经呢。是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因此啊,少阳伤寒的头痛,它将会是什么?是偏头痛,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偏头痛,也即是太阳穴周围,两鬓角周围啊,这个头角啊,就是角落,在前后之间,在侧边。它的疼痛的范围在侧边,我们也称之为偏头痛啊,也叫少阳头痛。
好,由于这个少阳病是经腑同病和经腑同治的啊,也就是说,就算你是少阳经病,腑病表现的不明显,也是小柴胡汤。如果你是少阳腑病,经病表现的不明显,也是小柴胡汤。所以我们总结这个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经腑同治,或者说经腑同病的方子。我们又根据脉浮可发汗的原理,由于脉象弦细根本就不是浮脉,所以呢,少阳是不可发汗。怎么办呢?少阳病不能发汗,应该用小柴胡汤来和解枢机,助正祛邪,以清少阳半表半里之邪热啊。
如果误用了辛温之药,强发少阳之汗,则必然会助热生火,并劫伤胃中津液,化热成燥,那么燥热上炎,扰乱心神,就可以出现什么?谵语。“此属胃”,这个时候呢,就属于阳明病了,属于阳明里热亢盛的实热证候。所以他说: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那么属胃,那怎么办呢?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如果胃和则愈,又可以出现谵语,那么这种情况我们究竟用什么方子才能解决呢?我们根据以前所学的条文,我们得出这里和胃的方子应该是调胃承气汤。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有两条条文做支撑,一条是第29条条文,一条是第207条条文。好,我们请看条文的原文。
条文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好,接下来就是重点啊。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也就是说,胃气不和出现的谵语是给少量的调胃承气汤,是用这种治疗方法。
我们再看第207条条文: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那又有心烦,又有谵语,又是和胃气,你说不是调胃承气汤 是什么?所以呢,此属胃,胃和则愈。
这个胃和既可以用我们刚才说的调胃承气汤来治疗,也有可能呢是病人自身的胃气啊,胃气自和,津液自然来复。只要胃气能够自和,这胃热就可以消除,津液可以自行恢复,那么这些谵语啊,这些症状就可以消失啊。如果胃不和呢,我们可以用调胃承气汤来治疗啊。好!调胃承气汤就可以让其胃和。
胃不和呢,就会出现烦而悸。当然,有两个版本,一个说是烦而悸,一个说是烦而躁。那么这个烦而悸也好,烦而躁也好,我们都可以解释啊。烦而躁就不用解释了啊,为什么呢?烦躁嘛,这个阳明腑实证出现谵语烦躁。我们在阳明病已经学了很多了,所以呢,如果是烦而燥就不用解释啊。之前条文已经说的很清楚。但是如果是烦而悸的话,我们就要解释一下。胃不和为什么烦而悸呀?胃不和本来是烦而躁就行了嘛,嗯,用调胃承气汤就能解决啊。那么,如果它是烦而悸,我们如何解释呢?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解释。少阳病用了汗法之后呢,不仅仅劫伤胃中津液,而且呢,损耗了少阳胆气。如果少阳胆气受损,就可以出现悸。因为什么?因为胆是主决断的,我们有一个时方叫安神定之丸,可以治疗心悸啊,胆怯啊。
我记得我以前治疗过一个病人啊,他那个长期受到惊吓之后胆气虚啊,他睡觉的时候哪怕有一根针掉在地上,就立刻会醒啊,睡都睡不好觉。那是胆气严重受损啊。后来,我就跟他用了安神定志丸,吃了一段时间,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这个悸呀,是胆气受损,可以引起悸。
所以呢,少阳病它发汗之后有可能会出现悸这个临床表现。但太阳病发汗呢,就不会。你看,我们在太阳病发汗、胃不和的时候,只说烦躁,并没有说烦而悸是吧?所以这个悸其实是针对于少阳这个特殊的情况而定,那么太阳就不会这样了。
你看我们第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它也有悸和惊,这都是与胆气相关啊,因为我们讲的少阳病嘛。是吧?所以说啊,烦而悸应该是原文。可能有些人认为烦而悸和胃不和无法联细起来,就把它改成了烦而躁。但是改成烦而躁这个而就没有意义了,就是烦躁就行了嘛,是吧?什么烦而躁,所以这个地方仲景的本意,它的原文应该是烦而悸啊,烦而躁,反而显得不那么完美。因为阳明病本身就烦躁,现在有了胆气受损,它就可能会出现悸这种临床表现。
好,我们回过头看一下今天的开篇词《忆秦娥·少阳伤寒》
脉弦细,少阳伤寒经病系。那么首先脉象是弦细的。少阳伤寒,证明了这个伤寒,不是太阳伤寒,也不是阳明伤寒,是少阳伤寒。而且是邪气在少阳经脉之上,经病系。少阳伤寒经病系,经病系,头痛发热,柴胡怎替?因为他是少阳病嘛,就算你是经病啊,出现了少阳头痛以及发热,仍然用小柴胡汤,是没有办法替代的啊,是不能用发汗法或者下法,都不能啊。所以,紧接着就是少阳不可发汗记,就是少阳病是不能发汗的,一定要牢记。发汗谵语调承气。如果发汗出现了阳明病,阳明胃热腑实证的谵语,可以用调胃承气汤来治疗。调承气,胃和则愈,调胃承气汤呢,只要胃和就可以痊愈。不和烦悸。那不和怎么办呢?不和就会心烦,而且心悸。这个悸呢,其实胆气受损产生的悸,可以用安神定制丸啊。当然,如果这个悸不严重,我们这个调胃承气汤由于里面有炙甘草啊,也能具有一定的补益作用,慢慢恢复也是可以的啊。
那么这样一来呢,我们通过第264条、265条两条条文进行整合,后世医家就总结少阳病三禁是禁汗、禁吐、禁下,只能够用和解法来治疗,代表方剂,小柴胡汤。如果出现兼证,可以用小柴胡汤来加减治疗。
好,由于这条条文呢,历史以来争议很大,能够完整的解读这条条文的一家,我个人认为几乎没有。说白了,我刚才解读的265条条文的内容,请恕我张某狂妄,应该至少是前无古人啊。为什么呢?因为我认为以前所有的医家对这个条文的解读通通的不完美,甚至好多人解读的是错的。那么我为什么这么说呢?接下来请大家跟随我一起穿越1000多年,去看看各大医家对这条条文的解读。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他说: 经曰;三部俱弦者,少阳受病。脉细者,邪渐传里,虽头痛,发热,为表未解。以邪客少阳,为半在表半在里,则不可发汗,发汗亡津液,胃中干燥,少阳之邪,因传入胃,必发谵语,当与调胃承气汤下之,胃和则愈;不下,则胃为少阳木邪干之,故烦而悸。首先,他说脉细是邪传里的表现,这个令我张某不敢苟同。其次,他说头痛发热是表未解也,实属张某无法附议。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他说:少阳属木,故其脉弦,细则欲入里也。谵语者,夺其血液而胃干,故心荒而乱也。胃和,以未至实言。不和,言实也。然上条以风言,风主气,故禁吐下。此以寒言,寒主血,故禁汗,对举以示教也。他说细脉是欲入里也,完全是模仿成无己啊,没有自己的观点啊。他们这种说法,要么就是说是太阳病传到少阳,要么就说少阳要往阳明传,脉象才是细的。无论是怎么个传法,这个细脉解释成邪渐传里都是不对的啊,这个细脉应该是我刚才所说的啊,这一个少阳经血少气多啊,它与阳明经和太阳经是不一样的啊。
喻嘉言《尚论篇》,他说:少阳伤寒禁发汗,少阳中风禁吐下,二义互举,其旨益严。盖伤寒之头痛、发热,宜于发汗者,尚不可汗,则伤风之不可汗,更不待言矣。伤风之胸满而烦,痰饮上逆,似可吐下者,尚不可吐下,则伤寒之不可吐下,更不待言矣。脉弦细者,邪欲入里,其在胃之津液,必为热耗,重复发汗而驱其津液外出,安得不谵语乎!胃和者,邪散而津回也;不和者,津枯而饮结,所以烦而悸也。首先呢,他脉弦细说成邪欲入里,不对啊。没有把这个太阳伤寒、阳明伤寒和少阳伤寒进行对比。脉象没有进行对比,没有找到其原因。其次,他说不和者,津枯而饮结,所以烦而悸也。没有解释为什么悸。烦,只要是学过阳明病的都知道他会烦躁,但是为何会悸?他并没有指出。
柯琴《伤寒来苏集》他说:少阳初受寒邪,病全在表,故头痛发热与太阳同,与五六日而往来寒热之半表不同也。弦为春脉,细则少阳初出之象也。但见头痛发热,而不见太阳脉证,则弦细之脉,断属少阳,而不可作太阳治之矣。少阳少血,虽有表证,不可发汗。发汗则津液越出,相火燥必胃实而谵语,当与柴胡以和之。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若加烦躁,则为承气证矣。这个柯琴解读的不错啊。他和我解读的已经有好几分相似啊,唯独是他把条文改了,改成了胃不和,则烦而躁。他把这个烦而悸的悸字给它改成了躁。因为他觉得烦而悸解释不通,他就把它改成了烦而躁。另外这个胃气不和呀。他没有用调胃承气汤,他居然用小柴胡汤啊,用小柴胡汤来和胃气,这个恐怕不符合仲景本意。他把这里和哪里串起来了呢?和第230条。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那个是少阳阳明合病,以少阳为主,才用小柴胡汤来治疗的。和这里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
我个人认为,柯琴是解读《伤寒论》里面比较优秀的一位了,但是他把这里搞错了,实在是使我张某百思不得其解呀。
我们看看这个日本人丹波元简,他对这条条文的理解可以说叫狗屁不通啊。他说:按:不可发汗,盖此属柴胡桂枝汤证。他竟然把它理解成太阳少阳合病的柴胡桂枝汤证,哎,完全是没搞明白啊,这属于少阳伤寒无疑,我刚才已经解读过了啊。没有人像他这样错的这么离谱啊。
程应旄云:烦而悸,当是小建中汤。完全是狗屁不通的太狠了,烦而悸怎么可能是小建中汤呢?那小建中汤是个虚证。怎么可能出现谵语呢?胃不和,烦而悸,胃不和别人有谵语哟,你把谵语和小建中汤扯在一起,我也算是服了你的水呀,伙计。
汪氏云:和胃之药。成注云:与调胃承气汤。愚以须用大柴胡汤,未知的当否。这个丹波元简把他的人的观点都说了一遍,又说自己呀。要用大柴胡汤,不知道是否得当。我现在可以回复你,狗屁不通,一点都不得当。他这里用大柴胡汤。胃不和,烦而悸用大柴胡汤。不是狗屁,是什么?胃不和,把别人用调胃承气汤和之则愈啊,还要用大柴胡汤,有那么厉害吗?
我们看看刘渡舟刘老他怎么说的啊?刘老说:本条补述了少阳病脉证,并指出少阳病的治禁及误汗后的变证。关于少阳病的脉象,“太阳病篇”与“阳明病篇”都曾有过论述。如“太阳病篇”第156条说:“脉细者,此为阳微结”,这里的阳微结,就是少阳病;第105条谓:“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又提出了少阳病应见弦脉。本条可以说是综合了以上两条的精神,明确指出少阳病的弦细脉象。伤寒、头痛、发热,本属太阳病证,如果脉浮,则属太阳病无疑。今见脉弦细而不浮,说明病不在太阳,而在少阳,故曰“属少阳”。属者,转属之意。因本为太阳伤寒,而后传入少阳,故不言少阳病,而言“属少阳”。病在表者当发汗,少阳为病邪在半表半里,故曰“不可发汗”。如果误发少阳之汗,必伤胃中津液而成燥;燥热上扰则见谵语,故曰“此属胃”。此证或津液能以自复,则胃燥得润;或少与调胃承气汤微和胃气,使“胃和则愈”。如果津液不能恢复,燥热不解,将进而耗伤阴血。阴血伤则心失所养,故见心烦、心悸之证。
他有几个错误啊,第一,这里的属少阳,不是转属啊,不是传到少阳,不是太阳传少阳,而是这个伤寒属少阳伤寒的意思啊。所以刘老呢,这是第一个错误。别人本来就是少阳伤寒,并不是什么太阳传过来的啊,这是第一个错误。第二个错误,他说,烦而悸是因为阴血伤,心失所养所引起的。这个不对呀,这个是阳明胃燥啊,胃热蒸腾所引起的谵语,出现了烦啊,是因热而烦,并不是因虚而烦啊。所以刘渡舟刘老,您这个都搞错了。哎呀,实在是令我真张某人不知道怎么说你才好啊。
好吧,关于古往今来的伤寒名家对这条条文的解读,我就罗列到这里吧。嗯,罗列太多了之后呢,又怕有些人说我太狂妄,对前辈不尊重,其实我只是想对比一下,让大家知道哪里错,哪里对,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如何才能真正的这个拨云见日,让大家更加清楚明白在对比当中学习。
如果你掌握的知识和你的感悟能够判断谁讲的对谁讲的错啊,如果你具备了鉴别各大伤寒大家的这一个解读,你能鉴别出来,那么你也是高手了。哎呀,讲着讲着就又过了12点啊,凌晨的12点啊,这个0点了,我们已经步入到了正月初二的时间段里了啊。
How time flies, 时间过得真快呀,好,那么为了不影响大家休息,我们这节课就讲到这里,我是张胜兵,感谢大家跟我一起在《伤寒论》的知识的海洋里泛海行舟,继续进步,正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好,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下节课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