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兵品《伤寒》第231讲:少阳病(264条 · 少阳中风千古疑案)

张胜兵医生 发布于2025-08-11 09:28 阅读量136

本文由张胜兵原创

注:本文为听课粉丝根据录音整理而成,如有误差,还请海涵!

张胜兵品《伤寒》

 第231讲:少阳病(264条 · 少阳中风千古疑案)

虞美人 · 少阳中风

少阳中风邪热充,满而烦胸中。

两耳无闻且目赤,小柴胡加栀子菊花治。

口苦咽干应犹在,只是目眩改。

不可吐下是禁忌,惊悸柴胡龙牡服之宜。

大家好,我是张胜兵,今天是农历的正月初一,在这里呢,张胜兵给各位粉丝同行拜年啦!感谢各位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守在手机或者电脑旁来收听我为大家讲的《伤寒论》。

好,这节课我们讲《伤寒论》第264条条文,我们先看原文。

第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那么我们仅从字面意思是个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少阳中风这种情况啊,会出现两个耳朵发聋,眼睛发红,胸中胀满,而且烦躁,这种情况呢,不能用吐法或者下法,一旦误用吐下则极易引发心悸和惊悸。

好,这里有一个词啊,历史以来争议非常大:少阳中风。究竟什么是少阳中风?很多人呢,解读的说是什么风邪入了少阳,这个是绝对不对的,绝对是错的。那么什么是少阳中风?根据其临床表现反推,我们就会发现少阳中风其实是少阳经脉有热,中风其实就是中热,和我们在阳明病里面讲的阳明中风是一个意思。

那阳明中风是个啥个意思啊?我们看一看第189条,他说: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我们仅凭这几个字就发现,阳明中风其实就是阳明中热,而阳明胃肠有热,特别是阳明胃热,它弥漫三焦,产生了各种火热,袭击不同部位而出现的临床表现。所以它之所以叫风,是因为这个热比较重,而且呢,弥漫充斥于肌体经络,如风之善行。因为风它可以到处跑嘛。那么阳明中风呢,其实就是阳明的热充斥着阳明的胃腑及三焦和阳明的经络,有点像风一样到处跑,所以呢,它叫阳明中风。

少阳中风呢,也是这个意思,是少阳胆腑之热,它充斥了胆与少阳经络,像风一样能够跑动、冲刺,所以呢,这个少阳中风,其实就是少阳胆腑有热,这个热呢,它比较重,而且呢,它随着少阳之升发而升到头面部居多。你看,这个足少阳胆经,它起于目锐眦,上头角,下耳后,入耳中,下贯胸膈。而手少阳三焦经呢,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你看,那么少阳经络,根据它的走向,少阳又主升发,现在有火热在少阳,所以它易于升腾。那么这个火热向上充斥于少阳经所循行的部位,它就会出现什么?火热循经上行,扰于轻窍,因此出现耳聋、目赤。而这个少阳中风就少阳中热嘛,那么这个火热,走窜经络,结于胸胁,气机不畅,因此啊,它可以出现什么?胸中满而烦。由于这个少阳的病位在半表半里,它又没有痰、实等有形的实邪,它就是一个热邪,充斥于胆腑与经络,因此啊,既然没有实邪,就不能够用吐法和下法,只能用和解法,使得少阳枢机得运,则火热自散,这个风火自散。

那么,由于这个少阳中风的这个热比小柴胡汤证的这个热稍微要严重一些,因此啊,我们治疗起来可以用小柴胡加栀子、菊花,甚至蝉蜕这些药来进行治疗。因为小柴胡汤是口苦咽干目眩,并没有到达目赤、耳聋,还没有到达这个地步。现在这个少阳中风呢,它比小柴胡汤的这个热要重,它出现了耳聋和目赤了,因此啊,我们用小柴胡汤是不够了。因此我们加了菊花,加了栀子,加了蝉蜕,要蝉蜕明目退翳,菊花清肝明目,栀子呢,清肝火,清三焦火,除烦是吧。有的人说用石膏,用白虎汤,请恕我直言,这里别人是少阳胆腑有热,你用石膏是清阳明气分热那是不行的。所以我们要清少阳热,最起码要归肝胆经,因此,我们用小柴胡加菊花、蝉蜕、栀子,甚至你用夏枯草啊,木贼草都可以。但是用白虎汤,或者石膏那是不行的。那个是治疗阳明中风的,不是少阳中风。

好,我们刚才已经讲到了,这个呢,少阳中风是少阳胆腑有热,充斥于经络所形成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没有什么痰、食物啊,或者大便,或者热结呀,成实的那些实邪,因此不能用吐下法。如果有人认为胸中满而烦是实邪内阻,那么就是一种误会了。胸中满而烦,这个时候呢,其实是可以用栀子的,栀子豉汤是吧?所以我们刚才不是说小柴胡加栀子吗?你加点淡豆豉进去是可以的,把栀子豉汤加进去也是可以的,胸中满而烦嘛。而栀子豉汤治的是虚热在胸中满而烦是吧?

你满而烦就认为是实邪内阻,妄用吐下之法,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什么?这个就会引邪入里,那么少阳的邪气就会因为你误用了吐法和下法之后,它少阳经这么热的热邪,那么这些热邪会怎么样?会趁虚而入,趁着你用了吐法和下法,它就会趁虚而入,趁虚而入去了哪里呢?那么由于你用的吐法和下法,所以呢,你吐法不就是吐了之后导致胃气,导致胃里面,胃气虚弱吗?那么胃不是属于阳明吗?所以它少阳邪热会陷入到阳明。那用了下法之后,如果出现了下焦虚而邪热趁虚,少阳邪热攻于下焦,那么就有可能会形成什么?形成膀胱气化不利,那么邪热有可能会到什么?少阳邪热有可能袭击到膀胱腑。这样的话,那么少阳邪热的热,由于它很重,一部分跑到阳明腑,一部分袭击太阳腑,就形成了三阳腑病合病的什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就形成了第107条条文。我们看第107条条文: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你看,107条条文说得很清楚,它会出现什么?胸满烦惊,它会惊,知道吧,因此它里面有龙骨、牡蛎和铅丹,知道吧?来镇惊。

有的人呢,说如果误用了吐下而出现悸而惊的话,就用小建中汤和炙甘草汤。如果是悸而烦,就是小建中汤,如果是心悸动,就是炙甘草汤。请恕我张某不敢苟同。小建中汤和炙甘草汤是治疗虚证的。我们264条条文,少阳热邪热到这个程度,都已经甚至热极生风的程度了,你用个吐法和下法,就当场变成了气血阴阳两虚吗?这可能吗?这岂不是牵强附会吗?很多医家啊,说用了吐法下法之后可以形成小建中汤和炙甘草汤,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临床当中,你想,一个这么大的邪热,就用那个吐法和下法就变成了一个绝对的虚证吗?那是不可能的,最多只会变成虚实夹杂,即便是用了吐下法之后,由于患者体质的不同,少阳中热的热度的热量的大小的邪气的不同,有可能没有出现我们刚才所讲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但也一定是虚实夹杂证,绝对不可能变成纯虚证的小建中汤证和炙甘草汤证。

好,我们刚才已经讲过了,如果误用了吐法和下法,形成的少阳邪热入阳明腑和太阳腑的三阳合病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那么,如果说用了吐法和下法,伤及了胆气呢?少阳胆气呢?如果是伤及的不是胃肠,阳明和太阳,没有伤及到胃肠膀胱等下焦,它伤及的是胆气呢?用了吐法和下法,这个时候胆气虚损,也确实可以出现什么?惊悸。这种情况呢,我们需要什么?我们需要壮胆气,经方里壮胆气的方子呢,没有直接可运用的方,我们可以选用一个时方安神定志丸,安神定之丸就可以治疗心胆气虚的惊悸。由于少阳中风的热邪非常的大,所以呢,少阳胆腑郁热肯定不可能完全消失,用了吐法和下法之后。所以呢,我个人认为安神定志丸加小柴胡汤可以治疗因吐下而导致胆气虚损的这种情况,因为它少阳胆腑热肯定还会在,因此呢,用小柴胡汤即可,再加安神定志丸,就可以治疗胆气虚损而少阳邪热犹在的这种惊悸。

那么,还有没有一种可能,由于用了下法之后伤及脾阳,脾阳虚而生痰湿,痰湿呢,胆郁痰扰而出现惊悸呢?这种情况也是可能的。所以第三种情况,如果用了下法,导致太阴虚寒而生痰湿,痰又与少阳邪热形成痰热,胆郁痰扰而引起惊悸,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用小柴胡汤加温胆汤,也即是柴芩温胆汤,可以治疗这一种悸而惊。

那么对于第一种产生悸而惊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107条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对于第二种胆气虚,那胆气虚呢,如果用了吐下法导致胆气虚,那么胆气虚损,决断失司,神无所主而产生悸而惊,用的是小柴胡汤加安神定志丸。如果是胆郁痰扰,我们用的是柴芩温胆汤,即小柴胡汤和温胆汤。总之,用了吐下之后,由于少阳中风的热,少阳胆腑邪热充斥,热太重,我们用了吐法和下法,很难形成一个纯的虚证,而是有可能形成虚实夹杂证,所以这个悸而惊,根据我们的临床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我在这里呢,列举了三种情况。这三种情况在临床当中,由于这个少阳邪热的强弱,由于患者体质的强弱的不同,用了吐法和下法,以及吐法下法的力度的不同所产生的三种不同的结果,仅供大家参考。

好,我们回过头看看今天的开篇词《虞美人·少阳中风》。少阳中风邪热充。第一句话就是,少阳中风是指少阳胆腑邪热充斥于胆腑与经络所形成的临床表现。第二句话,满而烦胸中,这个是为了押韵。少阳中风邪热充,满而烦胸中,充和中要押韵,所以把这个胸中满而烦,把它调换了一下位置,换成满而烦胸中,是为了押韵。紧接着,两耳无闻且目赤,也是它的临床表现。这个少阳中风的临床表现是两耳无所闻目赤,它的原文里面有这个是吧,那么这个呢,仲景并没有给方子,我给出的方子是小柴胡汤加栀子、菊花、蝉蜕、夏枯草、木贼草,这样的。后面的加减的药呢,可供自己选择,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所以呢,我在这个《虞美人·少阳中风》的词里面用的是小柴胡加栀子菊花治。因为目赤和治,治疗的治,它也有押韵,因为它都是两两押韵的,这个虞美人,两两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紧接着,口苦咽干应犹在,只是目眩改。这个呢,是我们上条条文,263条条文: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那么,这六个字呢,口苦咽干应该还是在的,只是目眩呢,改成了什么?改成了目赤。为什么口苦咽干还在呀?因为他是少阳中风,是有邪热嘛,只不过它的邪热,少阳胆腑邪热,比平时小柴胡汤的热更大,因此他口苦咽干肯定是有的。所以口苦咽干应犹在,只是目眩改。目眩呢,轻了点,它已经目赤了。眼睛都已经红了。紧接着:不可吐下是禁忌,这个不可吐下呢,除了是少阳中风的禁忌以外,它也是小柴胡汤的禁忌,不可用吐法下法,只可用和解法,所以我们说小柴胡汤是和解剂嘛。如果用了吐法和下法破了这个禁忌,将会怎么办呢?那么将会出现惊而悸。那出现惊而悸该怎么办呢?那么我们这首虞美人的最后一句话:惊悸柴胡龙牡服之宜。也就是说,如果用了吐下法,出现了我们的三种情况中的其中的一种,三阳合病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这个方子。另外两种呢,由于不是经方,所以我就没有写到这个这首词里面。另外一个是安神定志丸加小柴胡汤,还有一个是小柴胡汤加温胆汤,也就是柴芩温胆汤,那都是时方,安神定志丸和温胆汤是时方,也确实是可以出现悸而惊,因为邪气的不同,患者体质的不同,以及吐法下法的力度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所以把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呢,我都已经给大家罗列下来了。

好,我们现在看一下关于第264条条文,其他医家是怎么解读的。好久没有跟大家分析其他医家解读了。

成无己他说:少阳之脉,起于目眦,走于耳中。其直者,下胸中贯膈,风伤气,风则为热。少阳中风,气塞而热,故耳聋、目赤,胸满而烦,邪在少阳为半表半里,以吐除烦,吐则伤气,气虚则悸,以下除满,下则亡血,血虚则惊。这个成无己认为,少阳中风的风,这个风,他没有解释清楚。这个风邪,他以为是感受了外风,他又说风为热,这个就不对了。那你太阳中风怎么不是这样解释的呢?太阳中风用的是桂枝汤,那别人是风寒,你这里又变成热了。另外,他用了吐法和下法之后,很难变成绝对的虚证。所以呢,他这里对于吐法和下法产生的悸和惊解释也很牵强。

方有执,他说:首句以攒名,揭总举大纲言,三阴篇中如此云云者皆然,少阳之脉,上抵头角,下耳后,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其支者下胸中,贯膈,肝主目,胆为之合,风为阳而主气,耳无闻者,风塞则气塞也。目赤者,风热则气昏也。胸满而烦者,风郁则膈热也。少阳本无吐下法。其经又多气少血,吐下复伤其经,则血愈少而虚,血虚则心虚,所以神识昏乱,怔忡而惊也。你就用了一个吐下法,就把它变成了血虚?我刚才已经讲过了,这不可能的,你用了吐下法,对于少阳中风,热量这么大的,不可能当场就变成虚证,只有可能是虚实夹杂证。另外,他把少阳中风说成了风热,那岂不是成了温病了吗?如果是风热的话。那少阳中风成了风热感冒?这是风热吗?风热引起的耳聋目赤吗?那岂不是用桑菊饮、银翘散之类的方子吗?不成了温病了吗?它这不是风热,它是少阳胆腑有热,然后热呢充斥于胆腑与经络,像风一样,不是风热。而且它惊和悸也并不是因为虚,血虚啊什么,血少啊,那也不是的。

喻嘉言在《尚论篇》里说:风热上扰则耳无闻目赤,(还是风热!还在说风热。)无形风热与有之痰饮搏结,则胸满而烦,此但从和解中分解法可也。若恶吐下,则胸中正气大伤,而邪得以逼乱神明。此时即为城下之盟所尚不知多乎。算了算了算了,这个喻嘉言对这条条文的解读简直就是狗屁不通。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他说:此少阳自受之风邪,盖少阳初阳之气,自下而上,由内至量外,则耳目聪明。若中于风,则少阳之气反从上而下,从外而内,故两耳无所闻。目赤者,风动火炎也,胸中满而烦者,三焦之气不和也,此少阳风火之气病于上,三焦之气逆于中,故不可吐下,吐下则津液虚,而风火内入,流于心包则心悸,合于肝木则发惊,盖少阳木火之气内合于手足厥阴也。嗯,感受的风邪,少阳感受的风邪,不是风邪,这个地方如果解释不对,那就后面全错。他的少阳中风是少阳胆腑有热,充斥于胆腑与经络,像风一样善行而数变可以跑动,并不是风邪。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他说:此少阳之中风邪之证,不从太阳传来者。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其支…… 还在说少阳之中风邪之证,这个不对,那后面的全错。

陈修园:此言少阳之受之风邪,戒其不可吐下也。陈修园也认为是少阳受风邪,这个不对,这是少阳胆腑邪热充斥于胆腑经络所形成的临床表现,并不是少阳之受之风邪。

那这些人是不是连阳明中风他们也没理解啊?他们怎么都不理解呢?哎,难道他们对我错吗?我解释的这么清楚明白,而且非常符合临床表现,也符合仲景本意。因为在阳明中风里面和阳明中寒做对比,一个能食一个不能食,已经说明它们是寒热之别,哪有什么外感风邪之说啊。阳明病里外感中风的阳明中风的仍然是桂枝汤,阳明伤寒的仍然是麻黄汤。我讲得那么清楚,这些名垂青史的医家一个一个他们都怎么了?

反而这个长期容易出错的《医宗金鉴》说得比他们还好一点,他说:少阳即首条口苦咽干目眩之谓也,中风谓之少阳病是从中风之邪传来。最起码他没有说中风是少阳中风吧,最起码还有点进步。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从耳后入耳中,其支者,会缺盆,下胸中,循胁,表邪传其经,故目赤耳聋,胸中满而烦也。然此乃少阳半表半里之胸满而烦,非太阳证之邪陷胸满而烦者,故不可吐下,若吐下则虚其中,神志虚弱,则悸而惊也。此皆中风邪传少阳之大纲也。也就是说,他的进步是并不是说少阳直接中风,而是从中风传来,它是个少阳病,他最起码他肯定它是少阳病,少阳有热,最起码,这个比其他的人有进步。

刘渡舟刘老,他说:少阳中风就是少阳经脉感受风邪,是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什么呀,说了一大堆。他既然认为这是少阳经脉感受风邪,那刘渡舟刘老也是错的。

胡希恕胡老,他说:少阳中风意思跟阳明中风类似,就是太阳中风类的病,传入半表半里,发为少阳病,也叫少阳中风,就是太阳中风证,而转属少阳病。就只有胡希恕胡老说的和我最接近,但是胡老说的呢,还没说到点子。他只是说是由中风传来,但是我不认为是中风传来,我认为直接就是热。你不管伤寒传来还是中风传来,你只要是少阳邪热,充斥于胆腑经络就叫少阳中风。因为少阳中风就是少阳中热,主要在于热,热呢,弥漫像风一样,所以叫中风。胡希恕胡老呢,他可能是在《医宗金鉴》上发挥,和他有点类似,但是并没有说到它的本质。

少阳中风和阳明中风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本腑的这个邪热弥漫,充斥于机体经络,如风之善行数变,所以呢,他没有说少阳中热,阳明中热,而是用了这个风字。能够佐证我这种说法的,就是在阳明病里面的阳明中寒和阳明中风的对比当中。我们就发现,阳明中风和阳明中寒是相反的。所以说,我请各位仔细的再去听一下我对阳明中风和阳明中寒的对比,在阳明病里,刚刚讲完。大家就能明白我的分析,虽然我和大家以前的医家所讲的都不相同,但是我坚信我讲的就是最符合仲景本意的。

好,我是张胜兵,感谢大家大正月初一和我一起在《伤寒论》的知识海洋当中泛海行舟。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我们下一节课不见不散。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