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本文为听课粉丝根据录音整理而成,如有误差,还请海涵!
张胜兵品《伤寒》
第220讲:阳明病(252-254条 · 阳明三急下)
阳明三急下
目不了了睛不和,热冲脑窍奈若何?
发热汗多腹满痛,快证急下大承遏。
大家好,我是张胜兵,现在是晚上的22:36,感谢大家守在手机或者电脑旁来收听我为大家讲的。《伤寒论》。
今天我们讲《伤寒论》第252、253、254三条条文。
其中252条条文,1800年来争议不断。那么为什么我要把这三条条文一起讲呢?因为这三条条文被历史上的著名伤寒学者、医家总结成著名的阳明三急下证,阳明病里的三种情况需要用大承气汤急下之。所以呢,我才把这三条条文一起讲。
好,我们先看条文的原文。
第252条: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第253条: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第254条: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好,我们仅从字面意思来把它白话解翻译过来,应该这么理解。
第252条:得了伤寒,大约六七天的时候呢,病人视物模糊不清,眼珠转动不灵活,没有典型的大承气汤证的外证和里证,也可以说,没有典型的潮热汗出的外证,也没有腹胀满、绕脐痛、拒按等里证。病人仅仅是出现了大便困难,身体微微发热,那么这种情况呢,仍然属于阳明腑实证,应该当机立断,用大承气汤速速下之,使燥热去而阴液存。
第253条,病人得了阳明病,因阳明邪热亢盛,里热蒸腾不已,而导致病人发热,汗出过多,源源不断,那么这种情况呢,也应该当机立断,立刻用大承气汤速速速下之,使燥热去而阴液存。
第254条,病人在发汗以后,病情没有得到解决,而很快出现了腹部胀满疼痛。那么我们可以得知,燥热内结之快可谓迅速。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应该当机立断,赶紧用大承气汤速速下之,使燥热去而阴液存。
好,这就是我对这三条条文的翻译,接下来我会一条一条的捋清为什么我会这么理解,以及历代医家他们理解的错误。我也会指出来为什么错,我也会跟大家一一道明。
好,我们先看第252条: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首先伤寒六七日,仲景在这里,为什么说一个六七日?是有他的用意的,为什么呢?他是为了告诉大家伤寒到了这个时间,如果是太阳表证也应该完了,也应该传阳明了,就这个意思,是传阳明的时候了。我们有哪些条文可以做支撑啊?我们看一下《伤寒论》里的太阳篇里的条文啊,看一下第7条和第8条条文。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三里,使经不传则愈。也是到了六七天,这个太阳病就哪怕是自愈也应该快好了啊。
一方面呢,就道明了这个伤寒六七日;一方面就道明了这个伤寒,由太阳传阳明的时间到了。另外呢,他也道明了我后面用大承气汤这个打基础啊,也点明了。已经可以说是有可下的这个时间做支撑了,我们哪一条条文可以支撑呢?我们第217条:汗出谵语者,已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这个是第217条条文的原文。也就是说,你要太阳病传到阳明病,没有太阳病的情况下,你才能够下。伤寒六七日呢,已经是太阳传阳明的时间了。他是指明这个时间啊。
好,他把时间指明了之后,他马上就说了病人的临床表现。他说:目中不了了,目中不了了是指眼睛里面看东西呢,看的不清楚。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视物模糊。睛不和,这个睛不和是指眼球转动不灵活。好,如果眼球转动不灵活,就说明什么?说明他这个眼珠啊,看东西的时候是直的。如果说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继续往下发展的话,很有可能发展成什么?直视。
《伤寒论》里面关于这个眼睛的描述啊,直视的描述啊,有几条条文,我在这里呢,跟大家介绍一下,看直视出现之后他会出现什么情况?
《伤寒论》第6条条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癎,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你看直视失溲是不是很危险?这个人就很危险了,这第6条条文。
我们再看第86条,也描述了关于直视。
第86条条文: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你看,又有直视。第86条讲的什么?讲的是啊,流血的患者用了发汗的时候就伤津亡血,伤津亡血呢,就导致这个眼珠子不能动,直视了啊,很危险。
那么呢,这两条是太阳病里出现的关于直视的啊,那么阳明病里也出现过,因为我们今天讲的是阳明病嘛,所以阳明病里面也出现过直视。我们看一下第210条: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你看在阳明病里,如果出现了直视谵语,那是有身命危险的,那是要死的。
我们再看第212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一云顺衣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身,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看到没有?又出现了直视,这个时候呢,脉弦者身,涩者死,也可能会出现死证,你看,多危险。
这说明了这个“睛不和”已经在接近死证的过程当中了。我们接着往下看,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此为实也。你看无表里证,“无表里证”这四个字难倒了1800年代绝大多数伤寒名家。很多人认为“无表里证”是指既没有太阳表证,也没有阳明里证,这种解读还很多人认同啊。如果说真的是这么解读的话,那后面大便难,身微热,此为实也,岂不是前后矛盾?所以我极力反对这一种解读。
另外有的人说,那我把它解读成没有典型的太阳表证,也没有典型的阳明里证行不行呢?我个人认为不行。为什么呢?如果是这么翻译的话,那么与后面的第253条,254条那就不能相衔接了。为什么?因为第253条发热汗多讲的是大承气汤的外在表现,而第254条腹满痛者讲的是大承气汤的里证。
也就是说253讲的是大承气汤的外在表现;第254讲的是大承气汤的内在表现,而刚好内外都讲了,也就是表里都讲了。只有252条既不是表也不是里,就既不是大承气汤的外证,也不是大承气汤的里证,所以我推导,通过这个参考的话,这个无表里证是指没有大承气汤的表,也没有大承气汤的里,而这个表和里是指典型的大承气汤证的表和里。这样解读的话,完全就可以把252、253、254融为一个整体,因为这三条条文讲的都是大承气汤的急下之证。
那么急下之证呢,253讲的是大承气汤,由于从表出去的津液太多,所以他急下用大承气汤啊,因为发热汗多嘛,汗太多了,你再不用大承气汤急下的话,那么阴液就会被什么?流失完了,就会有亡阴的危险啊,津液随汗而出,有亡阴的危险。而第254条是腹满痛者,是指阳明的里证,就是大承气汤的里证。那发汗不解,本来是这个太阳病用了发汗的方法呢,没有得到解决,反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立马形成了阳明腑实证的这个里证。腹满痛者。很显然,腹满痛者是阳明腑实热啊,很严重才会腹满痛,也就大承气汤证。因此啊,他要急下之,所以呢,第254讲的是大承气汤,具备大承气汤证的里证尤为突出,而且速度尤为快。因此他要急下之。而253条是大承气汤的外证,也就是表证。那发热汗多,他发热汗多,汗流的太多了,那津液亡失的太快了,又多又快,这个时候赶紧用大承气汤治,所以253既然讲阳明腑实证大承气汤的表证或者是外证, 254条讲的是里证,它们都是有突出重点的。这是两急下,一个急下在表,一个急下在里,那么肯定有一个急下就不表不里。
那不表不里是什么?不表不里就是指252条的无表里证,既不是大承气汤的表,也没有大承气汤的里,而只是出现了大便难,身微热,而大便难,身微热。身微热不是厉害的、典型的大承气汤的表,大便难也不是非常严重的,非常厉害的大承气汤的里,是不是?所以这个无表里证应该就是没有大承气汤证的典型的外证,也没有大承气汤典型的内证,它仅仅出现了大便难以及身微热。
紧接着他说“此为实也”,这就是阳明腑实证。为什么能证明他们阳明腑实证呢?就算他没有典型的外证和里证,那是因为什么?是因为阳明里热,它既不表现在阳明里,也不表现在阳明表,而是表现在了什么?而是阳明热直冲脑窍,到达了头部,出现了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这个时候已经濒临着到直视谵语、喘满者死的程度啦,快到这个程度了,因此他说,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如果我们不联系起来看253和254,你这个理解无表里证,你就会理解错,知道吧。
好,如果大家认为,我只用了253和254来佐证无表里证这四个字啊,觉得还不够,那么我就再放开一点,再看远一点,大家把所有的前后的条文看一看,我们发现一个问题。什么问题?第一、我们发现第257条也出现了无表里证这四个字,而且这四个字和252条所讲的无表里证的意思是一模一样的,而257条的上半部分讲的就是大承气汤证。我们再看我们今天讲的是第252条开始讲的,其实我们从上一节课的第251条的后半部分,已经开始讲大承气汤了。
那么我们再高屋建瓴的看看它们的关系,这些条文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总结从第251条条文的后半部分下,也就是下半部分一直到252,253,254,255,256,257,所有的都在讲大承气汤,只不过251条是通过了小承气汤来引入大承气汤,因为251条前面的讲的是小承气汤嘛,小承气汤前面的讲的是调胃承气汤嘛,是不是?他是一个部分一个部分的讲的,因此251条后半部分讲到了大承气汤,紧接着他就用了什么?用了252、253、254、255、256条,全是大承气汤,直到257的上半部分还是大承气汤。
所以251条的下半部分到257条的上半部分,通通讲的大承气汤,都没有其他的啊,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无表里证就是指大承气汤的表里,不是指其他的。但凡解释成其他的,都讲不通,都不能与我们这几条条文的大环境相挂钩。
所以我们从251条的后半部分一直到257条的上半部分,通通讲到大承气汤来看,我们讲的这个252条,一定是大承气汤的大范围之内,而通过小范围253,254这两条,一个是讲的大承气汤的在外之证,也就是表在里之证,那么我们反推得出第252讲的是大承气汤的不表不里,就是既不是因为汗多,也不是因为腹满痛,大便的问题啊,要急下,而是因为什么?而是因为阳明腑实之热直冲脑窍,伤及脑部阴液,导致目不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此时如果再不行急下之法,下一步就是直视谵语,喘满者死,要出现死证了。
那么我为什么说这是阳明热直冲脑窍呢?而不是其他医家所讲的阳明热灼烧肝肾之阴,肝开窍于目,所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为什么我不这么讲呢?因为我觉得如果说从肝肾阴液讲起,阳明热灼烧肝肾阴液导致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的话,我觉得这个第一是这是脏腑辨证,不是六经辨证,这是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呢,我觉得如果是涉及到肝肾的话,那么他为什么不把这条条文放在少阴病或者厥阴病当中,一定要放到阳明病当中呢?因为少阴病里面也有急下证,是不是?如果说是这么解读的话。
那么我们看看少阴病的急下证,320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以及第322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那少阴病的急下,那你怎么说呢?是不是?那少阴肾,是不是?还有厥阴肝呢?是吧,你说肝肾的话,那你看在厥阴呕哕下利里面。第374条: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是不是也用到了攻下法?但是它们也并没有说这个以肝肾与眼睛的关系去联系嘛。
那么我说阳明热上冲脑窍,那有没有根据呢?当然有,我们看《黄帝内经·灵枢·动腧》这一章节,他说: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脑络……看到没有?看见没有?循眼系,入脑络。说明什么?说明胃热是可以冲到眼睛,可以冲到脑部的,那有点相当于西医的发烧、发高烧烧出脑膜炎,是不是?那是不是我们长期会看到一些脑膜炎、脑膜炎后遗证的孩子都已经傻乎乎的嘛,脑子已经烧坏了嘛。是不是?所以那个时候如果急下之用大承气汤是不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阳明悍气啊,《黄帝内经》说的是悍气,像悍匪一样冲到头部可以伤及眼睛。如果眼睛伤及之后,下一步就要入脑了啊,就可能烧成脑膜炎了啊。所以阳明热是可以直接伤眼伤脑的。我们可以不从肝肾之阴液来解释,可以直接通过经络来解释嘛,是不是?
正由于他的这个阳明邪热直接冲脑窍,冲到了眼睛这个地方,所以留在肠道里的热和散发出来的热并不厉害,反而并不厉害,因此就出现了大便难,身微热。身为什么微热?因为阳明热都跑到脑袋上面去了。它没有跑到皮肤表面,他也没有说在肠道里面让你燥结的多么厉害。他反正就是大便难,那多余的热都去了哪里?都冲到了脑部,都冲到了眼睛啊。继续下去就要直视,谵语,腹满者死了。所以你还不赶紧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赶紧把阳明热从大便泄走啊,保存阴液,这个时候就把它遏制住了,遏制住这个事态的发展啊,岂不是可以救这个病人一命吗?
所以呢,第252条讲的是阴液被伤,是伤于头部,伤于头部的啊。而253条是伤于表,伤于汗。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也就是说。其实这里用到了省文,因为你既然用下法,那么他大便肯定也会难或者大便干,只不过它的重点在汗多,而不在大便,跟我们第252条一样。252条他也说了大便难,但是它的重点不在大便难,重点在头上。是吧?第253条也是这样的,阳明病啊,他本来就应该有汗,但是你汗太多了,流的又多又快,这样的情况之下,那么赶紧用大承气汤啊,急下存阴,就这么个意思啊。
所以呢,第253条的重点在表,在阳明腑实证的表,发热汗多啊。但是它的本质在哪里呢?本质是在阳明有热啊,是在里之燥实热结不除,发热汗出就会不止。因此,它需要泄热除燥,赶紧用大承气汤啊。所以,第253条的重点在汗出的多,他的热把体内的津液从体表以汗的形式出去了。这样呢。和第252条不同。
而第254条呢,发汗不解,也就是说,如果病人有太阳病,本来发汗就可以解的啊。但是他发汗不仅解不了,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立刻进入到阳明腑实,马上出现腹满痛,说明什么?说明它传变之快呀,传变太快了,说明这个燥热邪气太嚣张。如果不用大承气汤赶紧急下的话,那不足以遏制其趋势,那么伤阴伤津亡阴,那么这种情况就在所难免啊。因此赶紧急下之,用大承气汤来急下。就这么个意思啊。
那么252,253,254这三条条文,都是阳明急下,虽然说254表现的是以阳明里证为主,为特点;253是这个大承气汤的表证表现的尤为突出,就发热汗多嘛;而252呢,既不在表,也不在里,而是什么?而是阳明热邪直冲脑窍,出现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所以这三种情况最后都可以发展成什么?如果你不用阳明急下的话,很有可能都可以发展成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都会发展成死证,这就是阳明三急下。
那有人如果还在怀疑我说的无表里证解读的还有疑义的话,那我给你把阳明病的表证、里证都跟你说一下,用条文。好吧?我们看第182条。
第182条: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这个就是阳明病的外证。也即是什么?表面的表现。可以认为它是阳明病表证啊,“表”,外和表啊,这个意思并不是说外感表邪的表啊,是指外,就是表,就是阳明内面有热表现在外面的意思,这个意思啊。那么它的外证就有这么多,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那么说里证的地方那更多了,比如说215,217,239,241都有。
我们看215条: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这个有谵语和潮热是不是?潮热就是外在表现嘛,是不是?谵语你可以认为是内在表现嘛,是不是啊?这不是215吗?
217条:汗出谵语者,亦有燥屎在胃中,此谓风也,须下之。你看这个217也有汗出谵语啊,汗出是不是外在表现?谵语是不是内在表现,燥屎是不是内在表现,这阳明大承气汤不是有内外的表现吗?
我们再看第239条: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这个什么?绕脐痛,烦躁,这是不是大承气它们的内在表现呢?
第241条: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是不是腹满痛啊?这是不是内呀?这不是大承气在里的表现?里就是内嘛。表就是外嘛,是不是?而254条刚好用的就这个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是不是?和第241条不是一样吗?腹满痛嘛,用了那腹满痛就是大承气汤的里证的表现。
所以第252条说了无表里证,253条并没有说无表里证,254条也没有说无表里证,为什么?因为253条有表证,254条有里证,只有252条没有典型的阳明腑实证的表里证,就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说这个阳明热冲到了脑窍,这么个意思。
来,们看一下我们今天的开篇诗,阳明三急下证,目不了了睛不和,热冲脑窍奈若何?发热汗多腹满痛,快证急下大承遏。什么意思啊?目不了了睛不和,这个眼睛都不能转动了,视物都模糊了,这是什么?这是阳明热,邪热冲到脑窍。那怎么办呢?怎么治疗呢?这个说的是第252条条文的意思。发热汗多腹满痛,第三句说的是253,254两条条文啊,就是说如果典型的以发热汗多或者典型的腹满痛。而且它们又急又快的情况下出现的话,那么这是快证,那赶紧急下。用什么呢?用大承气汤来遏制它们的发展,以免它们变生重证、死证,因此最后一句是快证急下大承遏,遏制,遏制他们的发展,遏制也就控制,也就控制它们啊,急下存阴嘛,而且这首诗:和,睛不和的和,奈若何的何,和最后一句大承遏的遏押韵,124押韵。是一首简单的唐诗啊,本来我想写首宋词的,但是今天讲课比较晚,时间有限,所以我以七步成诗之才华写了这首唐诗,阳明三急下,希望大家喜欢。
好,我们看一看古往今来一些有名的医家啊,他们对这条条文是怎么解读的呢?
我们看尤在泾《伤寒贯珠集》。他说:目中不了了者,目光不精而视物不明也,睛不和者,目直视而不圆转也。六七日,热盛而阴伤,故其证如此。无表里证,无头痛,恶寒,又无腹满、谵语等证,然大便难,身微热,则实证已具,合之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其为热极阴伤无疑。故虽无大满大实,亦必以大承气汤急下,若稍迟,则阴竭不复而死耳。你看他这里有一个明显的错误,他把无表里证说成无头痛恶寒的太阳表证,无腹满谵语的阳明里证,那无太阳表证,无阳明里证,你的意思是他是少阳证?显然不对嘛。
柯琴《伤寒来苏集》。他说:伤寒七日不愈,阳邪入阴矣,目不了了,目睛不和,何以故?身微热,是表证以罢。不烦躁,是里证未见。无表里证也。他把这个表里也说成是太阳表证和阳明里证。唯不大便为内实。斯必浊邪上升,阳气闭塞,下之,而浊阴出下窍,清阳走上窍矣。柯琴呢,本来是一伤寒大家,但是对这条的解读不怎么地呀。
吴谦《医宗金鉴》他说: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者,乃因热势甚速,消灼肾水,津液不能到咽,故不必待其有可下之证而急下之,是下其热,以救将绝之水,缓则肾水干竭,阳必无衣,燥冒自焚而死也。目中不了了而睛和者,阴证也;睛不和者,阳证也。今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者,是肾水为胃阳所竭。水既不能制火,则火上熏于目,而眸子朦胧,为之不了了也。此热结神昏之渐,危恶之候也。虽外无阳证,惟身微热,内无满痛,只大便难,亦为热实,故曰:此为实也。急以大承气汤下之,泻阳救阴,以全未竭之水可也。睛不和者,谓睛不活动也。哎呀,他还在扯肾水嘛,肾水,还在说肾水。我说了嘛,他这个主要不在于什么肝肾水不水的啊,完全是在于阳明热直冲脑窍啊。搞不好还得脑膜炎呢。这个不是什么肝肾,肝水肾水的问题啊。那你说肾水,他怎么耳朵怎么没聋啊?他眼睛看不清东西,怎么没有专门说耳朵聋呢,那肾还开窍于耳呢。肝开窍于目的话,是不是?所以说,我们直接说冲脑窍啊。这个胃呀,本来冲脑窍的时候就要经过眼睛,是吧?我们刚才已经说了《黄帝内经》原文了。是吧。
这个恽铁樵,他说:目中不了了,睛不和乃胃肠之纤维神经紧张,中枢神经受影响,视神经床亦受影响。神昏谵语,且相继而来,故云急下之。哎呀,这个恽铁樵啊,这解释的中不中西不西呀?说实话,这个怎么能让人信服。什么中枢神经啊,视神经床啊,这个,哎,算了算了算了,这种解读居然能够名留青史啊,也是一坛之一,笑话。
哼,陆渊雷,他说:盖为无少阳半表半里之证,不禁攻者。他说这个无表里证,意思就是没有半表半里证。嗯,佩服啊。你想到这个地方,我真是佩服啊。无表里之证是没有半表半里之证。他张仲景在这里说没有半表半里之证有何意义呀,请问?上下文有联系呀,还是有其特殊的意义呀,哎。
钱璜说:六七日,邪气在里之时也。外既无发热恶寒之表证,内又无谵语腹满之里邪,且非不大便,而曰大便难,而非发大热,而身仅微热。他的意思很清楚,他说的表是太阳表;里呢,是阳明里啊。这个任应秋,他说把这两个人的看了之后,他说本条是里实证,谓无表证则可,谓无里证则不可,钱氏之说,自相矛盾,因此,无表里证的解释,应以陆说为优。他说陆渊雷说的是对的,无表里证是指没有半表半里之少阳证,请恕我实不敢苟同啊。他们没有一个说的是对的。
陆渊雷呢,是离了个大谱,什么半表半里,钱璜呢,是谱了个大离,那离了个大谱,而任应秋呢,那更加是狗屁不通啊,完全是拾人牙慧都不会,自己也不会分析。
刘渡舟刘老,他说:伤寒六七日,其发病过程已久,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是指肝肾之阴被燥热劫夺的证候。我已经讲过了啊,我们最好不说肝肾之阴被劫夺。第一,这是个脏腑辨证的说法;第二,肝肾之阴被夺了,只有眼睛出问题,难道就不会出现耳聋吗?是不是?肾开窍于耳啊?所以说这种说法不能完全服人,要服人的话,就按照我刚才说的啊,是阳明燥热之气直冲脑部,经过了眼睛,眼睛过了之后就要到达脑部了,那就要得什么呢?脑膜炎了,西医所说的。是吧?
好,那么这节课呢,我们就讲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收听啊。我们下节课不见不散!各位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