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兵品《伤寒》第216讲:阳明病(245-247条 · 脉辨脾约麻子仁丸证)

张胜兵医生 发布于2025-07-31 09:03 阅读量96

本文由张胜兵原创

注:本文为听课粉丝根据录音整理而成,如有误差,还请海涵!

张胜兵品《伤寒》

 第216讲:阳明病(245-247条 · 脉辨脾约麻子仁丸证)

水调歌头

表虚脉阳微,汗出少自和,

汗出多者太过,阳绝亡津液。

太阳伤寒脉实,发汗多则亦过,大便因之硬。

太阳实与虚,阳明脾约同。

脉浮芤,浮为阳,芤为阴,

浮芤相博,胃气生热阳绝里。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阳亢盛,涩为脾阴虚,

尿数大便硬,脾约麻仁净。

大家好,我是张胜兵,现在是晚上的8点过,晚上的20点过6分啊,感谢大家守候在手机或者电脑旁,来收听我为大家讲的《伤寒论》。

今天我们讲《伤寒论》第245、第246、第247三条条文,为什么我们要讲三条条文呢?因为我们上节课在244条已经讲过了啊,从第244条开始,一直到第247条,讲的都是太阳阳明之脾约证。而244条呢,是引入了脾约证的概念,即太阳转属阳明,小便数,大便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

那么第244条引出了太阳阳明脾约证之后,仲景并没有急于给出方药,而是又通过第245、246将太阳阳明脾约证做了进一步的解读,然后在247条条文才把它的治疗方药麻子仁丸提出来,因此我们这节课将245,246,247三条条文一起解读出来啊,是因为它们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而且在内容上讲的也都是一个东西,也即是太阳阳明脾约证。

好,我们先看条文的原文。

第245条: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一作如。)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第246条: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第247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两升 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 大黄一斤 厚朴一尺 杏仁一升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好,那么我们仅从字面意思呢,我们可以这样去翻译这三条条文啊。第245条:脉象浮缓而无力。同时呢,又微微出汗,此乃表邪随汗而解,阴阳自和,病将痊愈。如果出汗太多。那么就太过。脉象浮实有力,因此可以发汗,但是发汗太多,也是太过。发汗太多,那么津液亡失的也多,阳气呢,就独盛于内,大便因此啊,就会变得干硬。

第246条:脉象出现浮芤,浮脉呢,说明阳气盛,芤脉呢,说明阴液亏,津液亏。脉象浮芤并见,浮和芤一起出现,说明了阳盛而津亏,或者说阳盛阴亏啊,那么胃气则生燥热啊,阳气呢就会独盛于里。

第247条:趺阳脉见到浮涩之象,浮呢,是因为胃热有余;涩呢,是小便频数而津液随之亡失。浮涩并见是大便干硬的征象,同时也反映了脾输布津液的功能被胃热所约束,这种情况应该用麻子仁丸来治疗。

麻子仁丸方,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大黄一斤,厚朴一尺,杏仁一升。以上六味药打成粉,然后用蜂蜜和匀加工成丸状。每丸如梧桐子般大小, 每次用水送服十丸,每日敷三次,逐渐加量。当大便正常时就不用再加了,也不用再服了啊。

好,这是整体的翻译。那么接下来呢,我们逐字逐句的来翻译一下。

我们看第245条: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什么意思啊?特别是这个脉阳微,脉阳微呢,我们把它翻译成脉象虚浮无力或者是浮虚无力,为什么?这个阳,我们把它翻译成浮脉呢,你看我们第246条不是说了吗?“浮为阳”看到没有,当然这里的浮为阳,芤为阴是指哪一种属于阳脉,哪一种属阴脉的说法,第246条。那么在有表证的时候啊,针对于有表征的时候,阳可以是指浮脉。

浮脉呢,可以用阳来表示啊。因为第245条讲的是两个太阳证嘛,一个太阳表虚,一个太阳表实,那么这里的阳呢,就是指浮,浮脉。脉阳微和后面的阳脉实其实是相对的。这个阳就是指表证,可以翻译成浮。那么脉阳微就是脉浮,这个微呢,是指虚的意思,其实是虚而无力的意思。后面的阳脉实,阳也是指浮,实呢,是指盛而有力。是相对而言。脉阳微和阳脉实是相对的啊,一个是说的是浮虚而无力,一个说的是浮实而有力,就这么个意思。

所以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就是说脉象浮,这个虚而无力或者弱或者缓啊,就是这个微的意思啊,反映的是正邪相争不激烈,多为表病之后,邪气将退而尚未尽除,正气渐复而抗邪能力尚弱。那么,汗出较少是指表病少许弥留,这个人体尚未完全康复,只需要静养,则可邪去正安。因此就说为自和也。

那么汗出多者,为太过。如果是汗出的太多呢,那么就亡津液了,那么这个病邪呢,就会从太阳传到阳明,化热化燥啊。他为什么会汗多啊?因为太阳之邪传到阳明,化热化燥,逼迫津液,这个汗是可以出多的啊。所以呢,这个是太过了,它们互相影响啊。汗出太多啊,伤津液。伤津液,太阳传至阳明啊,出现太阳阳明脾约证啊,那是后面的啊。

我们接着往下看:阳脉实,也就是说。如果说脉浮而有力,这种呢,是因发其汗,因为他脉浮实要发汗,说明什么?说明他没有汗。一个脉浮实,没有汗,我们和前面的脉阳微相对,所以它应该是太阳表实证。那么太阳表实证用麻黄汤发汗啊,所以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如果用麻黄汤发的太过了,汗出的太多,也为太过。

那么,太过就会出现什么情况呀?无论是脉阳微发汗太过,还是阳脉实发汗太过,都为太过。也就是说,这是太过的两种情况,那么这两种情况呢,通通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什么意思啊?这个阳绝于里是指阳被绝于里啊,一定要注意啊,是阳被绝于里。为什么叫阳被绝于里呢?阳在里,因为津液已经出来了,里面的津液逃跑了?你看亡津液这个亡,亡阳补牢,尤为未晚。亡津液可以指逃跑,可以指丢失,是不是?为阳绝于里,亡津液。

那么,津液本来在胃肠道,那么这个大便就不硬。现在好了,现在你发汗太过,那么这些津液就从毛孔跑出去了。所以,亡津液啊,丢失津液啊。那么津液丢失太多,那么阳就被绝于里。什么叫被绝于里?阳就是阳明的热,胃肠的热。这里的阳是指热。热呢,被绝于里,就是没有津液和你在一起了,或者说津液很少了,所以为阳绝于里。是阳热之气独盛于里啊,被津液抛弃了,就这个意思啊。阳被津液绝于里这么个意思啊。因此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那津液没有了,那大便没有津液,它不就会硬吗?所以呢,在第245条讲的是什么?是太阳阳明脾约证的两种来路。一种是太阳中风表虚,一种是太阳伤寒表实,它们汗出太过,都可以形成太阳阳明的脾约证啊,就这么个意思。

因为仲景在第244条讲了太阳阳明,是仅仅只是讲了太阳中风表虚证啊。这个传到阳明之后出现的太阳阳明的脾约证。245条是补充说明的。无论是太阳表虚证还是太阳表实证,只要出汗多啊,发汗太过都可以出现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的太阳阳明脾约证。那么第245条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那有的人呢,汉语语法知识没学好,说阳绝于里就是津液绝于里,因此阳就是津液,这种解读。完全是文言文没学好,彻彻彻底底的误解了张仲景的本意啊。阳怎么可能是津液啊,津液属阴,怎么可能是阳呢?就算他要用阴阳来表达津液的意思,也一定是用阴来代表津液,绝对不可能是用阳来代表津液啊。还很多医家由于不懂得阳被绝于里是这么个意思,居然还认可有些医家解读的阳绝于里就是津液绝于里,阳就是津液的说法,很多著名医家都这么认为,简直令我费解。

好,我们看第246条,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这个什么意思呢?脉浮而芤。那么浮呢,为阳气盛。芤为浮大中空,按如葱管,它是主阴血虚啊,因为中间是空的,所以他说芤为阴。那么浮而芤呢,是指阳热有余而阴液不足。那么阳热有余,独盛于里,则胃气生热,阳盛灼阴,阴液亏耗,不能和阳。那么既然是这样的话,势必导致大肠失润而大便硬结。阳气盛,胃气生热,邪热盛于内,独盛于内,阴液虚则胃肠干燥,无液以和阳,那么这种阳亢阴虚就形成了什么?脾约证。

所以呀,脉浮而芤,这里的浮是指阳盛;芤是指阴弱,阳盛阴弱。其实这里的阳盛阴弱。阳是指胃阳,阴是指脾阴。因为脾胃都属土啊,胃阳盛而脾阴虚,胃阳盛则胃气生热嘛。其阳则绝。其阳则绝,这四个字是阳绝于里的另外一个表达。其阳则绝是指其阳则绝于里的省文,他省掉了于里两个字,和第245条的为阳绝于里,亡津液,一模一样的意思。

那么第246条呢,是通过寸口脉浮而芤来描述脾约证的脉象。紧接着第247条呢,仲景又用趺阳脉来描述这个脾约证的脉象。

我们再看第247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薄,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那什么是趺阳脉?

这个趺阳脉是指人体的足背动脉,属足阳明胃经,是候脾胃后天之气。那么趺阳脉呢,那个趺阳啊,这个在冲阳穴这个地方啊,在足背第二及第三趾骨之间,是足阳明胃经动脉的搏动处啊。那么趺阳脉浮而涩,浮主阳盛,有热嘛;涩呢,主阴虚。在这里跟这个第246条的这个芤一样啊,都属于阴脉。

那么浮呢,就为胃阳亢盛,涩呢,主脾阴不足,因为脾胃相表里啊,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传输水谷精微。这个是《素问·太阴阳明论》里有原文,他说: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就是脾能为胃行其津液。现在胃强脾弱啊。这个阳热煎灼弱阴啊,使脾的功能受到了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至于津液偏盛膀胱,而出现小便数,不能还于胃中以滋润大肠,而大便则难。脾约本于胃燥,而小便愈多,津液愈伤,脾阴愈弱,胃燥愈盛,如此啊,则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这一个脾约证。

这个脾约证,虽然属于阳明,但是与承气汤系列呢,是有区别的。承气汤是阳明燥化成实,因此它有谵语、潮热、烦躁、腹满硬痛等等。其中呢,它津液所伤并不是脾失传输,津液偏盛所致,而是由于燥热太盛,所以它的病机呀,重在阳明,这是承气汤系列,就是这个病机重在有阳明热邪,重在这里。而脾约虽然也有胃热,但是呢,根本就没有热到承气汤系列那么厉害。那它的重点是太阴阳明功能的这个失调啊,这里太阴是指脾啊,就是脾胃功能失调。脾约证是以大便难为主,大便难啊,不更衣十日,无所苦。就是你不大便,它也不会肚子痛,也不会烦躁,也不会怎么样,它只是难解出来。根本就不会出现谵语呀,腹满硬痛啊,绕脐痛等等都不会,所以它治疗呢,以麻子仁丸润下通便为主啊。

这个麻子仁丸,就是小承气汤加了麻子仁、杏仁、芍药所组成的啊。大黄厚朴枳实呢,是小承气汤,有泻热祛实、行气导滞之功。这个胃热衰减呢,脾不受制约,可望恢复运转,行其津液。而麻子仁呢,能润肠啊,通利大便。杏仁润肠呢又能润肺而肃降,使气下行,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嘛,从而有利于这个大便之传导。而芍药是养阴的,它能养脾阴。因为脾阴不足嘛,它能养脾阴,而且能和营血而缓急迫。这个方子呢,用的是以蜜和丸,是取它润下缓行之义啊。又有这个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所以这个药量不大,所以又缓而又缓,他说渐加以知为度,这个服药方法里面。所以说呢,它根据病情的轻重啊,这个药丸以符合病人本身的身体为主啊。根据情况,审时度势,能吃多少量,病人能吃多少量取效,就按照那个多少量给你取啊。所以呢,叫渐加以知为度啊,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定嘛,每个人的对这个药的有效法值不一样嘛,吃到什么时候有效,吃到多大剂量有效,每个人都不一样,所以他叫渐加以知为度。

这个麻子仁丸,我们在临床当中啊,用于治疗身体虚或者老年人的肠道便秘啊,或者习惯性便秘。妇女产后便秘,或者痔疮手术之后便秘等,胃肠有热,脾阴不足,大便硬而小便数的这样的情况啊,运用的非常广泛。

有时候啊,我们甚至能够反其道而行之啊,来治疗其他疑难杂症。

比方说,我曾经治过一个尿频的患者啊。他在其他医生那里治过啊,因为尿频嘛,有的认为是有湿热,用了八正散、导赤散啊,猪苓汤啊,都没效,又有的人觉得有虚寒,用了这个缩泉丸啊,金匮肾气丸啊,等等也无效啊。因为这个人年纪偏大啊,老年人,他既然用寒用热啊,来缩小便都搞不定。我在想,他肯定不属于这些情况。于是乎,我就顺便问了一下,我说,你大便是不是很长时间不上厕所,你都不会有肚子胀啊、痛啊,不舒服啊?

他说:“是”。他说:因为我不大便这件事情,他又没有引起我疼痛,引起不适,所以我没有引起重视。我只是觉得我小便太多。我说,你看看你这就是脾约证。你大便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但是你小便频数让你觉得这个影响了生活,于是乎投以麻子仁丸,哎。大小便一起解决啊。

所以呢,有时候病人的主诉可能是我们某个方剂的兼证,而不是主证。比如说麻子仁丸,我们本来是用它治疗便秘的。但是呢,由于有些人只要他没有不舒服,他就不觉得怎么样,是吧?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他就不觉得是问题。反而觉得他小便太多了啊,使他苦恼了。那么这时候他的兼证就成了主证。所以我们有时候要灵活。这个时候呢,我们给他用麻子仁丸。可能有些人在想,别人的主诉是尿频,你用麻子仁丸是不是搞错了?其实际上是病人把主诉搞成尿频,它同样有这个不更衣十日,无所苦嘛。一起就解决了嘛,因为他的医理是脾约证嘛,是吧?所以用治疗便秘的方法来治疗尿频,你只不过是换个思路而已啊。所以,大家平时在看病的时候一定要灵活,不要被病人牵着鼻子走啊,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观判断。

好,关于这三条条文呢,我们是和第244条,也就上节课啊,引入了太阳阳明脾约证之后补充的三条条文,这4条条文,和上节课的第244条条文,就组成了4条关于脾约证麻子仁丸的一组条文啊。

那么有的医家呢,把244、245、246、247分开来看,甚至有的人说245条的条文是小承气汤,还有很多其他的一些说法的,我在这里就不想一一列举了,大家下去看一下其他医家的吧。那么那些医家没有整体观啊,没有把《伤寒论》从高屋建瓴来把它整体观的去看,看完之后它会一块儿一块儿啊。比如这几条说的什么,那几条说的什么,你要有这么一个宏观的角度去看它的时候,你就会发现第244、245、246、247这四条讲的都是太阳阳明脾约证,麻子仁丸。

那么很多医家,包括一些名垂青史的大家,知名度特别高的大家啊,他们在解读《伤寒论》的时候都没有条理,没有整体观。更加不像我这样联系起来看问题,甚至以经解经都没有,所以呢,他们讲的东西呀,不能令人信服啊。

有极个别粉丝啊,或者是读者或者听众啊,反映说我讲《伤寒论》,喜欢批评其他已故的知名专家和名人,说这样不好。说我讲我的《伤寒论》就够了,其他人怎么讲的,讲的错还是对我就不用管。我一想啊,他说的也有道理啊,所以我今天先试着。今天呢,我一个医家都不提啊,别人错在哪里,怎么错的,说了什么我都不提。看今天的反应怎么样啊,看大家觉得我只讲我的《伤寒论》,其他人的《伤寒论》的解读。我一律不不理的情况下,大家认为这种解读方法好不好,如果大家觉得还是喜欢我原来的解读方法,把别人的条文一条一条解读的分析一下,错在哪里,把它指出来的话。那么我就再回到原来的讲课风格。好不好?

我今天就不讲其他医家对245、246、247这三条条文的解读了,因为我今天我只讲了我的解读。好吧。别人的解读呢,大家可以去看一下啊,我再说多了呢,把其他医家的解读说出,拿出来,好像有点进行批斗啊,不尊重那些人一样,有的人会这么认为啊。说我太狂妄,讲个《伤寒论》还要把古代的医家一个一个批斗完。哎呀,其实我挺难受的。为什么?我说其他医家的解读的条文错在哪里?我有不同观点,完全是为了正本清源,以正视听啊。但是你觉得我对别人不尊重,我确实没有这个想法啊。希望大家能明鉴。

好,关于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我是张胜兵,感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节课不见不散!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