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本文为听课粉丝根据录音整理而成,如有误差,还请海涵!
张胜兵品《伤寒》
第212讲:阳明病(241条 · 阳明病可再下之证)
如梦令
下后七日不便,烦不解腹满痛。
此是燥屎成,本有宿食早现。
高见,高见!大承攻下不变。
大家好,我是张胜兵,现在是晚上的18:53。感谢大家守候在手机或者电脑旁,来收听我为大家讲的《伤寒论》。今天我们讲《伤寒论》第241条条文。
好,我们先看条文的原文。
第241条条文: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什么意思呢?我们仅从字面意思可以这么理解:经过猛烈的攻下法治疗后,病人又六七天不解大便,依然烦躁,并且腹部胀满疼痛,这是内有燥屎的表现。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呢,是因为病人体内本来就留有未能消化的食物。这种情况可以用大承气汤来治疗。
好,那么从字面意思可以这么解读。接下来呢,我们逐字逐句的看看它究竟想表达什么意思。大下后,这三个字说明了用攻下法之中最猛烈的这个方法进行了治疗,而阳明病里面攻下法呢,主要是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而大承气汤呢,是泻下能力最强的。所以我们可以推测,这个大下后,其实呢,有可能是用大承气汤进行治疗。那么为什么要大下呢?我们反推一下,为什么要大下?而且后面下了之后还六七日不大便,还烦躁,没有得到解除。说明什么?说明这个患者确实有可下之证。而且呢,这个阳明腑实证不仅成了,而且这个热势还很汹涌,说白了,就是大承气汤的重证。
一个重证的大承气汤,用了大下之后,结果他出现了什么呢?六七日不大便,又出现了六七天都没有大便。烦不解。这个烦不解的言外之意就是本来这个患者就烦,现在用了大下法之后呢,六七日不大便,烦也没有得到解决。而且呢,腹部胀满疼痛。我们这样一反推的话,就得出大下后,前面的肯定是一个阳明腑实证的重证,而且用到了大承气汤进行了攻下。可是攻下之后,虽然攻出了一部分的阳明燥结,被攻下了,可是热势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因为他烦不解嘛。说明泻下未尽。泻下未尽呢,那泻下本身就会伤津液,现在热还没有完全的被泻走,残余的热呢,会引起烦躁。如果仅有烦躁呢,还不能证明又形成了阳明腑实证,它还有腹满痛者,证明了什么?腹满痛加烦躁就证明了阳明腑实已成,就说明什么?本身是重证的阳明腑实,通过了大泻法之后呢,余热未尽,又形成了腹满痛的阳明腑实证。
他为什么会腹脘痛啊?此有燥屎也。就是说,因为他的肠道又出现了燥屎,根据我们第238和239条所说,这个238条说了,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嘛,是吧?239条说,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所以他六七日不大便,能说明他有燥屎,烦不解,腹满痛,也说明他有燥屎,有燥屎当然用大承气汤。但是,这条条文呢,他又做了一个补充的解释,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那么为什么用了大下法之后,又形成了阳明腑实,又有燥屎呢?他解释了一下,说,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这个病人在形成阳明腑实证之前,早就有没有消化的食物储存在那里,宿食嘛,就是对为什么又出现阳明腑实证进行了解释。
前面的阳明腑实证呢,已经被大下给泻走了,下走了。而后面又形成了阳明腑实证,是因为大下之后,余热未尽,再加上之前,形成阳明腑实证之前,本有的宿食又结在一起,又形成了燥屎,因此,它又形成了阳明腑实证。那既然有燥屎,还是阳明腑实证,那就仍然用大承气汤来治疗。那就这个意思。
所以呀,阳明腑实证一次大下不能尽除,燥屎又再次复结;或者是六七日无大便,宿食不化,糟粕不能排出,与下后未尽之燥热相结,形成燥屎。那么这样的情况之下呢,可以用一下再下的方法。因此,还是用大承气汤来进行治疗。所以,我们阳明病里面,只要有可下之证,可以一下而再下,直到解决问题。而太阳病呢,有表证的情况下,解表,余寒未尽,还可以再用汗法,所以太阳病有一汗不尽再汗之法。阳明病呢,有一下不尽再下之法。
比方说,我们看第太阳病的第57条条文,他说: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那么第57条条文呢,就充分说明了本身有太阳病,发汗已经解决了,过了半天又开始出现了太阳病脉浮数,那么这个时候,仲景说可更发汗,可以再一次发汗嘛,宜桂枝汤。那么第57条说的就是什么?说的就是太阳病,一汗未尽可再汗之法。而本条呢,是一下未尽可再下之法。大下之后,又出现了燥屎,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还是可以用大承气汤,就这么个意思。
我们看看其他医家的解读。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他说,大下之后,则胃弱不能消谷,至六七日不大便,则宿食已结不消,故使烦热不解而腹满痛,是知有燥屎也,与大承气汤以下除之。我个人认为他这个说法是不妥的。为什么呢?条文说得很清楚,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这个烦不解,其实是本身就烦,已经说明了这个热啊,比一般的大承气汤证要更热,热量更大。本来就烦,他才有烦不解嘛。烦不解是指一直都有烦,大下之后还是没解决,所以叫烦不解嘛。后面说得很清楚,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本有是指本来就有没有消化的食物。别人本来就有没有消化的食物,被成无己解释成什么?大下之后胃弱不能消谷。不是这样的。如果大下之后胃弱不能消谷,那就不是本有宿食了。下之后胃弱不能消谷而形成宿食,这个逻辑不对啊。这是第一,他的逻辑不对。第二,如果大下以后胃弱不能消谷,那么就应该什么?就应该出现胃寒,胃阳虚,它怎么可能再次形成阳明腑实证呢?成无己的意思是,大下以后,伤及了胃阳,把胃伤了,胃都已经伤了,它是会形成虚寒证的,不会再次形成大承气汤证。而且他烦不解,一直都烦,大下之后还在烦,说明他的热还没有除完。怎么可能是伤了胃之后胃弱不能消谷呢?所以这样一看也不合理呀。其实际上是什么呢?是一个平时胃口比较不错,喜欢胡吃海喝的一个人,说白了啊,就是一个吃货。一个吃货呢,得了阳明病,于是乎用了大下。因为吃货,吃香的,喝辣的,喝酒什么的,导致了体内热本来就重,而且呢,他长期是个吃货,而这个胃消化食物,一是消化不过来,你的胃再厉害,如果是个吃货的话,它也会引起宿食,知道吧。那么这样一个人形成了阳明腑实证之后呢,用了大承气汤泻下,结果呢,过了几天又形成了大承气汤,是这么个意思。这个本有宿食,是他本身就是个吃货。嗯,并不是他用了大下以后,胃弱不能消谷,不是这个意思。前面用的大承气汤泻下的是他得的阳明病。后面的大承气汤,是他大下以后的燥热与没有排出去的宿食结成燥屎,又一次形成的大承气汤证,是这个意思,所以成无己说的不对。
由于这条条文呢,本身并不难,其他医家解读的呢,嗯,也没有出现得太多问题。只是成无己第一个注解《伤寒论》的人,他是第一个注解《伤寒论》的人。他这个说法不对,后面的人呢,大同小异,说的也都差不多。所以我们就没有必要把其他的解读拿出来说了。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今天的开篇词《如梦令》。
《如梦令》,下后七日不便,是指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下后七日不便,烦不解腹满痛。凡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就是烦仍然是烦,而且呢,还有腹满痛。此是燥屎成,为什么会烦不解腹满痛啊?因为这个时候啊,阳明已经有燥屎了。为什么呢?本有宿食早现。是因为呀,在得阳明病以前,在大下以前,本身就有宿食,早早就出现了宿食,本有宿食早现。那既然又有燥屎,没有得阳明病以前就有宿食,又与热结形成的燥屎,那怎么办呢?如何治疗呢?有什么见解呢?于是乎就有:高见,高见!大承攻下不变。就是仍然用大承气汤来攻下,就用这种方法,这是一种高见,高见,大承攻下不变。
这首词呢,叫《如梦令》,因为247条条文,它又不复杂。写成《如梦令》这首小词相对好一些,由于有很多条文的原文在这个词里面出现,因此啊,我这首《如梦令》肯定是不如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那首《如梦令》,她写的是更好。而我写的这首如梦令呢,只是为了让大家对第241条条文,印象更加的深刻。对只要有可下之证,一下可再下,这种治疗方法呢,能够起到记忆深刻的作用。而李清照的《如梦令》呢,有名的就有好多首。你比方说,她有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所以呢,该压的韵脚我也压了。你比方说,我的《如梦令》,下后七日不便,这个便;烦不解,腹满痛,此是燥屎成,本有宿食早现。这个现和这个便是有押韵的,高见!高见!大承攻下不变。这个大承气攻下不变。仍然不用改变治疗方法,这个变也是变。李清照有昨夜雨疏风骤的骤,却道海棠依旧的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吧?当然,这首词之所以写得好,包括《如梦令》,还有一首:“争斗!争斗!惊起一滩鸥鹭”是吧,也是李清照的作品,都写得非常的好,朗朗上口。如果配上音乐可能会更加流传得更广。当然《如梦令》这首词,它的音律在宋朝的时候是怎么样的,我们不知道。所以呢,后来的这个作曲的,在这首《如梦令》上配了曲调之后,又用一些歌手把它唱出来,我觉得,嗯,还可以,还是很有韵味的。当然,由于这首词写的非常好,歌唱的也不错,我好像也会两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啊,我不知道古代的唱法是不是这种唱法啊,反正现在是这么唱的,感觉还可以。那么这首词呢,篇幅很短,但是含蓄运气意味深长,以景衬情,这个清灵心巧,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这个词意的发展,跌宕起伏,激进传神之妙。尽显李清照深厚的文字功底,后人对这个词的评价非常高,尤其是绿肥红瘦这一句啊,为历代文人所喜爱。
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昨天晚上,这个雨啊,下的稀稀疏疏的,但是呢,风却刮得很猛,沉沉地酣睡呢,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说明她喜欢喝酒,李清照。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她是有下人的,她的这个生活是属于上层的生活。问了正在卷帘的侍女,这个庭院里的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侍女说海棠花和昨天一样呢。可是她却不这么认为,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间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那么关于李清照的非常出名的那些词啊,我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就全部都会背了。嗯,虽然说李清照本人既喜欢喝酒又喜欢赌,又好赌又喝酒,甚至她还写过一些求欢的诗词,对于当时的封建社会来说是不雅的,但是正是她这种豪放的真情,真性情的流露才造就了她千古第一才女的美名,无论她有多少不好的这个习惯和喜好,但是她的才气仍然是盖不住的,千年以来无出其右。比方说李清照曾经写过一首词,是写给她的爱人,是写了一首求欢的词,写得很好,但是呢,非常的雅而不俗。当然,她倒不是写给其他男人的,她写给是她的丈夫赵明成的,据说是她在结婚的那婚后第二天所写,把结婚当天晚上的事情描写了一遍,第二天,就写下了这首《丑奴儿》。
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意思就是说,傍晚刮起了风,下起了雨,风雨将暑气吹散,天气变得凉爽起来。弹完了笙簧呢,对着镜子画起了淡淡的妆。身着深红色的薄薄的睡衣,衬出雪白的肌肤,散发着醉人的幽香,笑着对郎君说:夫君,今天晚上纱帐内的枕席可真凉哦。
当然,我们今天介绍李清照呢,可能介绍的稍微多了一点。因为本来我们是讲《伤寒论》嘛。我只是为了让大家知道,国学是相通的。我们中医呢,是国学中的能够治病救人的技艺,所以它含有多重属性。首先呢,它是医学,能治病救人,其次呢,它有饱含中国古代文化,因此我们学它呢,还要学习这个汉字的构成,要知道《说文解字》,另外呢,我们对诗词歌赋,通过诗词歌赋,朗朗上口,给它以意境的形式,这样让大家更容易去接触医学,更容易记住它,更容易对它产生兴趣。我始终认为,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而不应该是一种感觉有累赘呀,或者辛苦啊,或者烦躁啊,想要逃离的感觉。这种教育,这种学习是失败的,也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学习应该是愉悦的,快乐的,心里舒坦的,有诗情画意的。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学习进步提高,既可以治病救人,提高我们的技艺,又能雅俗共赏。当然我们也没什么俗的是吧?我们就是舞文弄墨嘛,既能舞文弄墨,又能下笔如神。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也是我对我的弟子和广大的后来者,在学习上的一种我个人的见解吧。不能读死书,不能学得那么痛苦。那么痛苦,我们还学它干嘛?我们一定要在一种啊,愉悦的环境和心情下来学习它,再运用它,再运用实际,让它的价值得到更大化的体现,而且还要以一种很儒雅的形式得到传播,得到大家朗朗上口的这样一种传承。
好,我是张胜兵,感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节课不见不散。如果大家觉得我讲的还可以,请将我讲的这个《伤寒论》传承传播下去,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