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本文为听课粉丝根据录音整理而成,如有误差,还请海涵!
张胜兵品《伤寒》
第211讲:阳明病(240条 · 脉辨阳明表里)
浣溪沙 · 脉辨阳明表里
病人伤寒热重烦,汗出则解麻黄当,如疟发热日晡猖。
转属阳明何表里?脉实宜下大承方,脉浮发汗桂枝汤。
大家好,我是张胜兵,现在是晚上的19:19,感谢大家守候在手机或者电脑旁,来收听我为大家讲的《伤寒论》。今天我们讲《伤寒论》第240条条文,好,我们先看条文的原文。
第240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那么我们仅凭这个字面意思呢,可以这么理解这条条文:病人发热烦闷,吃药发汗就可以解决,但呢,又如发疟疾一样,到下午三四点的时候呢,就开始发热。这是已转属阳明。如果脉象是实的,实而有力的,那么就用攻下法。脉象是浮而虚的,就用发汗法。攻下可以用大承气汤,发汗可以用桂枝汤来治疗。好,这个条文就这么个情况。
即便是这条条文就这么简单,但是1800年来,对这条条文的理解仍然是各种各样的观点都出现了。那么我先把我对这条条文的理解表达出来,然后我们再看看其他医家的理解,看看究竟孰是孰非。
好,我们逐句逐句的来看,“病人烦热,汗出则解”这八个字就有不少的争议。有人说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就是一个太阳病,发汗就能解决。可是太阳病是什么情况才会出现烦热呢?太阳病发热是没问题的,无论是麻黄汤还是桂枝汤,伤寒表实还是伤寒表虚,它都会发热。是吧?但是它们都会烦吗?显然不是。那么太阳伤寒表实是用麻黄汤来发汗,太阳中风表虚是用桂枝汤来发汗。可是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烦呢?那么我们就从太阳病里去找相关条文,看哪一些表证会出现烦热。
好,我们看第38条条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看到没有,这条条文说大青龙汤,它可以出现烦躁啊。于是乎,有的医家就认为,哦,这里可能是个大青龙汤证。
是这样的吗?还有没有其他条文会出现烦热?我们再看第46条条文: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热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说明了什么?说明了麻黄汤的重症是可以出现发热而烦的。他说,阳气重故也,是指正邪交争的阳热邪气比较重啊,导致了患者出现了烦。
那么,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它究竟是大青龙汤证,还是麻黄汤的重症呢?第一,汗出则解,证明发汗就能解决,说明了这个病呢,完全是表证,没有里证。而大青龙汤呢,除了有表证以外,还有里证。它石膏清里热嘛,是吧?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大青龙汤好像不太合适。为什么呢?他说汗出则解,就是指表证。他们又没有说汗出,清里则解。那石膏不是清里热吗?他并没有说清里热,所以呢,大青龙汤似有不妥。
我们接着看病人烦热,汗出则解,那汗出则解之后,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属阳明也。什么意思啊?意思就是说:他发汗之后,这个太阳表证已经解了,可是他又出现了阳明病。说明了什么?说明汗出则解的过程当中,这个病又转转属阳明了。
那么,什么情况下,汗出则解表面上看起来解掉了,其实他是转属阳明呢?那么,这个麻黄汤的重症就更合适了。我们看啊,病人烦热,病人是一个太阳伤寒表实证的重症,所以呢,会出现烦。又是麻黄汤的重症,可以出现烦啊。那么汗出则解是指解决了一部分太阳邪气,那么由于他是重症嘛,那么有一部分邪气并没有被解掉,而是什么?而是跑到了阳明。他怎么说的?他说,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也就是说太阳病的表现没有了,反而出现了阳明病的表现。阳明病的哪些表现呢?日晡所发热就是阳明病的典型表现,因为日晡所是指申时,下午3点到5点。这个时候发热是典型的阳明病的表现。可是日晡所发热。它只能说明他是阳明病,并不能辨别他是阳明的表证,还是阳明的里证啊。所以他说,又如疟状,什么如疟状,就是阵寒阵热,一阵寒一阵热。那么一阵寒,一阵热,就像疟状一样,像疟疾状一样。那么这个疟状,他说如疟状,他是不是疟疾呀?不是啊,因为日晡所发热是指在阳明旺时。
那么阳明经旺时,阳明经经气旺时他就发热,不是在这个阳明经旺时呢,他就发冷,就这个意思,就是阵寒阵热嘛。那么为什么他会在阳明日晡所发热?在其他时候是发寒呢?这个疟状。因为阳明经旺于申时。旺于日晡所啊,在日晡所呢,阳明经气旺盛,与所在阳明的病邪作斗争呢,更为激烈。因此呢,他就会发热,而阳明经这个时段过了之后,那么阳明经的这个正气呢,就相对差一些。所以呢,他与邪气的斗争就没那么激烈,因此呢,他就会阵寒阵热嘛。
所以日晡所发热是阳明病的表现啊,所以呢,他说了一个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那么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属阳明,那么我们反推一下,那前面的病人烦热,汗出则解,那就肯定不属阳明。那就属什么?属太阳。
所以,病人烦热这个地方是病人感受了太阳伤寒表实证,麻黄汤重症,用了麻黄汤去发汗,太阳病已经解了。但是呢,它却传经转属到了阳明。怎么证明它转属到阳明呢?因为他日晡所发热。那么日晡所发热,阳明里证日晡所也会发热,阳明表证日晡所也会发热,那么我们如何知道他是阳明里证,还是阳明表证呢?也就是说太阳病麻黄汤的重症,通过麻黄汤的发汗,它转属了阳明。
那么转属阳明就出现了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表邪入里化热啊,表邪入里化热形成什么?阳明腑实证,这是一种,这叫里证,就是太阳病,一部分邪气被解了,另外一部分邪气跑到了阳明,跑到了阳明胃,灼烧津液啊,化燥成实,形成了阳明腑实证,这是其中一种情况。另外一种情况是太阳伤寒表实证的重症,通过麻黄汤发汗之后呢,那么太阳表证解决了,但是这部分邪气呢,跑到了阳明经,也就是说,表邪从太阳表跑到了阳明表,他还是邪气,没有入里,这是第二种情况。而它们这两种情况呢,同时具备日晡所发热的这么一个临床表现,因此啊,日晡所发热,属阳明啊。
接下来他就说,脉实者宜下之,脉虚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我们如何能知道转属阳明之后,是成了阳明腑实证的大承气汤证呢,还是转属阳明了之后,邪气仍然在表,只不过是在阳明表,用桂枝汤来治呢?那么仲景说了,用脉来辨别,脉实者啊,宜下之,下之与大承气汤,脉浮虚者宜发汗,发汗宜桂枝汤。就这么个意思。
那么,这个脉实呢,是指脉实而有力,是阳明里实证才有的脉象与日晡所发热同时出现,证明这一个阳明腑实已成,所以呢,需要用大承气汤来泻热逐实来治疗。脉浮虚呢,是指已经用麻黄汤发汗了之后,那么表实证形成了表虚证,而且呢,跑到了阳明经,而不在太阳经了。这个时候呢,已经不能再用麻黄汤这种发汗峻剂了,以免过汗伤正啊。他本来就是虚证的嘛,脉浮虚嘛。那么就形成了阳明表证中风的这个桂枝汤证。因为脉浮虚,脉浮属表,虚,很显然啊,那么就是虚证,是桂枝汤证,绝对不可能再是麻黄汤证。所以他说,脉浮虚者宜发汗,因为“脉浮虚者”说明邪气还在表。那邪气在表怎么办?还是用发汗,这个时候发汗就不能用麻黄汤了,应该用桂枝汤。为什么?因为他已经虚了啊,所以用桂枝汤发汗即可。就这么个意思。
那么有人问啊,阳明中风用桂枝汤吗?当然是。
我们之前在第234条和第235条两条不都讲过吗?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第235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所以,阳明的表证中风还是桂枝汤,阳明病的表证伤寒还是麻黄汤。我们之前已经讲过了啊。
那么这样一看,我们的开篇词《浣溪沙·脉辨阳明表里》,那么就写的非常的好了啊。病人伤寒热重烦,就是病人有太阳伤寒证,由于他是重症,所以呢,他除了发热以外,他还会烦。这是第一句。第二句,汗出则解麻黄当,本来应当用麻黄汤来汗出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可是由于他是重症,用麻黄汤之后呢,虽然解决了这个太阳病,但是呢,有一部分邪气呀,他就跑到了阳明经,形成了阳明病。下一句:如疟发热日晡猖。日晡猖,就是说他出现了什么呢,出现了发热是在日晡时,猖是指严重,在日晡时发热更严重或者更突出。它像疟状,阵寒阵热,但是热的时候呢,是日晡时更猖獗。那证明了什么呢?
接着,转属阳明何表里?证明他是转属阳明。但是我们如何来区别表里呢?脉实宜下大承方,脉浮发汗桂枝汤。就通过脉象。脉象如果是实而有力,那么证明他是什么?是阳明腑实证,用大承气汤这个方子。那么如果脉象是浮而虚的,这个时候呢,证明邪气还在表啊,那么就要发汗。用什么呢?用桂枝汤。
那么这首《浣溪沙》呢,就是专门针对240条所写,其中啊,汗出则解麻黄当的当,如疟发热日晡猖的猖,脉实宜下大承方的方,脉浮发汗桂枝汤的汤是押韵的啊,完全符合《浣溪沙》的韵脚啊。
好,我们看一看,嗯,历史上有名的医家对这个条文的解读,成无己的解读呢,他对“病人烦热,汗出则解”这八个字没有解释。他恐怕自己也不太清楚,所以他并没有解释这八个字。他直接从日晡所发热属阳明开始解读的。
方有执呢,他在《伤寒论条辨》里面解读的太简略了,我估计他自己也没搞清楚。他说烦热,太阳也,故脉浮虚而宜汗散。这个就不对了,我已经说过了,太阳病一般来说,麻黄汤的重症才会烦热,才会有烦。桂枝汤由于是虚证,所以呢它一般不会烦。所以这个方有执把这一点都没搞清楚啊。因为我们用第46条条文已经佐证了啊,这个烦热一般来说是麻黄汤的重症,桂枝汤一般不会出现。
喻嘉言《尚论篇》,他说:病患得汗后,烦热解,太阳经之邪,将尽未尽,其人复如疟状。日晡时发热,则邪入阳明审矣。盖日晡者,申酉时,乃阳明之旺时也,发热即潮热,乃阳明之本候也。然虽已入阳明,尚恐未离太阳,故必重辨其脉。好,这个地方呢,就有问题了。他说:这个病入了阳明,但是并没有离太阳。这个呢,我就不敢苟同了。因为阳明的表证发热,它多会在日晡时发热。因为这是阳明经气旺之时,这是它的特点啊,与太阳病不同。知道吧?他紧接着说,他说这个脉实者,方为正阳阳明,宜下之。若脉浮虚者,仍是阳明而兼太阳,更宜汗,而不宜下矣,发汗宜桂枝汤。这个地方就不对了啊,这个不是阳明兼太阳,而是无论是宜下者用大承气汤,还是宜汗者用桂枝汤,都属阳明。一个是阳明的腑实证,一个是阳明的表证,所以说呢,这个喻嘉言没有搞清楚啊,这条条文他没有搞清楚,已经说的清清楚楚了,属阳明也。属阳明也。后面的脉实者和脉浮虚者,这两个都属阳明,一个是阳明腑实,一个是阳明中风表虚证,我已经讲的清清楚楚了啊。这喻嘉言他自己没搞清楚啊。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他说:此言阳明病在肌腠,发热似疟,凭脉而施汗下之法也。病患烦热,阳明火热之证也。汗出而阴液相滋,则病当解。这个地方就不对了啊。他并没有搞清楚病患烦热汗出则解是太阳伤寒的一个重症。后面是转属阳明的,他直接来一个阳明火热之证也,病患烦热阳明火热之证。阳明火热之证能够汗出则解吗,请问?显然不对嘛。阳明火热之证,你得用白虎汤或者白虎加人参汤,你怎么汗出则解呢?汗出则解很显然是一个表证嘛。所以呢,张志聪这个地方是错的啊。我们再看看其他医家的啊。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错的更离谱。他说:烦热,热而烦也,是为在里。那是为在里,怎么会汗出则解呢?所以他后面的就不用再看了。越错越离谱啊。病人烦热,汗出则解。你这个都会搞错,那我简直就是不敢苟同啊,尤在泾。
柯琴《伤寒来苏集》,他说:烦热自汗是桂枝证,寒热如疟是柴胡证。然日晡潮热,期属阳明,而脉以沉实,确为可下,是承气主证主脉也。当与不大便六七日,互为发明,这个就不对了啊。病患烦热,汗出则解,他并没有说自汗,你怎么搞了个烦热自汗是桂枝证呢?再说了,桂枝证一般不会烦,只会热,那麻黄汤重症才会烦热嘛,又烦又热嘛。所以他把这条条文的逻辑没搞清楚。病患烦热,汗出则解,这八个字,他们没有完全参透啊。这个又如疟状,根本就不是柴胡证,这个如疟状。如疟状,难道是疟状吗?请问我说这个人长得像刘德华,他是刘德华吗?肯定不是啊。这个人长得像毛主席,他是毛主席吗?他不是啊。又如疟状,就像疟状一样,能够阵寒阵热,突然发寒,突然发冷,突然发热,那么发热的时候在哪里呀?日晡所发热就点明了它发热的时候是阳明经旺时发热,所以属阳明也。
吴谦《医宗金鉴》他说:病患,谓病太阳经中风,伤寒之人也。他这个就不对了啊,这里不可能是中风,只有可能是伤寒。因为中风一般不会烦啊,烦热是实证,太阳伤寒表实证的时候的重症会出现烦热。我们用第46条条文已经佐证了啊。所以他这个地方是伤寒,不是中风。
陈修圆《伤寒论浅注》,他说:然胃实之证,必以脉实为凭,否则又须分别,病患阳气盛而烦热,阳若得阴,汗出则解。若不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然又有表里之分,须凭脉以断之,若脉实者,为病在里,宜下之。若脉浮虚者,为病在表,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这个他错错在哪里呢?病患阳气盛而烦热,阳若得阴,汗出则解。狗屁不通。他还是没有把“病人烦热,汗出则解”这八个字搞清楚,汗出则解明显的是有表证嘛。
我们再看胡希恕,他说:“病患发烦热”,你们想一想,那个“烦热”指的是什么?这里是指大青龙证说的,咱们前面不是讲了吗?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一般的表实证不那么烦躁。他有热呀,不汗出而烦躁,所以他底下搁个汗出则解,也就是大青龙汤证,不汗出而发烦躁。你看,胡老认为是大青龙汤,那么我认为是麻黄汤。为什么胡老的大青龙汤不对,我已经解读清楚了吗?那大青龙汤是汗出则解吗?大青龙汤他里面还有石膏,他还要清里热呢,是不是?大青龙汤也会出现烦热,麻黄汤也会出现烦热,但是汗出则解的只能是麻黄汤。
刘渡舟刘老。他说:病患烦热,说明热势较甚,若属太阳之表,则汗出表解而热除,今汗出后又出现了阵寒阵热,寒热如疟之证,为太阳表邪未尽,尚有小邪不解,日晡所发热是指里实热的反应,故曰属阳明也。此太阳阳明证俱见,即表里同病。其次,当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而有所区别。说实话啊。刘渡舟刘老呢,就根本没有搞清楚日晡所发热属阳明,也就是说,他根本就不知道阳明中风表虚证的桂枝汤也会出现日晡所发热。明白吗?因为阳明经气在日晡所这个申时最旺,所以阳明表邪中风的时候,他也会在这个时候发热,所以他如疟状。所以他没搞清楚这个状况,他根本没有明白,桂枝汤啊,它不仅仅是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它也治阳明中风表虚证。别人已经说的清清楚楚,属阳明,只不过属阳明的实用大承气汤,属阳明的表虚用桂枝汤。说的这么清楚了,他还在说太阳阳明合病,还在说太阳和阳明在一起俱见。什么俱见呢?那后面的通通都是阳明嘛,属阳明就没有太阳了啊。
倪海厦,他说:本来病患烦热,汗出后好了一点,又忽冷忽热,到了黄昏以后可以发热。承气汤和白虎汤都有潮热,必属阳明也。但热不寒,完全没有寒证,就是阳明证。完全没有寒证就是阳明证?哎呀,阳明证没有寒证吗?阳明证没有吴茱萸汤证吗?阳明表寒不用麻黄汤吗?阳明表虚不用桂枝汤吗?阳明怎么可能没有寒证呢?好,接着往下看。完全没有寒证,就是阳明证。阳明热分经热和腑热,热在肠子里面就是承气汤,热在血脉神经上就是白虎汤。滑天下之大稽。
热在肠子里就是承气汤吗?承气汤是阳明腑实证,是热伤津液啊,结于肠道形成有实的大便才叫承气汤证。它不是热在肠道,它是热结肠道,结的东西,要么有宿便,要么是热结伤阴,热结之后啊,有实质性的东西在那里。那热在肠道没有实质性的东西堵在那里,它也不是承气汤证,是吧?那热邪弥漫三焦,还不一样的热,可以在肠子里面,只要它不成实,它就不是承气汤证。
热在血脉神经上,就是白虎汤。中医根本没有神经,中医只有经络呀。怎么讲中医讲到了神经,中不中,西不西的。能这么讲吗?中医没有神经,中医只有经络啊,神经是西医的讲法。哎呀,我希望大家不要去学这种说法啊,用一种中不中西不西的说法。那么,邪在神经上有热,是白虎汤。能这样说吗?
如果脉实者,代表就是里实很盛,宜下之。脉浮虚者,脉浮虚代表还有表证,先发汗再去攻里。这就不对了,这一条条文从来就没有说先发汗再攻里,或者先攻里后发汗。没有。
他是在辨别表里。这条条文通过脉象,脉象实就证明它是里证,脉象浮虚就证明它是表证,根本就没有先后顺序呀。倪大师,没有这回事啊。难道脉浮虚就先用桂枝汤再用大承气汤吗?根本就不是这回事儿啊。所以这个地方他错完了啊,他错的地方还不止一个啊,错的很多啊。所以在这里呢,我把他错的地方指正出来,以正视听,以正视听,以免误人子弟,贻笑大方。
好,那么关于第240条条文呢,我们就讲到这里啊,我们的语音版和文字版呢,将会在公众号张胜兵中医上都公布啊。在这个新华书店或者淘宝、京东当当网都有《张胜兵品伤寒》的书籍啊。大家如果需要看文字版的呢,看纸质版的呢,也可以去购买啊。当然,我这不是打广告啊,因为我又挣不到一分钱。我只是希望能够在普及《伤寒论》的过程当中啊,让更多人受益。用那么多的名家解读《伤寒论》,他们都各有各的错法。当然,我也不是说我完全正确,我只是说我用我的解读来告诉大家谁是谁非,大家下面去仔细研究,查资料对比。
嗯,我讲课的风格是务实,做人比较直接,所以啊,如果我的风格大家不喜欢啊,请大家谅解,如果我讲课的风格大家喜欢。请把张胜兵品伤寒推荐给其他的中医爱好者或者中医医师,共同为这个中医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一点贡献好。我是张胜兵,感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节课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