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兵品《伤寒》第203讲:阳明病(227-228条 · 但头汗出)

张胜兵医生 发布于2025-07-25 09:54 阅读量75

本文由张胜兵原创

注:本文为听课粉丝根据录音整理而成,如有误差,还请海涵!

张胜兵品《伤寒》

 第203讲:阳明病(227-228条 · 但头汗出)

阳明经热不可下,误下水结成结胸,

若不结胸饥不食,但头汗出栀子豉。

大家好,我是张胜兵。现在是晚上的23:35,感谢大家守候在手机或者电脑旁,来收听我们大家讲的《伤寒论》,这节课我们讲。《伤寒论》第227和228两条条文。

好,我们先看条文的原文。

第227条: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第228条: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单从字面意思呢,我们可以这么翻译:脉象浮发热,口鼻干燥,能吃东西。那么这样的情况呢,有可能会出现流鼻血。

得了阳明病,用了攻下法之后,病人身体肌表有热,手脚温暖,如果没有出现结胸呢?而出现有心中烦闷不安,虽然能感到饥饿,但不能吃太多东西,仅仅只有头部出汗的情况,用栀子豉汤来治疗。

那么我们为什么把这两条条文一起来讲呢?因为这两条条文不能分割。就如同第225条和第226条两条条文不能分割一样。第227条条文呢,可以说是一条重复的条文,基本上和第202条条文差不多。那么为什么仲景在这里又出现了一条类似重复的条文呢,那是因为他要引出第228条条文。而第228条条文为什么在这个地方被引出呢?那是因为他要和前面第221条条文进行类比和鉴别。

好,我们看一下第202条条文: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说的是什么?说的是阳明有热。但是这个热呢,它主要到了头面部,以头面部的热为主,因此它可以口燥。口燥呢,他只想要漱一下水,但是他又不想咽下去,是因为他的胃热没那么厉害。那么这种情况呢,就会出现鼻子流血,因为阳明经在面部的热太多。那么热呢,迫血妄行,就出现了流鼻血。

而227条呢,讲的是差不多的意思,也是说阳明经热。他用能食不能食,直接告诉了我们,这叫阳明中风。也就是阳明中热,就是胃中有热。胃中有热呢,这个热循经上行至口面部,口鼻部出现口干舌燥,那么呢,也可能出现流鼻血。这个衄就是流鼻血嘛。

那么既然第227条和第202条差不多的意思,那为什么出现在这里呢?他是为了引出第228条,也就是说第228条的阳明病,下之,其实就是阳明中热,循经上扰的这样的一种情况,就是阳明有热,他循着经络到了头面部,它还没有成实,它不是阳明腑实证,因为阳明腑实证是可以下的。是吧,阳明腑实证用调胃承气汤或者大小承气汤来治疗,那么用这种下法是正常治疗方法。

而228条说阳明病,下之。下之出现了一些情况,就足以证明这里的阳明病是代表第227条的阳明中热,循经上扰,经气弥漫有热的这样一种情况。那么这种情况之下呢,由于他没有形成阳明腑实证,他只是阳明有热弥漫的无形热邪,这个时候还不能用下法,用了下法就会出现什么?误下证。误下证会有哪些情况呢?他马上就说,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接下来有三个字非常重要,“不结胸”这三个字非常非常重要。

那么他说不结胸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了阳明中热,阳明中风,误下之后是可以导致结胸的,是不是这个意思?因此我们就立刻联系到了第221条,第221条我不是讲过吗?我说为什么古往今来那么多医家都解读错了,就是因为他们把这个结胸证没有解读出来。

第221条怎么说的?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燥,心溃溃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重点来了啊。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我是不是已经说过了,若下之的后面其实是什么?其实是一个结胸证,应该用大陷胸汤,从哪里可以证明呢?从第134条条文可以证明。

第134条条文: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紧接着,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就是说,第134条已经说了结胸的情况,用大陷胸汤来治疗。如果不结胸,但头汗出的话,是可以用栀子豉汤。但是如果小便不利呢,那身必发黄,那就出现了黄疸了哟。那么,这种小便不利、身必发黄的黄疸,我们可以选用什么?茵陈五苓散嘛。是不是?

所以说,误下产生三种情况:

一种是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的结胸,用大陷胸汤。

一种是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的这个栀子豉汤。

一种是小便不利,身必发黄的茵陈五苓散。

也就是说,误下可以产生三种情况。而在阳明病篇,仲景说了两种情况:一种是第221条,他并没有给出方子的这个结胸,用大陷胸汤,一种是228条,在不结胸的情况之下,出现饥不能食,但头汗出的栀子豉汤。因此第228条,其实是对第221条的补充说明。

从而也更加的佐证了我对第221条的解读。若发汗,若加温针,若下之。这三个若是插入语,它们都没有直接给出方子,但是我已经给过了啊。而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是接着身重的后面,也就是说,栀子豉汤就是来治疗阳明气分有热,热主要弥漫于上焦的病症。至于第222条白虎加人参汤是热在中焦,第223条是热在下焦与水互结的猪苓汤,而本条第228条是指误下以后的另一种情况。

也就是说,阳明病误下,阳明热证误下,是可以形成栀子豉汤证的,只不过它不是第221条所说的,而是在228条进行了补充说明。

如果说第221条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是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的结果的话,那么第228条就不应该存在。为什么呢?第228条说了一个不结胸,已经证明了第221条若下之后面的就是一个结胸,否则它们就重复了,而仲景是不可能把两个栀子豉汤证重复用两条条文说的。

好,那我们解读一下第228条:阳明病,下之,这里的阳明病是指阳明中风,也就是说阳明中热啊,胃中有热,弥漫之状,这个阳明经也有热啊,那么阳明病,阳明这个中风,或者说阳明胃中有热,没有成阳明腑实证之前,它的治疗方法是应该辛寒清热,而不能用攻下法来治疗。如果误用了攻下法,不仅邪热不解,反而趁机内陷,邪热陷于胸膈。如果此时患者体内有水饮或者痰水,那么邪热与水相结,那么痰与热相结就可以形成结胸证,就应该用大陷胸汤。那么他说不结胸,就说明什么?说明这个邪热内陷没有与痰水相结。那么邪热就会郁淤胸膈,弥漫充斥上焦,这可以出现心中懊憹,那么热蒸于外,则可以见到身热、手足温,郁热扰胃呢,就可以导致饥不能食啊。那么内陷之邪热不能向外散发,就只能熏蒸于上,因为火曰炎上嘛,就出现了仅仅只有头汗出,也叫但头汗出。那么根据这个火郁发之的治疗原则,我们选用栀子豉汤,以清透胸膈之郁热,所以才说栀子豉汤主之。

这样一来,我们回到开篇诗啊,阳明经热不可下,误下水结成结胸,若不结胸饥不食,但头汗出栀子豉,就非常简单明了了吧。

好,由于这两条条文比较简单,那再加上现在已经这么晚了,我就不打扰大家休息了。那么,我们这节课就讲到这里,我们下节课不见不散!各位晚安!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