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本文为听课粉丝根据录音整理而成,如有误差,还请海涵!
张胜兵品《伤寒》
第177讲:阳明病(198条 · 阳明中风头眩)
阳明中风胃有热,热若犯肺可见咳,
上扰清窍但头眩,头眩且咳咽必痛,
若见此证用何方?我创新加白虎汤,
白虎清热荷定眩,射桔疗咽杏止咳!
今天我们讲《伤寒论》第198条条文。
我们先看条文的原文: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那么这一条条文呢,是与我们上节课讲的197条条文形成对比,197条条文讲的是阳明中寒之后出现的呕、咳、头痛一些症状。而今天讲的这条第198条条文也出现了咳、头眩、咽痛,症状好似相似一样,其实呢,刚好相反。因为197条讲的是阳明中寒,而本条198条讲的是阳明中风,也就是阳明中热。一个寒一个热,那么把两条条文在一起是形成对比。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这个呢,从逻辑上讲,讲不通。从因果关系来讲,好像也不太顺,所以很多人解读这条条文,解读的并不完美。特别是后面:若不咳者,咽不痛。后面是一个省文,这个省略文呢,如果没有发现的话,那么这条条文更加的会解释错误。
那么这个条文怎么说呢?就是说,有人得了阳明病,但头眩,这个但头眩的但,不是但是的意思。这里的但是表示强调、突出,突出头眩这个临床表现。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那么,“但头眩,不恶寒”这个因能够得出“能食而咳”这个果吗?肯定不行嘛。能食说明它是阳明中风,也就是阳明中热,有热。而咳呢?咳,难道是不恶寒头眩,就一定要咳吗?这是个什么因果关系呀?而且后面突然来了一个“其人咽必痛”。那么咽必痛,它的因果关系又是什么呢?而后面,若不咳者,咽不痛。由于后面是个省文,导致很多人误以为如果不咳嗽,那么咽喉就不会痛。如果是这样解读的话,那简直就是狗屁不通。
我们看一下仲景这条条文,它的逻辑究竟是什么?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我们把它剖析一下。有人得了阳明病,简单来说就是阳明中风,就是阳明有热。但头眩,这个但,是指强调,病人出现了头眩这个临床表现,头晕目眩的。不恶寒,那不恶寒,阳明病只要是热证的都不恶寒。故能食而咳。那为什么说故能食而咳呢?是什么意思呢?首先我们通过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不恶寒那么是阳明热,是阳明有热。阳明有热,故能食,这说的过去,阳明热,阳明中风,就是阳明中热是能食的。故能食而咳,那咳是怎么来的呢?难道阳明中风,阳明有热,就一定会咳嗽吗?不一定吧。
那么阳明有热出现咳嗽是什么情况?那么肯定是阳明的热,热邪犯肺,导致肺失清肃,这个肃降功能出现障碍,因为阳明热犯肺可能出现咳,可是他前面没有说阳明热犯肺呀。它为什么故能食而咳呢?故能食,是阳明中风,这个已经可以解释了。那而咳呢?很显然,这个故能食而咳,这个能食是因为它不恶寒所以它能食,因为阳明中热嘛。而咳呢,是因为他但头眩,所以但头眩的前面有个但字,是重点强调病人有头眩这个临床表现。那么既然他是阳明中热,又有头眩,说明了什么?说明阳明的热已经怎么样啦?已经上扰清窍,阳明的热上扰清窍而出现了什么?头晕目眩。
既然阳明的热都已经上扰清窍了,到达头部了,阳明热的热邪已经弥漫到头部了,那么请问:阳明热到达头部之前,它需不需要经过肺和咽喉?要经过吧?它不可能阳明热越过肺和咽喉直接到头部吧,所以他来了一个阳明病但头眩,就是重点强调阳明中热已经出现了头眩,不恶寒,证明它是阳明中热嘛。故能食,这个能食是因为阳明中热或者阳明中风,所以能能食。而咳,是针对这个但头眩而来的。
那么现在我们这个逻辑搞清楚了。有个病人阳明中热,由于阳明中的热呢,热邪上扰,上扰呢,已经导致了头眩,引起了头眩这个症状,所以呢,我们得出:他是要咳嗽的,会要出现咳嗽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个阳明热邪在到达头部之前要经过肺部,而肺部如果说热邪犯肺就会出现什么?咳嗽。而经过了肺部之后,又要经过咽喉才能到达头部,因此才有后面的其人咽必痛。
明白了吧?这是我们从这个逻辑上讲,就是阳明中热的一个患者,他已经出现了,阳明热扰清窍,出现了头眩,而且重点强调但头眩,用了个但字来表示重点强调它已经出现了这个。那么我们就可以推出什么?推出:故能食而咳。因为阳明中热能食。因为他的热邪必经肺部,所以呢,肺失清降而出现咳。后面一句其人咽必痛,那么其人咽必痛说明什么?说明他头眩,阳明热邪,上扰清窍,出现头眩;阳明热邪犯肺,出现了咳嗽。那么肺和头中间要经过什么?咽喉。那么你说这个咽喉痛不痛?热邪到了这里,它就会痛嘛,是不是?所以它这个逻辑是这样的。
若不咳者咽不痛,是省文。是什么?若头不眩且不咳者,咽不痛。就是你的这个火热没有到达头部,也没有到肺部,那么你咽喉当然不痛,是不是?如果若不咳嗽,咽不痛,那么他们就省掉了什么?省掉了头眩、咳嗽。因为什么?因为咽痛是在肺和头之间,只有热在经过了肺,要到达头部之前,要经过咽喉,那么这个时候,热邪充斥咽喉会导致咽喉疼痛。那么,如果患者咳嗽,但是这个热呢,又没有达到咽喉,更没有达到头部,他没有出现头眩,他也有可能这个咽喉就不会痛,是吧,因为他只是热邪犯肺。它不往上进一步了,因此他咽会不痛。所以其人咽必痛,是因为既有咳又有头眩,所以他咽必痛。如果不咳的呢,那么证明这个阳明热还没有犯肺,也不会经过咽喉部,因此呢,咽不痛,就这么简单。
因为我怕有人误会,若不咳者咽不痛,有人误会是咳嗽咳的咽喉痛,不是这个意思,不是因为咳嗽咳得咽喉疼痛,而是因为阳明邪热经过肺部,到达咽喉,又到达头部,阳明邪热从胃至上,经过的路径,它到哪里,哪里就出现由于火热所伤所引起的这个临床表现。
这是我们从这个逻辑上,也可以认为是从脏腑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可以这么分析。
如果我们从经络的角度呢?足阳明胃,这个胃的经络它是有分支的,足阳明胃脉之支,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咽喉。也就是说,这个胃的经络,它是可以到达咽喉部的。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之喉部,所以说肺和胃以经脉相连。而且呢,都与咽喉通过支脉或者络脉相连,所以这咽喉部,我们通过经络的角度来讲,也可以解读,也可以解释。
那么,如果说阳明内有邪热,邪热上迫于肺,肺失清肃则咳,邪热循经上至咽喉,则咽喉作痛。如果说这个阳明邪热,上扰清窍,就会出现什么?头眩。那么这条条文呢,就这么简单。
那么就这么简单,那怎么办呢?那怎么治疗?有人说这该怎么治呢?我们看一下,如果说阳明病但头眩,它出现了头晕目眩,是阳明热引起的,我们是不是可以找一个方子来加减一下,比方说芎芷石膏汤。川芎、白芷、石膏、羌活、藁本、菊花这样的,是吧?它可以治疗风热引起的头痛头晕。但是呢,这个是阳明热,因此我们不能完全用芎芷石膏汤来进行治疗。
那咳嗽呢?肺热咳嗽是不是可以用麻杏石甘汤?可是这个咳嗽的热,表面上在肺,其实它的本在哪里呀?它的标在肺热,它的本在胃热,因此我们麻杏石甘汤如果真要用的话,还不能用,最好不要用麻黄,所以麻杏石甘汤呢,也不完全适合。
而这个是阳明中热所引起的,有人说干脆直接用白虎汤算了,直接用白虎汤行不行呢?行,但是不够完美。所以呢,我们可以结合芎芷石膏汤、麻杏石甘汤、白虎汤来加减化裁一下,最后我考虑了一下,干脆我都不用,我直接把白虎汤,加几味药,命名新加白虎汤,专门来治疗198条条文这种证。
那么新加白虎汤用什么呢?新加白虎汤用白虎汤加杏仁、薄荷、桔梗和射干四味药,就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加四味药来解决第198条条文的所出现的临床表现。很显然,白虎汤是来清阳明热的,所以呢,白虎汤治本清阳明热,而薄荷呢,薄荷它可以清利头目,利咽开喑,所以呢,这个薄荷在这里可以起到两个作用,一个呢,是可以来清利头目,来辅助白虎汤来治疗什么?但头眩;另外呢,它可以协助桔梗和射干来治疗什么?咽喉痛。射干和桔梗呢,这两味药就是治咽喉痛的,我们《药性赋》都有嘛,射干疗咽喉而止痹痛嘛,是吧?而桔梗呢,在少阴病里面,我们可以学到桔梗汤,它可以治疗少阴咽痛,因为这个少阴有热,它循经上扰,也会出现咽喉痛。但是这个桔梗呢,其实际上无论是哪条经引起的热,只要它引起喉咙痛,桔梗是都有用的。所以呢,我们用桔梗加射干来治疗咽喉痛。另外呢,还加一个杏仁。杏仁呢,它可以肃降肺气来止咳。所以,我们这个方子新加白虎汤是:石膏、知母、炙甘草、杏仁、薄荷、桔梗、射干、再加点粳米来护一下胃,这个就是新加白虎汤,是我张某人原创。
那么这个新加白虎汤呢,就刚好可以治疗什么?可以治疗阳明中热,热邪犯肺之咳嗽,热邪灼烧咽喉,导致咽喉疼痛。以及热邪上扰清窍之头眩,这个方子新加白虎汤一次性的全部搞定,而且用药也不多,也就几味药,所以干脆就用这个新加白虎汤,来专门治疗198条条文所出现的证。
这样一来,我们回头看看开篇诗:阳明中风胃有热,说的是198条条文,我们讲的是阳明中风,也就是阳明中热。但是这个热呢,上炎了,往上跑了,热若犯肺可见咳。阳明热犯肺,可以出现咳嗽;上扰清窍但头眩,如果说这个阳明热扰到了清窍,可以出现头眩;头眩且咳咽必痛,你又咳又头眩,那么说明这个热,要经过这个咽喉部,也因此这咽喉部,肯定是要痛的。若见此证用何方?我创新加白虎汤,白虎清热荷定眩,这个新加白虎汤里的白虎汤是清热的,薄荷是来定眩的,来治疗这个但头眩的;最后一句,射桔疗咽杏止咳,就是射干和桔梗是疗咽喉而来止痛的,而杏仁呢,是肃降肺气来止咳的。你看,那么这个开篇诗是否解读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个条文我这么解读之后呢,清楚明了。和我们上节课197条,进行对比之后呢,互参学习,可以说是相得益彰。可是古人对这条条文的解读各有各的错法,我们看一下第一个解读《伤寒论》的人成无己,他的《注解伤寒论》是怎么解读这条条文的?
成无己说:阳明病身不重痛,但头眩而不恶寒者,阳明中风而风气内攻也。今曰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风邪攻胃,胃气上逆则咳。嗨,看到没有,他说胃气上逆则咳。胃气上逆,别人是呕吐或者呃逆,他说胃气上逆则咳。哎,连这种错误都有,那肺气不敛,肺气上逆才会咳嘛,是吧,所以错的离谱。我们接着往下看。咽门者胃之系,咳甚则咽伤,故必咽痛。你看,是不是出现了我刚才说的错误,这个咽喉痛是咳久了痛的吗?难道不咳咽喉就不痛吗?哈哈,可以说,他对这个条文完全没有理解,因为别人阳明有热,那热邪循经上扰到了咽喉导致的疼痛。他说别人咽喉痛,是咳痛的。紧接着,他说,若胃气不逆,则不咳其咽亦不痛也。
狗屁不通。当然,我说这条条文解读的狗屁不通,并不是对成无己的不尊重,而是实在是看不下去。这条条文解读得,错的离谱,我们只是就事论事,针对这条条文来说,他解读的完全不是那个事。大家看一下我所解读的,再看一下他所解读的,谁是谁非,一目了然。
我们再看一下伤寒大家清朝的柯琴,他在《伤寒来苏集》里面对这条条文的解读。他说:不恶寒,头不痛但眩,是阳明之表已罢。能食而不呕不厥但咳,乃是咳为病本也。咽痛因于咳,头眩亦因于咳。此邪结胸中而胃家未实也,当从小柴胡加减法。
大家看一下,他说小柴胡加减法,他说都是因为咳。头眩也是因为咳,咽喉痛也因为咳,咳久了就把喉咙咳痛了,咳久了把就把头目就咳的不清晰了。一个阳明病,阳明有热的一个病,说是因为咳,居然不是因为阳明有热,所以他的解读,匪夷所思。柯琴也算是伤寒大家一个,没想到他的解读既不联系上下文,不看一下上条197条讲的啥,也不对比一下,他凭想象说是从小柴胡加减法,错的离谱。
我们看一下胡希恕胡老的解读。胡老说:头眩是停饮的关系,胃中停饮则头眩,如果有表证,同时胃里头有停饮,就造成起则头眩,这个可以用苓桂术甘汤。那么吴茱萸汤也是头眩,不过那是水气往上冲胸伴有呕吐,胸满,这里“但头眩,不恶寒”说明没有表证,这纯粹是热引起的头眩。阳明病恶热而不恶寒,这个人的头眩与不恶寒在一起,就是热攻冲上头,也造成头眩。所以头眩有时候是热亢于上头,有时是胃有停饮而冲逆的,也有贫血。临床上一般停水或热壅逆的头眩最多见。故能食而咳,这跟前面说的中风、中寒的辨证一样的,中风是里头有热,所以能食,那么热上亢的厉害,一旦波及到肺就咳。又热又咳,嗓子因为咳,咳伤了所以痛,如果不咳嗓子不伤,就不痛。
说白了,胡老呢,总结了一下头眩的各种证型,说的都没问题,而且他也解读了这个头眩是由于热而引起的头眩。也说的很清楚,只不过胡老呢,他把一个血虚说成贫血,哎,实在是不应该呀,中医嘛,就用中医术语就血虚嘛,血虚可以头眩晕的,他说成贫血,因为贫血和血虚有时候还不能划等号,所以我建议胡老这里所说的贫血,把它改成血虚。因血虚也可以引起头眩嘛,是吧?后面所说的都对。什么这个中风是里头有热,所以能食,热上亢的厉害,波及到肺就咳,又热又咳。但是出现的一个问题,什么?嗓子因为咳而伤,所以痛,这句不对,他绝对不是因为咳多了而咳痛了这个嗓子,而是因为这个阳明热循经波及到了喉咙这个地方,所以他就疼,是有热灼烧了这个咽喉部的经络而导致的疼痛。
那如果说这个喉咙只有咳伤了才会疼的话,请问一下,我们新冠期间很多人没怎么咳,立刻就出现了刀片嗓,嗓子像刀片一样割的疼。难道别人是咳嗽咳多了,咳疼了吗?显然不是嘛,那显然那刀片嗓是因为风寒入里化热了之后,热灼烧了咽喉部才形成的刀片嗓疼痛嘛,怎么可能是咳痛的呢?你要是咳痛,那要咳好久才能咳痛,是不是?咳,咳到把咽喉的脉络咳伤了才会痛嘛,但是由于有热所导致的这个咽喉部络脉受损引起的疼痛,那不需要咳,不需要咳嗽,他立刻就会疼痛的。
好啦,关于第198条条文,我们就讲到这里啦,在这里呢,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庸胜堂在上海的诊所已经装修完毕,证件齐全,即将开业。那么在江浙沪一带的粉丝和朋友们,如果想到庸胜堂上海分部来参观、学习、讨论,我们热烈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