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本文为听课粉丝根据录音整理而成,如有误差,还请海涵!
张胜兵品《伤寒》
第169讲:阳明病(190条 · 阳明中寒千古疑案)
阳明中风胃中热,热熏二焦连肺胆。
口苦咽干腹满喘,渴欲饮水虎参方。
小便不利猪苓汤。阳明中寒胃中寒,
小便不利不能食,水谷不别欲固瘕。
食难用饱饱则烦,食谷欲呕茱萸汤。
今天我们讲《伤寒论》第190条条文。
我们先看条文的原文。第190条: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那么这条条文呢,历来医家争议不断,关于他的争议错在哪里,我们在上一条条文189条已经明确指出。简单的说,阳明中风就是指胃中有热,而且这个热还不小,热而生风,因此,风为阳邪,仲景用风来代表热的生风之趋势之样貌,因此,它叫中风。我们要区别阳明经表中风的中风,那个中风和伤寒是互文的,中就是伤,伤就是中,是个动词,而今天我们讲的这个条文中的中是方位介词,是指胃中有风热,有热风,这么理解。而阳明中寒呢,是胃中有虚寒,就是有寒,这个中也是一个方位介词,是胃中有寒。那么和表证的这个伤寒是两回事儿,在这里加以说明。当然我们上节课已经讲过了。
那么仲景在190的条文提出阳明中风和阳明中寒的这一个名词,只用了一个鉴别要点来区分它们,那就是能不能吃饭。如果能吃饭,那么胃里面有热,如果不能吃饭,那么胃里有寒,就这么简单。那么这个条文呢,就这么简单就解读完了。但是为什么我们要花一节课来讲呢?那是因为我们要联系《伤寒论》里与阳明中风和阳明中寒有关的条文联系起来看,充实阳明中风和阳明中寒的概念以及它们的治疗方法。
那么我们先解释一下,为什么胃中有热能食,胃中有寒不能食呢?因为胃为水谷之海,以其阳气充足而能纳食腐熟。阳明中风呢,是指胃中有热,热为阳邪,主动,胃阳为之鼓动,所以呢,它能吃,甚至会消谷善饥、消渴。出现消渴的症状是有可能的,因此,这胃中有热,嗯,如果是消渴的话,可以把它与现代西医所说的糖尿病,那么这个糖尿病如果属中消,属胃热的话,那么你可以认为它属阳明中风。而阳明中寒,是胃中有寒,寒为阴邪,主乎静,那么寒盘踞在胃腑,其阳必衰,那么胃阳衰当然就不能消谷,因此阳明中寒,不能食。
我们接下来看一下《伤寒论》条文当中与阳明中风和阳明中寒有关联的一些条文,我们来将中风和中寒进行总结和对比,让大家更加明朗的看到一个完整的阳明中风和阳明中寒。
我们先看阳明中风。与阳明中风有关的条文有189条条文,条文原文为: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那么通过这条条文,我们就会发现,阳明中风有哪些临床表现呢?有口苦咽干、腹满微喘。那么有的人会说,后面有发热恶寒,脉浮而紧,那么这一个腹满微喘有没有可能——特别这个喘有没有可能是它经有伤寒表实证才有的喘呢?你问的我们还有另外的条文。
我们看条文第231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而前后肿,刺之稍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这个里面关于阳明中风的描述,当然这一条讲的是三阳合病,那么也提到了阳明中风的一些临床表现。
我们再看条文第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我们就看前半部分,这一个其实描述的就是阳明中风,就是阳明胃中有热,已经明确的指出咽燥口苦,腹满而喘。那么它与我们刚才讲的第189条条文的口苦咽干,腹满微喘是不是极度的吻合?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口苦咽干,腹满而喘这个就是阳明中风,胃中有热,热弥漫中上二焦,连及肺胆而出现的临床表现。所以我们基本上可以锁定阳明中风,胃中热,它有口苦咽干,腹满而喘这些临床表现。那有这些临床表现该怎么治疗呢?我们接着往下看,我们还是看第221条条文。
第221条条文: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勿热,身重者,若——请注意,这个若的后面只要碰到若就是并列的,并列的几个层次的意思,并列的意思——若发汗则燥,心愦愦反谵语,这是一种就是发汗的话,如果你发汗,那么它会形成哪些临床表现。接着我们下看。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如果你用温针治的话,它会怎么样?它会这样。若下之,如果你误用了下法的话,则胃中空虚和客气动膈,心中懊憹。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也就是说,如果一个阳明中风证,就是胃中有热,这个证误用了下法,出现了心中懊憹,舌上苔者,这种用栀子豉汤来治疗。我们紧接着看222条,用222条和前面的也属并列的。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也就是说,如果阳明病,阳明中风,就是阳明有热,阳明胃中有热,如果说他出现了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证明什么?证明这个热,形成了阳明经热,阳明热证,胃中的热,所以胃热,它口渴了嘛,津液外泄,是吧,他差水分,口干舌燥,这个时候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我们紧接着看第223条条文。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说明什么?说明阳明中热就是阳明中风,胃中有热,如果出现了渴欲饮水,但是小便却不利,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应该用猪苓汤来治疗。我们紧接着看第224条条文,进行的补充,进行对前面221、222、223进行的补充说明。我们看第224条怎么说的。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意思就是说,如果说阳明胃里有热,逼迫津液外泄,出现了汗很多,而且很想喝水,那就不能用猪苓汤,为什么呢?因为猪苓汤是利小便的,他汗太多了,这个时候嘛,汗多而渴,用什么?那肯定是用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是不是?那么既然是这样,我们进行对阳明中风,也就是胃中有热进行一下总结,那就是什么?就是胃中有热,就是阳明中风,如果出现了气阴两伤,就用白虎加人参汤,如果小便不利,就要用猪苓汤。
以上呢,是关于阳明中风的一些条文跟大家解读了,大家现在应该更加的清楚,阳明中风它的临床表现应该是胃中有热,热熏体内,连及到了肺胆等一些脏腑,引起了口苦咽干,腹满而喘,这些临床表现。另外,我们可以通过它临床表现的不同,给出不同的方药,比方说渴欲饮水,那就要用白虎加人参汤,如果说,没有流汗,小便不利,这种情况呢,就要用猪苓汤。
我们再看一下阳明中寒,就是胃中有寒的相关的一些条文。阳明中寒呢,有以下条文。
191条: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那么这条条文呢,就讲了阳明中寒,胃中有寒,胃中冷,胃中虚冷,所出现的一些情况。
我们再看第194条: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这个呢,是关于阳明中寒的误治的一条条文。
我们再看第226条条文: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这是关于阳明中寒,喝水之后出现呃逆的条文。
我们再看第243条条文: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这条条文呢,是讲阳明有寒,胃中有寒,吃了食物呢,想要呕吐,用的是吴茱萸汤来治疗。所以呀,阳明虚寒的代表方剂就是吴茱萸汤。
这样一来,我们通过以经解经和总结,大家就会明白了我们的开篇诗它说的是什么意思,这样现在再读这个开篇诗就完全能懂了吧。我们看一下。阳明中风胃中热,就是胃中有热,热熏二焦连肺胆,那么这个胃里的热,热生风,像风一样在体内跑动,热气逼迫了什么?逼迫了肺和胆。逼迫胆呢,就会出现口苦咽干,逼迫了这个肺呢,就会出现喘,如果弥漫在腹部呢,就会逼出现腹满。紧接着,渴欲饮水虎参方。渴欲饮水,如果说阳明有热,临床表现为渴欲饮水的这种情况,那就用白虎加人参汤。紧接着,小便不利猪苓汤。也就是说,如果这个患者没有流汗,小便不利,是阳明中热,也是阳明中风的话,那么我们可以用猪苓汤来治疗。接着往下看,阳明中寒胃中寒,小便不利不能食。那小便不利不能食,是191条条文里面中寒的一种表现。水谷不别欲固瘕,那水谷不别欲固瘕呢,是191条所说的,胃中冷了之后,腐熟无权,胃阳不足,腐熟无权出现的临床表现。最后两句,食难用饱饱则烦。哦,食难用饱饱则烦是第195条条文,我们刚才说过195条条文没有,关于这一个阳明中寒195条条文: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这个呢,说的是食难用饱饱则烦。最后一句食谷欲呕茱萸汤,那么就是我们刚才讲的第243条条文里面所说的,关于阳明中寒的代表方剂,特别对于胃寒呕吐的,用吴茱萸汤来治疗。
以上呢,是我对第190条条文的补充和解读,也颠覆性的为阳明中风和阳明中寒明确了它们的真正含义,很有可能就是仲景本意。为什么我说很有可能呢?因为没有医家这么解读过呀,其他医家解读的不能令人信服,我们看看其他医家怎么说的。
《医宗金鉴》他说,太阳之邪传阳明病有之中风传来者,有之伤寒传来者,当于实质能否辨之,若能食名中风,是之中风传来者。以风乃阳邪,阳能化谷,故能食也。不能食名中寒,是指伤寒传来者,以寒乃阴邪,不能化谷,故不能食也。他的意思是这个阳明病,如果是从中风转化过来的就能食,如果是从伤寒转过来的,就不能食。大家用常识来推论一下吧,看这《医宗金鉴》说的究竟对不对。也就是说,阳明病由于它的来路不一样,导致他能不能吃饭。大家仔细想一想,这句话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有是证用是方,到了阳明病的什么证型就有什么方,难道他分你是从哪里来不成?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你还是从中风来,还是从伤寒来?关我阳明病什么事?如果是白虎汤证就是白虎汤,如果是承气汤就是承气汤,那还分一个能不能吃饭的问题吗?是不是?也就是说,他把这个中风和中寒理解成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如果是伤寒的话,那仲景就没有必要在这里用中寒了,就直接用伤寒得了呗。
我们再看方有执,哎,方有执怎么说的。方有执说:此以食之能否,验风寒之辨。盖阳明主水谷,风能食,阳能化谷也;寒不能食,阴不杀谷也。名,犹言为也。中寒,即伤寒之互词。大意推原风寒自太阳传来,其辨验有如此者,非谓阳明自中而然也。他说中寒是伤寒的互词,错的非常离谱。
我们看《伤寒来苏集》柯琴怎么说的?太阳主表,病情当以表辨。阳明主里,证虽在表,病情仍以里辨。此不特以能食不能食别风寒,更以能食不能食审胃家虚实也。要知风寒本一体,随人胃气而别。此条本为阳明初受表邪,先辨胃家虚实,为诊家提纲。使其着眼处,不是为阳明分中风伤寒之法也。他解读的根本就没有到点子上。至于其他各大医家的解读,错的是各有千秋,大家可以下去对比一下。
嗯,那么关于第190的条文呢,我就跟大家解读到这里,我是张胜兵,感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节课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