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本文为听课粉丝根据录音整理而成,如有误差,还请海涵!
张胜兵品《伤寒》
第137讲:太阳病(160条 · 苓桂术甘汤重证)
伤寒吐下心脾伤,土不制水水邪猖,
苓桂术甘本可治,发汗伤阳难以康。
阳损虚烦脉甚微,心下痞硬客气逆,
气冲咽喉胁下痛,清阳不升头眩晕,
经脉动惕失温养,如果不治久成痿,
苓桂术甘重症成,妙加芍附此方神!
大家好,我是张胜兵,现在是晚上的07:55,感谢大家守候在手机或者电脑旁,来收听我为大家讲的《伤寒论》。
今天我们讲《伤寒论》第160条条文,那么这条条文呢,非常有争议。从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开始,一直到现在,莫衷一是啊,这么多的注家对这条条文各有各的看法,而我本人呢,也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心的人可能已经发现了这条条文,我曾经在之前的讲课中引用过。
我在前面第49讲《第67条条文·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这节课里面已经引用了第160条条文。大家可以回过头去听第49讲第67条条文的内容,其实呢,我已经将第160条讲过了,今天也算是重复的讲解。当然今天的重点呢,不在于讲苓桂术甘汤的条文,而在于讲160条里面突出的重点是心下痞硬,因为我们最近讲的条文都是讲的痞证嘛,都是讲的心下痞,那么仲景把第160条条文列在这里呢,其实是为了对比我们之前的那么多泻心汤,以及上节课所讲赤石脂禹余粮汤等等,因为它们都有心下痞,或者心下痞硬,那么仲景就紧接着(讲)160条,把苓桂术甘汤的重症出现了心下痞硬的,在这个地方做一个对比或者补充,让大家能够看到心下痞硬,形成心下痞硬的诸多因素的对比。
那么我为什么说第160条条文讲的是苓桂术甘汤的重症呢?仲景在这里根本就没有给方药,就是简单的几个字,一条条文而已。那么接下来呢?就由我为大家把第160条条文进行剖析,我们仍然是以经解经的方法,来让大家知道仲景究竟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好,我们先看条文的原文。
160条条文原文: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那么,如果单从字面意思,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某患者患了伤寒,用了吐法和下法,之后又使用了发汗的方法,病人出现了虚烦,脉象细微,或者说脉象微。过了大概八九天的时间呢,这个患者出现了心下痞硬胀满,两胁下疼痛,自觉有气上冲到咽喉,头部眩晕如同戴了帽子一样,如同有东西盖住了一样,经脉有跳动的感觉,如果病程久了,患者就会形成痿症。那表面意思就这么个意思啊。
那么这条条文呢,与我们之前讲过的第67条条文很相似,非常有联系,所以我们回头复习一下第67条条文呢,对这条条文的理解会有帮助。
好,我们看看第67条条文。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那么第67条条文和我们今天讲的第160的条文只有一个区别,区别在哪里呢,发汗!
第67条条文讲的是伤寒用了吐法、下法之后,出现了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的苓桂术甘汤证,而160条呢,伤寒吐下后,发汗,也就是说多了一步,多了哪一步就是在苓桂术甘汤证的这个前提下又多了一步,发汗。所以呀,第67条条文的内容,对于第160条条文的内容,非常有借鉴意义。我们可以认为第160条条文是苓桂术甘汤证发汗之后形成的。
好,我们看苓桂术甘汤症发汗之后出现了什么?虚烦,脉甚微。而苓桂术甘汤是什么?是脉沉紧。也就是说,苓桂术甘汤证如果再用了汗法的话,那么就可能会出现虚烦,脉甚微,大约过了八九天之后呢,就出现了心下痞硬,胁下痛。而苓桂术甘汤本身有的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呢,将会加重。变成什么呢?变成气上冲咽喉啊。
原来的气上冲胸,变成了气上冲咽喉,那冲的更厉害了,冲的位置更高了。原来是起则头眩,现在是什么?眩冒啊,这个冒是像有帽子戴在头部一样,原来是头眩,现在是更严重了。而且还出现了经脉动惕。而原来呢?原来没有经脉动惕。没有经脉动惕,只是有什么?发汗则动经。
看到没有,在第67条里面最后一句话,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说明什么?说明第67条条文已经指出了苓桂术甘汤重症,也就是说苓桂术甘汤发汗之后,第67条指明了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而第160条呢,就把发汗的其它临床表现补充了。哪些临床表现呢?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虚烦,脉甚微,这都补充了。而发汗则动经呢,则体现在第160条的经脉动惕者,是一个意思啊,而且身为振振摇。
所以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那么这样的情况用什么呢?用苓桂术甘汤。而后面这句话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是补充说明的。补充说明什么?意思就是说苓桂术甘汤证如果发汗的话,则会动经,身为振振摇,才会出现另外的补充症状。
而这个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呢,就在第160条,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条文得到了体现。为什么发汗的具体条文的补充出现在第160条呢?因为苓桂术甘汤发汗之后,过了八九天,出现了什么?心下痞硬,而心下痞硬这个临床表现呢,或者说这一类的情况呢,是在心下痞,在泻心汤类这一章节里讲的,所以为了做对比和比较,仲景将发汗后的苓桂术甘汤证,或者说苓桂术甘汤证汗后的临床表现补充在了160条条文这个地方。
好,关于苓桂术甘汤证第67条呢,我已经讲过了,我在这里就简单的说一说啊。因为毕竟我们这一条条文讲的是苓桂术甘汤汗后的重症啊。
那么伤寒本应该用汗法,现在误用了吐法和下法,伤及了这一个心脾啊,吐法、下法可以伤及心脾的阳气。心脾阳伤,土不制水,那么下焦的水邪因此而上逆,就往上冲。出现了什么?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这个是水邪阻碍了胸中之阳气啊。水邪上逆,说白了,有点类似于上不制下啊。就出现了什么?心下逆满。心下逆满就是胃这个地方满,说白了啊,心下嘛,就是胃,胃脘部这个地方满,但是还没有形成痞硬。也就是说,苓桂术甘汤是可以出现心下逆满的,但是并没有出现我们心下痞硬啊,这都是水邪上逆所致啊。
那么上不制下,那么气机上冲出现了气上冲胸,而水邪阻滞中焦,导致清阳不升,因为什么呢?因为清阳失去了上升之通路。所以就出现了清阳不升,就出现起则头眩。所以苓桂术甘汤证心下逆满,但是并没有到心下痞硬的程度,气上冲胸并没有到气上冲咽喉的程度,起着头眩并没有到眩冒的程度。
好,而160条,伤寒吐下后,发汗,多了一个发汗,那么发汗会出现什么情况啊?发汗是会进一步的损伤正气,阳损阴也消,就是阴阳俱损。阳气损呢,阴液也随汗泻了,所以就出现了阴伤,阳损阴伤的这么个情况。那么阳气本身就伤了,现在你再用汗法,那进一步的伤,也就是说,就出现了什么?阳虚到了一定的程度。导致虚阳内扰而形成什么?形成虚烦。而阳气又虚的太厉害,所以脉象甚微。
那么随着阳气虚到一定的程度,那么阳气是正气,在这里啊,那么客气就是指邪气,邪气就会什么?邪气就会趁虚更加的上逆。邪气上逆,那么这个邪气在158条重点称之为客气,所以就出现客气上逆。
客气上逆紧接着会出现什么?故使硬也。所以苓桂术甘汤证再用了发汗,进一步的伤阳,那么心下空虚,心阳脾阳都是受到了损伤,心下空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
那么为什么这个心下痞硬会出现?就是客气上逆,故使硬也,说白了,这里的阳气虚了,客气就上逆了,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那么什么叫客气上逆,故使硬也?我在第158条已经讲的非常清楚了啊,如果还不知道的人,回过头去听第158条条文。
所以呀,第160条心下痞硬,也属于是客气上逆,故使硬也。和第159条,158条它的心下痞硬道理是差不多的。唯一的区别是第160条是八九日心下痞硬,是指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八九日呢,不一定是八九天,是指过了一段时间。
为什么要过了一段时间才会心下痞硬呢?因为你苓桂术甘汤证发汗之后啊,阳虚也有一个过程。即使阳虚,邪气上逆也不可能突然上来,因为它是个虚证,虚证是慢慢来,实证是突然来。虚证是慢慢来,所以它需要一个过程。那么客气上逆的过程是慢慢的上逆,客气慢慢上逆,故使硬也。
所以呀,这个阳气虚了,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如果病人的正气充足,正气恢复的话,还不会出现故使硬也。如果没有恢复,那么邪气慢慢的过来啊,邪气、客气上逆,就可以形成故使硬也。所以他过了几天,或者过了一段时间,正气没有恢复,那么邪气就过来了,就形成了什么?邪气上逆,就形成了心下痞硬。
所以我们这个从这方面看啊,从这样来剖析的话,那么发汗进一步的阳虚,阳不制水,水邪上泛啊,客气上逆于心下则心下痞硬。客气是水邪之气,在这里,流于胁下可使胁下作痛。气机上冲,气机上逆可以导致上冲咽喉。清阳不升可导致眩冒。也就是说它的程度都比苓桂术甘汤证要重,就是因为它进一步的发汗啊,阳损阴伤而出现的加重的一些临床表现。
那么发汗之后呢,阳虚到一定程度,那么就不能温煦体液,不能温煦津液来濡养经脉。因此这个经脉得不到温养,就出现了什么?就出现经脉动惕。那么经脉得不到濡养,得不到阳气的温养,得不到阴液的滋养,那么时间一久就会出现肢体废痿不用,所以仲景说,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那既然久而成痿,我们在他没有成痿之前把它治好不就行了,那怎么治呢?用苓桂术甘汤行不行呢?当然不行。现在已经不够了,为什么呢?因为它本来是苓桂术甘汤证,你现在用了发汗的方法,阳损阴伤,所以需要在苓桂术甘汤的基础上既补阳又养阴。补阳用什么?加附子。养阴用什么,加芍药。所以我个人认为160条条文用苓桂术甘汤加附子和芍药就可以解决。
好,通过我们这样一解读,我们再看看我们的开篇诗。伤寒吐下心脾伤,土不制水水邪猖,苓桂术甘本可治,发汗伤阳难以康。这不就很清楚了吗?也就是说,伤寒误用了吐法和下法,导致心脾阳气受到损伤而出现土不制水,水邪猖狂这样的情况,本来用苓桂术甘汤是可以治的,但是,你又误用了汗法,那么这个阳气进一步的损伤,再用苓桂术甘汤,那就难以治疗了,就难以康啊,难以使病人健康。
阳损虚烦脉甚微,心下痞硬客气逆,气冲咽喉胁下痛,清阳不升头眩晕,经脉动惕失温养,如果不治久成痿。这个就是说的什么呢?苓桂术甘汤证又用了,误用了汗法,结果阳气更伤了,伤了之后,那么虚阳内扰就成了虚烦,那阳虚到这个程度,那脉象就甚微了。那么阳虚正气亏虚,客气上逆,那么就形成了心下痞硬,所以心下痞硬,客气逆,那么上不制下,气上逆,就会出现气冲咽喉。如果水饮邪气稽留于胁下,不通则痛,则会引起胁下痛,那么水饮阻滞中焦,阻滞了清阳之去路,那清阳不升,那头部失去濡养,当然就眩冒。那苓桂术甘汤证误用了汗法之后,进一步的伤阳,那么阳气进一步受到损伤,那么这些经脉就失去阳气的温养、温煦,那么就会出现动惕。阳损,阳损阴伤,这种情况之下,如果不治疗的话,那久而久之就会成为痿证。
那怎么办呢?苓桂术甘重症成,妙加芍附此方神!那么这个是苓桂术甘汤的重症,苓桂术甘汤的重症用苓桂术甘汤已经不行了,我们应该加附子来温阳,加芍药来养阴,所以用苓桂术甘汤加芍药和附子就能解决,就这么简单。
那么有的人就要问了,如果说没有及时用苓桂术甘汤加芍药附子来治疗,真的成了痿证怎么办呢?那么如果真的成了痿证,这种阴阳两伤的痿证的话,我在临床当中最常用的方子叫地黄饮子,因为地黄饮子啊,它可以阴阳两补。
地黄饮子呢,阴阳两补,治疗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啊,它能够补阳滋阴,开窍化痰,交通阴阳,治疗痿证。
而苓桂术甘汤呢,苓桂术甘汤除了在第60条出现,《伤寒论》第67条出现以外,另外呢,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第160条,讲了苓桂术甘汤重症,但是没有提及到方药,另外呢,在《金匮要略》里面也有关于苓桂术甘汤的条文。
我们的《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有这样的原文,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另外还有,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那么我们结合《伤寒论》第67条以及《金匮要略》的几条条文,我们总结一下关于苓桂术甘汤,它能够治疗哪些疾病呢?
首先,由于第67条说,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从这里可以得出,苓桂术甘汤是可以治疗肺心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啊,甚至心悸,各种与这个水饮相关的心脏方面的疾病,以及肾炎水肿等等。另外它也可以治老年性的咳喘啊,苓桂术甘汤呢,也是著名的方剂,小青龙汤的善后方。小青龙汤治其疾,苓桂术甘汤善其后。也就说有外寒内饮的这样一种情况,我们用小青龙汤先治,用小青龙汤解决了外寒内饮的这个表证,那么如果这个人,患者平时就是这个中阳不足的痰饮体质的话,那么我们就用苓桂术甘汤来善后。
那么由于心脾阳虚,这个水邪上逆的眩晕,比方说美尼尔综合症、颈椎病、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等等啊,只要它属于心脾阳虚,水邪上逆啊,我们都可以用苓桂术甘汤来治疗。
另外,苓桂术甘汤还可以治疗由于阳虚湿气太重,妇女白带异常啊,或者妇女妊娠恶阻,身上发冷,输卵管积液致不孕等等,皆可选用苓桂术甘汤。
实不相瞒,我在临床当中只要碰到有患者说他头晕、眩晕,然后我观察他的舌苔,如果是舌体胖大并有齿痕,舌苔水滑,我脉都不用拿,直接用苓桂术甘汤,一剂知,二剂效,可以说是神效,屡试不爽啊,大家可以试一试啊。只要是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水滑,这个人眩晕的话,苓桂术甘汤奇效。我们不管西医诊断凶是美尼尔综合症也好,颈椎病也好,高血压也好,我们都不管啊,我们只管它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水滑,有眩晕就投苓桂术甘汤。
另外,我曾经用苓桂术甘汤治疗过咳而遗尿。当然,咳而遗尿的大部分是女性啊,我所治的大部分都是女性,就只要她咳嗽,那么她的小便就不自觉的出来了,观察其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水滑,立刻投苓桂术甘汤,几剂之内立刻见效。
那么西医就认为是这个患者剖腹产啊,生小孩剖腹产之后,伤到了下面的神经,所以说她这个遗尿是治不好的,但是用苓桂术甘汤几付药就奇效,所以说呢,用西医去解释呢,真的是无法解释啊。
另外我之前治过的新冠后遗症啊,有人新冠之后啊,好了,但是他咳嗽,咳几个月仍然不好,结果呢,我们观其舌苔,舌体胖大,边有齿痕,水滑苔,就吃几付苓桂术甘汤就好了。所以苓桂术甘汤它治疗顽固性咳嗽,只要是中阳不足的痰饮那都是奇效,当然它治疗支气管哮喘啊,只要是中阳不足啊,水饮内停,中阳不足的这种证型,那用苓桂术甘汤啊,效果可以好到你不敢相信,因为苓桂术甘汤这几味药太简单了,你根本就不知道它这么神奇。
那么关于160的条文呢,我差不多的就解读完了,在这里呢,我们看一下其他医家的解读啊,本来我是不想跟大家剖析其他医家的解读,但是有一些条文他们解读的,我实在是看了想笑。
好,我们看吴谦的《医宗金鉴》,他说:八九日,心下痞,胁下痛,气上冲咽喉这三句与上下文义不属,必是错简啊,注家因此三句兼蔓延之谜,牵强注释,不知此症总因汗出过多,大伤津液而成。当用补气补血、益精壮骨之药,经年始可愈也。
他的意思就是说,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啊,这个气上冲咽喉,根本就是错简,不应该在这个地方,因为他解释不清楚啊,然后说别人解释呢,是蔓延之理,牵强注解啊,而且他认为这个病得了之后呢,当用补气补血,益精壮骨之药,经年始可愈,要吃一年多中药才有可能好,这是《医宗金鉴》的意思。
说明什么?说明吴谦根本就没有把160条条文和第67条条文做对比,一对比,什么都出来了啊。
仲景只是说久而成痿,他又没有说已经成了痿证,怎么可能用补气补血、益精壮骨之品,经年始可愈呢?吃个一年多药呢?根本就不是这样啊,他说如果不治疗就可以成为痿证。那么这是个苓桂术甘汤的重症,我们用苓桂术甘汤加附子加芍药,本来就可以救治,你还要这一年多治吗?
他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我已经解读过了,他是第67条条文苓桂术甘汤,这里面的心下逆满,气上冲胸的一个加强版本。是因为汗后他更加进了一步而已,对的非常好,和第67条条文,怎么可能是错简。所以说,充分证明这个《医宗金鉴》他在解读条文的时候啊,顾首不顾尾,根本不联系上下文,不联系前面后面的条文。
我们再看柯琴《伤寒来苏集》,他说:此以八九日吐下复汗,其脉甚微,看出是虚烦,则心下痞硬,胁下痛,经脉动惕,皆属于虚,气上冲咽喉,眩冒皆虚烦也,此亦半夏泻心症,治之失宜,久而成痿矣。柯琴本是一伤寒大家,我没想到他把第160条条文说成是半夏泻心汤证,如果大家听了我的解读,还认为它是半夏泻心汤症吗?所以说我没想到一代大儒,伤寒大家,竟然错的如此离谱,简直是令我张某人不解呀。
好,关于其他医家的解读我就不一一的解读了,大家可以去看看,去对比一下啊,我们仔细的对比条文以经解经啊。我们把第160条和第67条进行系统的对比,我相信我自己的解读应该是比较合理的啊。
好,我是张胜兵啊,感谢大家的倾听,嗯,如果大家觉得我讲的还可以啊,请大家在喜马拉雅上留言,并关注张胜兵品《伤寒》。
好,这节课就讲到这里,我们下节课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