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1、以下是历代名家对伤寒论解读观点的出处索引,可以为大家对比阅读提供参考;2、因时代不同作者所引用的伤寒论版本差异,整理遗失等客观原因,部分条文解读或有缺失敬请谅解!
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烦者,热也。服桂枝汤后,当汗出而身凉和,若反烦不解者,风甚而未能散也。先刺风池、风府,以通太阳之经,而泄风气,却与桂枝汤解散则愈。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此乃默喻人以救服汤不如法。发汗不如经,因而生变者之微旨,读者当以意逆,斯则得之,毋徒影射可也。盖桂枝全在服法、发汗切要如经。若服不如法,汗不如经,《经》日病必不除。岂惟病不除,风愈得入而变愈剧,所以反烦。反,转也,言转加热闷也。先刺风池、风府者、预为杜塞风之门路也。风池二穴,在耳后陷者中,按之引于耳中,手足少阳脉之会,刺可人同身寸之四分;风府,在项上入发际,同身寸之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督脉阳维二经之会,刺可人同身寸之四分。
喻嘉言《尚论篇》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中风之证,凡未传变者,当从解肌,舍解肌无别法也。然服桂枝汤以解肌,而反加热闷者,乃服药时不如法也。其法维何?即啜稀热粥以助药力,不使其不及;但取周身染藜,微似有汗,不使其太过之谓也。此云服汤反烦者,必微似汗亦未得,肌窍未开,徒用药力,引动风邪,漫无出路,势必内入而生烦也。刺风池、风府,以泻风热之暴甚,后风不继,庶前风可熄,更与桂枝汤,引之外出则愈矣,可见解肌当如法也。因服桂枝生烦,竖此妙义,不可不讲,故特详其意,俾用药者知所当务焉。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太阳病者,病太阳而涉于肌腠也。故初服桂枝汤以解肌,反烦不解者,肌腠之邪而入于经脉矣。故宜先刺少阳经之风池及督脉之风府,却与桂枝汤以解太阳肌腠之邪则愈。张氏曰:”风池、风府虽非太阳穴道,仍属太阳经脉所循之部署,故刺之以解太阳之病。”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注】此言太阳之病,涉于肌腠而复干于经脉也。病在肌腠,宜服桂枝汤,若初服之而反烦不解者,此由肌腠而干于经脉,宜先刺风池、风府以泻经中之邪,却后与桂枝汤以解肌则愈。风池在头上三行颞颥后发际陷中,足少阳之经穴也;风府在项后中行,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督脉之经穴也。然皆太阳经所过之处,故刺之以泻太阳之邪。凡病在经脉者,本经俱用刺法,其有不善刺者,亦可以意会之矣。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太阳病与桂枝汤,于法为当矣。乃初服之,反加烦热而不解者,阳邪痹于阳而不去也。风池、风府,阳维之会,阳维者,诸阳之所维,刺之所以通阳痹。痹通,然后与桂枝取汗则愈。此仲景法中之法也。
柯琴《伤寒来苏集》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前条治中风之始,此条治中风之变。桂枝汤煮取三升,初服者,先服一升也;却与者,尽其二升也。热郁于心胸者,谓之烦;发于皮肉者,谓之热。麻黄症发热无汗,热全在表;桂枝症发热汗出,便见内烦。服汤反烦而外热不解,非桂枝汤不当用也,以外感之风邪重,内之阳气亦重耳。风邪本自项入,必刺风池、风府,疏通来路,以出其邪,仍与桂枝汤,以和营卫。《内经》曰:”表里刺之,服之饮汤。”此法是矣。
吴谦《医宗金鉴》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注〕太阳病,服桂枝汤,外证不解者,可更作服。今初服不惟不解,而反加烦,是表邪太盛。若遽与桂枝,恐更生烦热。故宜先行刺法,疏其在经邪热,然后却与桂枝,发其肌腠风邪,俾外内调和,自然汗出而解矣。
〔集注〕方有执曰:桂枝全在服法,发汗切要如经。若服不如法,汗不如经,病必不除,所以反烦。反者,转也。言转加热闷也。风池穴在耳后陷者中,按之引于耳中,手足少阳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风府穴在项上人发际,同身寸之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督脉、阳维二经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
张志聪曰:风池、风府虽非太阳穴道,乃属太阳经脉所循之部,故刺之以衰太阳之病势。
魏荔彤曰:恐误认此为已传之躁烦,故标出以示人。言不解则太阳之证俱在,但添一烦,知其非传里之烦,而仍为表未解之烦也。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注】太阳病,审其主桂枝证,用桂枝汤,照法煮取三升,分三服。若初服桂枝汤一箕,反烦不解者,缘此汤只能治肌腠之病,不能治经脉之病,治其半而遗其半故也。
宜先刺风池,风府,以泻经中之热,却与留而未服之桂枝汤二升,照法服之,则愈。
此一节,言太阳之病涉于肌腠而复干于经脉也。风池二穴在头上三行;颞颥后发际陷中,足少阳之经穴,针入三分,留三呼。风府一穴上发际一寸筋内宛宛中,督脉之经穴,针入四分,留三呼。二者皆太阳经所过之处,故刺之以泻太阳之邪。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太阳病,受病在未得桂枝证之先也。桂枝证之邪从毛窍入,本证之邪先从风府入故也。巨阳之脉连风府,上发际一寸者是。风府左右曰风池,下发际陷中者是。在疟疾则邪入而旋出,出风府而日下一节,出入有端倪。在本证则邪入而未出,入脑空而尽于风池,出入无期候。初时第觉头项有邪,经穴无邪者,因阳浮而邪不尽浮,遂划分头项经穴之邪为各半。露其半者以有桂枝证在,掩其半者亦以有桂枝证在也。宜其初服桂枝汤一升,反桎梏标阳于两邪交迫之中。其头项上已发现之热邪,拍合在标阳之面。其经穴中未发现之热邪,拍合在标阳之底。两热有合而无开,无论已未发热反不热,证本不烦反发烦,此又排挤桂枝之一分子。岂真如欲自解者,先烦乃有汗出而解哉?实指之曰不解,则须奥不汗又不汗可知。不解而病无他变,又当易法不易方可知。独是阳不耐热故烦,极其情,不啻迁怒桂枝也。阳不遇阴亦烦,极其情,不啻迁怒本阴也。知先入之邪,已断梗足太阳下项循肩之路,一丝不续则霄壤判,桂枝从何贯彻太阳乎?如欲打通其消息,先刺风池、风府。开风府故先阖风池,针毕却以桂枝尾其后。尽一剂之长则愈耳,何以又让桂枝先行耶?岂非枉服桂枝一升耶?长沙教人用针在后服之先耳,非教人用针在初服之先也。桂枝能揭发热邪所在地,而后可刺之处无遁形。故宁使初服贻增剧之讥,而以针锋为将息。彼骇视桂枝者,未许议其后也。刺法虽奇,桂枝未为拙也,是亦变通桂枝之第七法。上条半桂合半麻,桂枝方外方。本条两桂间一刺,桂枝法外法也。
曹颖甫《伤寒发微》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风池穴在脑后,风府在背脊第三节下。凡风邪之中人,必从脑后及背后输入,乘其虚也,故俗称仙人只怕脑后风。太阳中风,既服桂枝汤,便当蒸发腠理之血液,泌汁而成汗,然不能直出于表,药力助血热内张,必有反烦不解之见证。所以然者,则以风邪从入之穴,抑塞而不通也。故但需刺二穴以泻之,更服桂枝汤,便当汗出而愈矣。所以然者,则以此二穴最空虚,为营分热力所不达,故初服桂枝汤而无济也。
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玉函》《千金翼》”先”前有”当”字;《脉经》有”法当”二字。
柯韵伯云:此条治中风之变。桂枝汤煮取三升,初服者,先服一升也,却与者,尽其二升也。热郁于心胸者,谓之烦;发于皮肉者,谓之热。麻黄证发热无汗,热全在表。桂枝证发热汗出,便见内烦,服汤反烦,而外热不解,非桂枝汤不当用也。以外感之风邪重,内之阳气亦重耳。风邪本自项入,必刺风池、风府,疏通来路,以出其邪;仍与桂枝汤,以和营卫。《内经》曰:表里刺之,服之饮汤。此法是矣。
丹波元简云:《针灸资生经》云:岐伯对黄帝之问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然则风府者,固伤寒所自起也。北人皆以毛裹之,南人怯弱者,亦以帛护其项,俗谓之三角是也。柯氏之说,盖本于斯。
喜云:杨上善曰:风为百病之源。风初入身,凡有五种:一者,寒;二者,汗出;三者,头痛;四者,身重;五者,恶风寒。观其虚实,取之风府。风府者,受风要处也。
《伤寒类方》云:此非误治。因风邪凝结于太阳之要路,则药力不能流通,故刺以解其结。盖邪气太甚,不仅在卫,而在经,刺之以泄经气。
《素问·骨空论》云: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
《甲乙经》云:风池二穴,在颞颥后,发际陷中,足少阳、阳维之会。风府一穴,在项发际上一寸,大筋宛宛中,督脉、阳维之会。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冉雪峰曰:此为太阳病邪干经输,着于紧要部分的斡旋疗法。太阳麻桂二方,分界原甚显明。本条服桂枝汤,必为桂枝证无疑。桂枝证而用桂枝汤,服之当内外豁然,始而汗出,继而汗止,邪随汗去,脉静身凉而解。而不解,则是太阳病仍在。反烦,则是病上加病,旧病未已,新病复起。所以然者,桂枝汤本为解肌,病既涉于肌腠,又复着于经脉,里不通,则表不通,表不化,则里不化。但用桂枝,犹未能丝丝入扣。查邪人经输,原有葛根汤法,及桂枝加葛根法,此不加葛根何也?盖邪人经输普泛深处,则用葛根引之使出,邪人经输孔穴要处,则须先刺泻之使泄。病经病气,所着不同,所治即异。太阳病原有头项强痛,再剧则项背强几几。此条烦象,虽是表郁的关系,不是里传的关系,然由太阳表面,扰及少阴里面,是烦较项背强几几,实为再进一层。大青龙证的烦,是表闭。本条服桂枝的烦,是里闭。表闭当开表,里闭当开里。开表宜大青龙,开里宜刺经穴。学者均各各细密较量。喻嘉言氏谓本条病变,系服桂枝不如法,必微似汗亦未得到,肌窍未开,竟将内闭说成外闭,何殊将桂枝证说成麻黄证。须知原书本条,是在辨论桂枝证一系列中,桂枝证原自汗出,何致微似汗亦未得到。本条上下各节,均是辨析桂枝证的现象,比较桂枝证的变化,推广桂枝汤的功用,确定桂枝汤的疗法,种种斡旋,无非深求恰如分际。且在桂枝证系列中,凡所诠说,均当围绕着桂枝证出发,是为得之。太阳之气从肌腠而外合于皮肤,则为麻桂各半证。循经脉而内合于俞穴,则为先刺后药证。本节与上节,可以事类相从,以会其通。气而求之经,表而求之里。服桂枝汤后,再服桂枝,定法之中有活法,活法之中又有定法,学者辨诸。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这种事情不常遭遇,本来是桂枝汤证,开始吃桂枝汤的时候,不但病没好,反烦不解。桂枝汤证不是不烦,(但是)烦得并不厉害。吃了桂枝汤了,汗出身和,应该不烦了。但这里却得到相反的作用,反烦而表也不解。
这不是服用桂枝汤有了毛病,大概都是邪盛气滞的缘故,咱们所说的肌不和嘛,在肌肉这一层比较实,所以药力受阻。那么这时候可以用针灸辅助治疗,刺风池、风府各穴。辅助治疗的方法也不可不知。
本来这个病人是桂枝汤证,我们也给他用的桂枝汤,他反而出来相反的作用,你要不知道这个(问题)就不好解决了。知道这个问题,用针灸辅助疗法,刺完风池、风府,再与桂枝汤那就好了。
在临床上这种事情我一生都没遭遇到,桂枝汤我也常用啊,但是古人这么说,可能会有这种情形,咱们也不可不知。这种事情需要知道,但是这种事情不常有。本来是太阳病,桂枝汤证,吃了桂枝汤反烦不解,这种事情可能有,但是我并没遇到。
[按:胡老讲完此节,又顺便和听课的学生(如冯世纶)谈起”桂枝去皮”的疑难问题]
(关于桂枝去皮)陈修园说不是去上皮,他说可以去”疙瘩溜球”的那部分,整个要是去皮是不对头的,咱们在临床上通过实践证明,我们也不去皮,可是他(患者)吃了是有效的。要是新枝子去皮,也行。就是老枝子变成干木头就不行了(不能去皮)。
任应秋《伤寒论语译》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校勘】《玉函经》《千金翼方》:”先”字上有”当”字。《脉经》:”先”字上为”法当”两字。
【音义】却,还也。烦,闷也。
【句释】”风池”,穴位名,在枕骨下际,即枕三角的顶点,分布着枕大小神经。”风府”,穴位名,在项上入发际约一寸,枕骨与第一颈椎之间,分布着第三枕神经和枕大神经,两穴对于头痛、颈项部神经痛、感冒发热和热性病炎症等,刺三四分深,有解热消炎镇痛的作用。
【串解】柯韵伯云:”此条治中风之变,桂枝汤煮取三升,初服者,先服一升也,却与者,尽其二升也。热郁于心胸者,谓之烦,发于皮肉者,谓之热,麻黄症发热无汗,热全在表;桂枝症发热汗出,便见内烦,服汤反烦,而外热不解,非桂枝汤不当用也,以外感之风邪重,内之阳气亦重耳。”
其实即病势重,药力轻,杯水不熄车薪之火,因而出现烦闷的瞑眩现象,也就是中枢神经兴奋的结果,刺风池、风府两穴,先抑制神经之亢奋,再给以桂枝汤就能受药见效了。
【语译】患太阳中风证,初次服桂枝汤不惟不轻快,反而有烦闷不安的感觉,这是中枢神经高度亢奋的缘故,应先用针刺颈后的风池、风府两穴,使它转向抑制后,再服用桂枝汤就好了。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解析】
本条论述病重药轻时,针药并用之治法。
太阳中风,本当用桂枝汤。服第一次药,啜粥,温覆取汗。若不汗出,风邪不解,当依前法服第二次药。今服第一次药后,不仅未见汗出病减,反而出现了烦热更重的症状。烦者,热也。”反烦不解”,即反而热势更重。既属太阳中风,桂枝汤本为正治之方,为什么用药后病势反重了呢?这是因为在经之风邪壅盛,而桂枝汤的药力较轻,用药后不仅没有发出汗,反而增加了风邪的势力。这种情况就不能再照原法给药,而应在服药之前,先针刺风池穴与风府穴。此二穴对疏通经脉,发散风邪而有卓效,刺之可开太阳经气之闭塞,泄太阳经中之风邪,以削弱在经邪气的势力。然后再服桂枝汤,啜粥、温覆取汗。本条提出的针药并用之法,可谓法中之法,这对后世治疗疾病采用多种疗法联合使用开辟了途径。
本条论药后不汗出,而下条接述药后大汗出,对比启迪,耐人寻味。
倪海厦《伤寒论》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如果太阳病,开桂枝汤吃,没好,结果病人反成烦躁,先刺风池、风府,再给桂枝汤就好了。为什么会烦躁?因为病人本身就是虚的,虚在心脏,吃了桂枝汤之后,桂枝是发表的,结果发表的力量不够,就停在这地方,头是诸阳之会,所有的阳都会在头部,身上所有的阳气、动能出来的时候、一定先给头部,到头部之后,才会灌到四肢上去,到头部的力量不够,就停在胸口,扎风池、风府,就是通关活络,让它能通上去、让桂枝汤能发表。
汤剂内服,每见有烦、或闷、或眩、或惊惕、寒战等现象,有两种情形:一、为药不对症而引起之变病。二、为服药而起之瞑眩现象。所谓药石不瞑眩,厥疾不瘳,此种瞑眩症状,为正邪相争之现象,药证相合。所以如果处方开得好,药吃下去,头不瞑眩,病不会好的,感冒,吃完药,胃气大多在白天恢复,如果是阴证,病人瞑眩的时候,大多在晚上半夜的时候,半夜胃气恢复,瞑眩就像针灸引起的晕针,这种状况出现时,表示一次就好了。
张胜兵《张胜兵品<伤寒>》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以下解读内容为精简版,详细解读请查看:第21讲: 张胜兵品伤寒之太阳病24条条文·针药并用
第24条条文看起来简单,但里面门道可不少。原文说太阳中风表虚证本来该用桂枝汤,结果吃了反而更烦,这时候得先扎风池、风府,再接着喝桂枝汤才能好。就这么短短几句话,为什么值得专门讲一节课呢?因为这里面藏着针灸的玄机啊!
先说说这"反烦不解"。大家想想,本来桂枝汤是解肌和营的,喝了应该微微出汗病就好了。但如果邪气太猛,桂枝汤这点兵力不够用,正邪交争更激烈了,人就会觉得烦。这时候光喝药就像派了100人的部队去打150人的敌军,肯定打不过啊!这时候得请"援兵"——先用针灸在风池风府扎两针,泄掉一部分邪气,相当于先消灭50个敌人,剩下的100个再用桂枝汤收拾,这就稳赢了。
张仲景这手针药并用真是妙啊!这是《伤寒论》里第一次正式把针灸和汤药组合起来用,开先河了!之前第八条用足阳明经穴位防传经,那是预防;这次是实打实的治疗,直接多兵种联合作战。就像打仗一样,遇到硬茬子,先派特种兵突袭,再上大部队围剿,战术灵活得很。
说到这,想起有人总问我:"张老师你针灸科班出身,怎么不写针灸书啊?"其实早写好了,就是没出版。我那些针灸经验可不是纸上谈兵,早年行医头两年纯扎针不用药,内外妇儿全用针,连疼痛科疾病都扎。像风池风府这种穴位,现在临床用得多谨慎?其实只要手法对,效果立竿见影。
不过现在很多人看到风府就害怕,怕扎出事。其实古代医家早用熟了,张仲景那时候可没现在这么多顾虑。风池风府是祛风要穴,不管风寒风热都能用。风寒感冒配风门列缺,风热感冒配大椎曲池,暑湿感冒配阴陵泉足三里,灵活组合就行。
预防感冒更简单,灸风门就像给身体设屏障,风邪进不来;扎足三里强壮正气。这比疫苗还安全,还没副作用。当然疫苗也是科学成果,该感谢还是要感谢,但老祖宗的智慧咱也不能丢啊!
最后说回条文,关键要记住:服桂枝汤后反烦,但表证还在,这时候别急着换方,先扎针再喝药。张仲景这思路就是告诉我们,遇到复杂情况要组合拳出击,别死磕单一疗法。就像李小龙说的,功夫要实用,花架子没用。治病也是,能解决问题就是好方法,大方小方、经方时方都是工具,关键看怎么用。
今天还想和你们分享我多年临床总结的针灸止痛歌诀,这可是经过无数患者验证的"疼痛克星"哦!从头痛到脚痛,从肩周炎到肾结石,这套方法基本覆盖了日常遇到的各类痛症,关键是操作简单、见效快,大家一定要收藏好!
先给大家念一遍歌诀:
腕痛太溪肘阴陵,
肘劳对侧冲阳泻,
落枕项强刺后溪,
肩刺条口中渚颈,
肩凝阳明刺合谷,
肩凝少阳刺外关,
肩凝太阳刺后溪,
凝重肩髃透极泉,
背痛内环腰印上,
督脉腰痛后溪动,
太阳腰痛传委中。
手麻后溪透劳宫。
颞颌关节手三里,
髋求合谷共大陵。
胁痛丘墟膝曲池,
踝痛合谷泻无踪。
前头痛针中脘穴,
阳明头火泻内庭。
后头至阴与昆仑,
偏头太冲共外关。
胃痛梁丘足三里,
急腹三里肾精灵。
胆石胆囊阳陵泉,
肾石合谷配太冲,
上牙下关下合谷,
咽痛廉泉目光明。
臀针奇穴向腋窝,
痛经十七椎下刺,
口疮玉枕不留情。
乳痛肩井合天宗,
痔疮支沟与长强。
休厥失语刺人中。
咽喉肿痛二商血,
心胸内关加膻中。
取穴一般取健侧,
疾重双痛双穴攻。
是不是像武功秘籍?接下来咱们拆解几个最实用的招式:
1、 手腕痛?找太溪!
左手腕扭伤?别揉!用右脚的太溪穴(脚踝内侧凹陷处),强刺激后活动手腕,当场就能缓解。上周有个患者搬东西扭到手腕,扎完立刻能握拳了!
2、网球肘克星:阴陵泉+冲阳
肘关节外侧痛得像火烧?试试对侧小腿的阴陵泉穴(膝盖下凹陷处),或者冲阳穴(脚背最高点)。记得要边扎针边活动胳膊,效果像开了5G加速器!
3、落枕救星:后溪穴
睡落枕脖子动不了?后溪穴(握拳时小指外侧突出处)是督脉的"开关",针尖朝手腕方向平刺,配合颈部转动,0.1秒见效不是夸张!
4、肩周炎三剑客:条口/外关/后溪
肩膀像冻住了一样?分情况处理:
阳明经型:对侧条口透承山(小腿前侧)
少阳经型:外关穴(手腕横纹上2寸)
太阳经型:还是咱们的老朋友后溪穴
特别严重的加肩髃透极泉(腋下),一针通透肩周寒湿!
5、急性腰痛:后溪+印堂
腰正中间突然剧痛?后溪穴强刺激+印堂穴(眉心)找压痛点,扎上就能松快不少。上个月有个快递小哥闪了腰,扎完直接自己走回家了!
6、 偏头痛组合:太冲+外关
太阳穴突突跳?肝火旺的按太冲(脚背大拇趾二拇趾缝后),配合外关穴(手腕横纹上2寸),像给肝浇了盆凉水,疼痛立马降温!
7、牙痛急救:下关/合谷
上牙痛按下关(颧骨下凹陷),下牙痛按合谷(虎口处),比止痛药还快!有次朋友聚餐有人牙痛,按了不到10秒就继续啃螃蟹了~
8、痛经终结者:十七椎
经期痛到打滚?第五腰椎棘突下(也就是后腰中间)的十七椎穴,扎下去像给子宫装了暖宝宝,还能治月经不调哦!
注意事项:
取穴原则:一般取健侧穴位(比如右腿痛扎左手),严重双侧痛则双侧扎
关键要诀:边扎针边活动患处,像给身体发信号:"嘿!该修好了!"
手法要求:强刺激+快速行针,不是扎进去就完事,得像弹钢琴一样有节奏感
这套方法特别适合:上班族颈肩腰痛、运动损伤、急性扭伤、慢性疼痛、不想吃药的朋友
最后想说,针灸不是玄学,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身体使用说明书。刚开始可能觉得穴位难找,但多实践几次就会发现,身体比GPS还精准!大家不妨找个靠谱中医师试试看,说不定会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