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感型颈椎病,一种容易被误诊的颈椎病

黄耿沛医生 发布于2025-02-08 09:41 阅读量287

本文由黄耿沛原创

薛**  男  32  

首诊以“反复颈肩不适伴头晕、身体晃动感7年。”前来就诊,来诊以近7年头晕昏沉,本体感觉异常,自觉躯干晃动感,接受针灸推拿等治疗后,症状较前有所改善,仍较影响正常生活工作。该患者经治疗后症状稳定,生活工作质量提升明显,随访3年余,病情稳定。

二、患者信息

1、患者信息

(1)主诉

反复颈肩不适伴头晕、身体晃动感7年。

(2)既往史

否认手术史、外伤史、慢病史及传染病史。

(3)现病史

反复颈肩不适伴头晕、身体晃动感7年,既往针灸、手法、药物敷贴、口服中西药症状较前有所改善,睡眠不佳,影响工作质量。。

2、检查

(1)体格检查

①神经系统检查:Hoffmann征:(-),膝反射正常,前庭功能检查未发现异常。

②功能检查:颈椎屈伸耐力测试(+)。颈椎屈伸旋转侧屈主被动活动度无异常,肩带功能基本正常。

③触诊检查:C1右偏,C2/3/4右压痛,C5/6左压痛,棘上韧带剥离。

(2)影像检查

1年余前外院MR报告提示:1、左侧额叶皮层下小缺血灶;2、头颅MRA未见明确异常。3、原寰枢关节失稳征象已消失,请结合临床;4、颈3-4水平骨性椎管轻度狭窄;颈椎间盘变性;颈5/6椎间盘膨出并稍压迫脊髓;颈5、6椎体骨质增生;以上较前大致相仿。(患者每1-2年复查颈椎、颅脑MR,大致相仿)

深圳龙脊康门诊颈椎X片专科描述示:颈曲变直,颈椎不稳定,寰齿间隙右宽左窄,C2棘突偏右。


3、诊断依据及诊断结果

(1)诊断依据

1、结合病史体查及影像表现,该患者以颈椎不稳定为主要功能异常,继发交感反复性刺激症状,影像上存在颈椎椎体后缘连线不连续、矢状面不稳征象;结合患者颈椎矢状面耐力测试也提示不稳定,颈椎关节灵活度整理正常,但存在节段性分布不均衡,存在上颈椎灵活下降,下颈椎过度灵活的协调障碍。患者除了颈椎耐力下降,较易疲劳外,还存在自觉身体不稳感、睡眠不佳等交感型颈椎病症状。

2、结合患者颅脑、颈椎及神经系统检查,排除脊髓型颈椎病、颅脑损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考虑患者较为年轻,常年用颈习惯不佳,拟按照颈椎不稳定合并上颈段错位进行诊治。

(2)诊断结果

①.颈椎不稳定,②交感型颈椎病

3、门诊处方

①门诊治疗5次,一周3次,颈椎手法松解+复位,颈椎稳定功能训练;

②重新测量枕头高度,选择合适枕头,睡姿宣教,用颈姿势宣教。

治疗反馈:5次治疗后患者反馈:头晕改善明显,现仍有少许头晕,伴右侧颈部牵扯感。因患者为外地患者,建议回家继续居家训练,定期随访,不适随诊。

5个月后患者因“3天前出现少许头晕,颈肩酸痛不适”复诊,门诊巩固治疗1次后缓解。

2年半后患者复查随访“1年前摩托车冲撞到,无明显外伤,当时出现头晕昏沉1月。近半年头晕症状明显缓解,自觉走路晃动感,害怕跌倒,下午症状明显,低头久后头晕昏沉感,整体症状首诊缓解90%”,要求颈椎检查。检查后存在上颈椎错位,门诊间断治疗5次后症状消失,嘱继续加强颈椎功能训练,注意用颈习惯,随访。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