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肠镜健康检查理念,远离肠癌!

李初俊医生 发布于2025-04-26 23:34 阅读量120

本文由李初俊原创

从胎儿时期开始,我们便接受了定期健康检查的概念——孕妇的定期产科检查实际上也是对胎儿成长过程的健康检查。出生后,定期回医院进行生长发育的健康检查及进行各种各样的预防接种等。在幼儿园、学校,入学及每年都会进行范围不同的健康检查。单位选聘员工前要健康检查,参加工作后,单位同样每年组织一次健康检查。考驾驶执照以及年审时也要求有健康检查报告。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所熟悉的、所谓常规的健康检查,通常包括大小便常规检查、血液检查、腹部B超检查、胸片检查等。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条件的改善,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一些较特殊的健康检查项目也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包括肠镜检查,也称结肠镜检查,或称大肠镜检查,主要功能就是检查大肠,包括结肠与直肠,也可检查至小肠的末段。

肠镜健康检查理念的提出,源于医学界对大肠癌(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认识,以及结肠镜检查技术的提高。结直肠癌的症状往往较隐匿,其在疾病的早期,甚至疾病的晚期阶段,患者都可以没有明显的局部症状,以致于许多肠癌在确诊时已到中晚期,治疗效果大打折扣。肠镜检查是发现癌前病变和早期肠癌的最直接、最有效手段。

如能在肠癌的早期明确诊断,将大大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治疗费用。部分病例还可在肠镜下进行病变黏膜局部切除的内镜微创治疗,免除了肠段切除的创伤,治疗效果更佳。

肠镜健康检查的另一大意义,在于能发现并内镜微创处理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等癌前病变。研究发现,大部分的肠癌来源于腺瘤癌变,从形态学上可见增生、腺瘤及癌变各阶段。而从腺瘤的发生,到癌变的发生,可能要经历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就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干预治疗机会。如能在腺瘤未癌变,或者早期癌变的无症状阶段肠镜检查发现并经内镜微创治疗之,则可以以最低的创伤,相对低廉的治疗费用,阻断了其向肠癌转变的机会。

亚太结直肠癌工作组(Asia Pacific Working Group on Colorectal Cancer)通过反复的调研,并经工作组专家成员的多次投票及讨论,于2007年9月在香港达成了首次的“亚太地区结直肠癌共识声明”,随后做过修订。共识声明提出:亚太地区大肠癌发病率与西方国家的发病率相似;虽然西方国家的大肠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亚洲国家的大肠癌死亡率仍持续攀升。分析其原因,考虑西方国家得益于积极推行结直肠癌筛查工作。共识声明还提出:50岁以后应进行结直肠癌的筛查;而亚洲某些人种,如日本、韩国与中国人,较其他人更易患结直肠癌。因而,中国肠癌专家提出,中国人的结直肠癌筛查年龄应提早到45岁,甚至是40岁,尤其是对于有肠癌或肠息肉家族史者。结肠镜检查是结直肠癌筛查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为共识声明所推荐应用于资源许可的国家与地区,对于结肠镜检查阴性者,10年内应重复结肠镜检查。对第一次肠镜检查发现有肠息肉者,行内镜下息肉切除后,需要结合内镜下息肉情况及病理结果综合考量安排复查时间。

虽然肠镜健康检查的理念正逐渐地为民众所接受,但情况并不乐观。这既有民众对肠癌疾病基本知识的缺乏的因素,也有民众对结肠镜检查这种侵入性检查方法难于接受,甚至是恐惧的因素。致使临床上很多的肠癌病例得不到早期诊治,更无法及时诊治肠息肉等癌前病变,错失良机,实属可惜。

随着结肠镜结构的改进,更主要的是,随着消化内镜医生结肠镜操作技术的提升与完善,尽管肠镜检查时,因肠镜的推进与充气,被检查会有不同程度的胀痛与牵拉痛等不适感,但这种不适感大多数被检者是可能耐受的,许多被检者可以在与医务人员轻松的聊天过程中完成肠镜检查。对于精神过度紧张者,可以在实施静脉麻醉下行肠镜检查。于检查开始前由麻醉医生从静脉注入麻醉剂,达到麻醉效果后再进行肠镜检查操作,操作过程逐渐补充给药以维持麻醉效果,操作结束时停止给药,被检者迅速苏醒,稍事休息后在家人陪同下便可离开医院。麻醉下肠镜检查虽有检查过程无不适感的优点,但由于被检者于检查过程中失去知觉,要求内镜医生有更高的内镜操作技术,以避免可能增加的肠穿孔等并发症风险。

肠镜的消毒洁净问题也曾是被检者担心的问题。但是现在正规的消化内镜中心均按国家卫健委要求对内镜实施了规范的全浸泡式清洗消毒,条件较好的医疗单位还配备了全自动的内镜清洗消毒机对内镜进行清洗消毒,并有完整的监测杜绝了交叉感染的机会,确保了医疗安全。随着科技进步和制造成本的下降,一次性内镜下已经可以有选择地在特殊的场景下使用。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