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BD是一种以椎基底动脉显著扩张、延长、扭曲或成角为特征的少见的脑血管异常病变。病因不明,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遗传等有关。病理可见VBD主要累及动脉内弹力层和中膜结构,可见扩张动脉内弹力层存在广泛的缺陷、断裂,或内膜增厚伴新生血管增生,严重时可见内弹力层破碎、反复壁内出血和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
VBD的临床表现多样,因受累部位而异,或不伴临床表现。
缺血性卒中
缺血性卒中是VBD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和死亡原因,脑干梗死最为多见,其次为大脑后动脉分布区、丘脑、小脑,多为腔隙性梗死,大面积梗死约占1/3。
目前研究认为,VBD相关缺血性卒中的致病机制包括:
(1)VBD中椎基底动脉前向血流速度减慢,引起远端供血区血流灌注不足。
(2)扩张动脉内血流减少引起管腔内血栓形成,流入远端血管或阻塞穿支动脉开口引起栓塞。
(3)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脱落的斑块阻塞血管。
(4)VBD引起分支血管扭曲延长,穿支血管血流减少引起脑梗死。
脑干及颅神经受压
(1)脑干压迫:病程常为慢性进展,临床症状常不明显。电生理检查可见眨眼反射潜伏期延长、运动诱发电位变化,可帮助随访并及时手术。
(2)颅神经压迫:VBD可压迫任何颅神经产生相关症状,最常见的受累神经为三叉神经和面神经。此外,外展神经、滑车神经、动眼神经受累也较为常见。
(3)神经源性高血压:在VBD中较为少见,当VBD压迫左侧延髓腹外侧时易发生高血压。可能与左侧延髓腹外侧是交感神经中枢和心血管活动中枢,受压后神经活性增高有关;也可能与左侧迷走神经受压引起心房心室神经传导受阻有关。
梗阻性脑积水
主要因VBD直接或间接压迫第三脑室底部或中脑导水管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较为罕见。分为影像学上可见的梗阻(扩张动脉压迫中脑导水管),影像学上不明显的梗阻(扩张动脉内的血流搏动对第三脑室底部或Monro孔产生的影响)。
出血
VBD引起的出血可能与扩张程度和扩张速度有关,合并高血压控制不良、使用抗栓抗凝药物时出血风险增加。
头痛
既往有报道VBD可引起劳累性头痛,可能与劳累运动后血压升高,血管周围疼痛纤维受牵拉引起,予普萘洛尔治疗后头痛好转。
影像学诊断标准
目前尚无VBD的统一诊断标准,主要包括Smoker等提出的CT诊断标准和Ubogu、Zaidat等提出的MRA诊断标准(表1)。此外,Smoker将VBD的高度和位置进行分级,分别以鞍背和鞍上池和第三脑室为界将高度评分分为 4 级;以鞍背和斜坡正中、旁正中、边缘和边缘以外或桥小脑脚为界将位置评分分为 4 级(表2)。
图2 VBD的影响学表现。轴位T1WI、T2WI可见左侧椎动脉扩张,直径约8mm,矢状位和冠状位可见动脉扩张延长,压迫脑桥左侧。
治疗
因VBD目前机制尚不明确,病灶位置一般较深,治疗较为困难,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案。目前针对血管病变的显微外科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等疗效不确切。针对并发症的治疗,如缺血性卒中,有研究表明,使用抗栓抗凝药物可能引起出血,血管内直接植入术可能具有一定效果;对于脑干出血和颅神经受压时,可采用微血管减压术;脑积水可采用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其他包括对症治疗头痛,控制血压等。
总结
本文患者出现VBD合并梗死、出血,考虑VBD相关血管病变引起,可能与血流动力学改变、低灌、血栓栓塞、夹层和穿支血管受压等有关;而出血可能因血管扩张后内弹力膜破碎、血管壁变薄引起。
VBD作为一种罕见病,在临床较为少见,且表现多样,根据影像学表现诊断并不困难,但预后常较差,应引起广泛重视。在治疗上,因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案,控制可能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等,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