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脑肌病

张雪医生 发布于2019-02-27 21:43 阅读量6499

本文由张雪原创

线粒体肌病(mitochondrial myopathy)是指因遗传基因的缺陷导致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细胞呼吸链及能量代谢障碍的一组多系统疾病。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者称线粒体脑肌病。

此病于1962年由Luft首次采用改良Gomori Trichrome染色(MGT)发现肌纤维中有破碎红纤维(或不整红边纤维) (ragged red fiber,RRF),并诊断首例线粒体肌病,继而发现此类线粒体疾病也可同时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多种线粒体脑肌病 (mitochondrial encephalomyopathy)。本病为一组临床综合征。

1.线粒体肌病(mitochondrial myopathy) 主要表现为以四肢近端为主的肌无力伴运动耐受不能。

2.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itochondrial encephalomyopathy with lactic acidosis and strokelike episodes,MELAS)

是一组以卒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线粒体病,呈母性遗传,80%以上的患者20岁以前发病。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头痛和(或)呕吐、皮质盲(偏盲)、偏身感觉障碍。头痛表现为偏头痛或偏侧颅面痛,反复性呕吐可伴或不伴偏头痛。皮质盲是本综合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症状,30岁以下枕叶卒中的患者中,14%为MELAS。局限性癫痫有时是MELAS卒中发作的先兆,为本综合征的特征之一。其他伴随症状有身材矮小、智能低下、肌力减退、感音性耳聋和癫痫发作。

3.伴破碎红纤维的肌阵挛癫痫(myoclonus epilepsy with ragged red fiber,MERRF)

4.Kearns-Sayre综合征(KSS)及Pearson综合征

5.慢性进行性外眼肌麻痹(chronic progressive external ophthalmoplegia,CPEO) 可为家族性或散发性,家族性发病的遗传方式目前尚不能完全确定,部分为母性遗传,也可以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6.Leigh病 又称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subacute necrotizing encephalomyelopathy)。为家族性或散发性线粒体脑肌病。部分为母性遗传,部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7.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Leber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 是指青春期或成年起病的急性或亚急性遗传性视神经萎缩。

治疗 



通过药物治疗、基因治疗、饮食治疗及支持疗法,缓解症状。 

1.药物治疗 联合用药,目前所用药物大致分为以下4方面: (1)清除氧自由基辅酶Q10、艾地苯醌、维生素C、维生素E等。 (2)减少毒性产物二氯乙酸、二甲基甘氨酸等。 (3)通过旁路传递电子辅酶Q10、艾地苯醌、琥珀酸盐、维生素K等。 (4)补充代谢辅酶肌酸、肉碱、烟酰胺、硫胺素、核黄素等。 2.L-精氨酸 作为氧化亚氮(NO)前体可诱发血管舒张,从而减少MELAS征患者的卒中样发作。 

1.运动疗法 运动训练作为ME有希望的治疗选择,包括阻力和耐力训练。 

2.饮食疗法 对不同缺陷的ME患者应用不同的饮食疗法: (1)丙酮酸脱氢酶缺失患者,给予生酮饮食(碳水化合物降低,脂肪含量升高),可使患者线粒体生物合成增加和异质性向野生型mtDNA转变增加; (2)肉毒碱缺陷患者,应限制脂肪摄入 (3)丙酮酸羧化酶缺失患者,推荐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饮食。以上均能使患者临床症状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 

3.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策略包括降低突变型mtDNA/野生型mtDNA的比例、使用错位表达及异质表达、输入其他同源性基因以及利用限制性内切酶修复突变型mtDNA等。近些年发现了新的基因突变致病,其可能对潜在的治疗策略有所帮助。 4.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 激活受体γ(PPAR)/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信号通路调控PPAR/PGC-1α信号通路是一种潜在的治疗选择。PPARs是调节代谢途径基因表达程序的核受体超家族成员之一,其通过PGC-1α调节线粒体生物合成,PPAR-γ活化后可提高细胞维持线粒体潜力的能力,因此活化PPAR/PGC-1α通路可通过增加线粒体生物合成发挥治疗作用。另外贝特类药物可诱导PGC-1α在心脏和骨骼肌中表达。 5.去除有毒的代谢产物 线粒体神经胃肠脑肌病(MNGIE)是由于胸腺嘧啶核苷磷酸化酶(TP)基因突变致该酶活性基本消失,出现所催化的底物脱氧胸苷及脱氧尿苷显著增加,使线粒体核苷库不平衡,高浓度的脱氧胸苷及脱氧尿苷可使MNGIE患者mtDNA复制紊乱而出现丢失、多片段缺失和点突变。 

预后与发病年龄和临床表现密切相关,发病年龄越早,临床症状越多,预后越差。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