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查出胰腺问题,离癌还远吗?

张国伟医生 发布于2025-04-12 18:08 阅读量206

本文由张国伟原创

癌症被称为众病之首

那么

癌中之王又是谁呢?

胰腺癌当之无愧

2018 年《柳叶刀》

公布了一项研究调查

分析了国内十多年来的癌症患者

五年生存率的变化


图片发自160医护App

胰腺癌依旧垫底

甚至不升反降

一旦被查出来基本等于判了死刑

那么体检
查出胰腺问题,还有救吗?


【01】81岁阿婆基础病缠身,夹缝中的肿瘤何去何从?

葛奶奶(化名)的身体一直不算健康。

前些年还经历一场不小的手术,除此之外——

她还患有2型糖尿病,还伴有轻度贫血、肺动脉高压,还有卵圆孔未闭的可能。

2个月前,她因为肺部感染,来到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住院治疗,前脚刚痊愈,又因为检查发现胰腺占位。


图片发自160医护App

要知道,胰腺问题,一般是大问题。

葛奶奶接受了更高级别的胰腺平扫+增强MR、胰胆管水成像(MRCP)的检查。

她的胰腺主胰管及分支胰管明显扩张(蓝色区域),主胰管约11mm,胰颈部有一个17mm×12mm的信号影,增强后中度强化。

提示可能是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PMN)。

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IPMN)是一种起源于胰腺导管的肿瘤,以分泌大量粘液并形成乳头状结构为特征。

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癌变)。主胰管型(累及主胰管)恶变风险较高(约60%),分支胰管型(长在小分支)风险较低(约25%)。


图片发自160医护App

可以把IPMN想象成一颗藏在胰腺里的不定时炸弹,它的性质会随时间变化:

可能从哑弹(良性)逐渐变成“真炸弹”(恶性)。

胰腺癌是“癌王”,恶性IPMN一旦变成癌,治疗难度大、预后差。


图片发自160医护App

“情况不妙。”肝胆胰外科张国伟主任皱着眉头。

葛奶奶胰腺病变范围广泛,从胰头到胰尾都中招了——

胰头颈部已癌变,胰尾存在癌前病变;

胰腺主胰管明显扩张,内部有实性团块及粘液,已呈多灶性或弥漫性分布;


图片发自160医护App

尤其是胰颈部的病灶已呈现中度强化......

这些都表明病变可能已进入癌变前期或早期癌变阶段。


图片发自160医护App

要知道,胰腺癌的进展特别快,胰腺周围是四通八达的淋巴管和血管,等于给癌细胞敞开了条条大道,让它迅速散播到“左邻右舍”:胃、肠、胆管……

确诊后,90%的人,活不过5年。

此外,张国伟主任还发现葛奶奶肝内、双肾多发小囊肿,胆囊腺肌症。

如果要手术,全胰+大血管要一起切,不能留后患。

而这个手术,堪称普外科手术的“天花板”——

叫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02】“明明是胰腺有肿瘤,怎么切了一堆别的器官?”

相信这是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

胰腺位置太刁钻,位于肠道、胆道和胰管的交汇处,三条通道犹如一座立交桥。

医生要动胰腺,就像修十字路口,一动就得动到四个方向,相连的器官如十二指肠、胃、胆管、脾等都要一起切,才有可能斩草除根。

根据国内外临床指南推荐的全胰切除术,需要切除部分胃窦、十二指肠、胰腺、脾脏、胆囊、胆管下段及空肠起始段。


图片发自160医护App

2023 年版《国际胰腺病协会京都指南: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管理》 对 IPMN 的诊治进行了系统阐述。

指南中提到了 IPMN 癌变的高危征象(HRS),包括:

✎胰头囊性病灶出现梗阻性黄疸

✎强化壁结节或实性成分直径≥5mm

✎主胰管直径≥10mm

✎检测细胞学结果显示可疑或阳性等

(ps:出现一个以上的症状即可全切)

当 IPMN 患者出现这些高危征象,且评估后认为全胰切除是必要的治疗手段时,可考虑进行全胰切除手术。

这类手术的难度极大、耗精力、极其复杂,可能存在下不来手术台的风险......

我们在术前把所有家属都喊来开会,“一定要讲透,家属患者都要知晓风险,才能进行下一步治疗。”


图片发自160医护App

葛奶奶今年81岁,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切多切少都不行,但不一次性解决病变问题,年迈的她很难挺过二次手术的风险。

尽管术前检查高度怀疑已合并癌变,但考虑到葛奶奶年龄较大、肿瘤的性质和家属的期望,张国伟主任在术前做了两手准备——

首先将手术方案设计为PD(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切除部分并在术中进行快速病理送检,明确肿瘤性质后再做“打算”。

“手术难,能得到患者及家属的理解更难。”

同行不是没踩过“坑”:有些患者家属在术后觉得效果不如预期,“反手”就把医生告了。

对于高龄患者进行这类大型、复杂的手术,医生不得不坦言这是一项重大挑战。

【03】一锅端!切后重建 胰液似硫酸

手术当天,无影灯亮起,由张国伟主任操刀。

原计划实施“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切除胰头、胆囊、部分胃和十二指肠,保留胰尾。


图片发自160医护App

但当腹腔镜探入体内时,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冷气:

本应柔软的胰腺像被硫酸腐蚀过的橡胶管,主胰管膨胀,黏液中漂浮着细小的实性团块。

取下部分果冻样组织,“马上送冰冻病理!”

20分钟后,报告传来:不除外恶性肿瘤的可能。

“癌变可能已经蔓延开来了。”为进一步明确,张国伟主任进行二次取样送检,这次病理提示:胰腺断端发现中-重度非典型增生。

(ps:加上这两次病理,指南对应的高危征象)

张国伟主任团队在肝胆胰外科领域经验丰富,他们判断病变范围广泛,部分切除无法确保彻底清除病灶。

深思熟虑后决定“一锅端!”改为全胰腺切除术。

这个决定意味着要摘除整个胰腺、十二指肠、胆囊、部分胃、空肠和脾脏,相当于拆掉消化系统的“中央枢纽”。


图片发自160医护App

不仅如此,切完6个脏器后再做消化系统的重建。

切除是开始,重建才是考验。

张国伟主任团队将残留的胆管、胃、空肠像拼图般重新连接:胆肠吻合、胃肠吻合、胰肠吻合……每一针都需在腹腔镜下精准落位。

“胰液有强腐蚀性,一旦渗漏,可能腐蚀血管导致大出血。”张国伟主任解释。

幸运的是,葛奶奶的吻合口“滴水不漏”,这得益于团队对缝合角度、张力的极致把控。

历时4个多小时,这场全胰切除术终于顺利完成。

术后病理报告验证了手术决策的正确性。


图片发自160医护App

切下来这部分病理送检

没一个是被冤枉的!

【04】多学科协同预后,术后一个月恢复良好

葛奶奶的病情复杂,高龄加上多种合并症,术后管理也很重要,需要多学科协作。

由于全胰腺切除,体内的内分泌就“没人管”了,葛奶奶要长期胰岛素替代治疗,控制血糖,进行营养支持、纠正贫血,并定期进行影像学随访。

令人欣慰的是,葛奶奶恢复远超预期:术后5天就能下床,这期间都没有出现胆漏、肠漏或感染。

女儿红着眼眶说:“母亲常说,能多活一天都是赚的。感谢医生把‘赚’的机会留给了她。”


图片发自160医护App

这次手术不仅也告诫我们医生们不仅需要高超的医术和严谨的判断力,更需要多学科协作在复杂病例中的重要配合。

“早期发现的IPMN一般建议观察,但如果快速增长或高度怀疑恶变,则需要及时进行手术干预。”

病理追踪同样不可忽视,虽然IPMN伴浸润性癌IB期的预后相对较好,但医生们还是提醒患者要警惕复发及合并症的管理。

如何在早期排除胰腺癌?

建议每年体检时,进行肝胆胰CT检查以及包括CA19-9在内的肿瘤指标检查。以下高危人群需重点关注:

1. 年龄50岁以上风险增加,尤其是男性。

2. 直系亲属有胰腺癌或遗传综合征(如BRCA2、林奇综合征等)。

3. 长期慢性胰腺炎、糖尿病(尤其新发糖尿病伴体重下降)。

4. 长期吸烟、肥胖、高脂饮食。

5. 基因突变:已知携带与胰腺癌相关的基因突变(如CDKN2A、PALB2等)。

高危人群的首次筛查应在 40-50 岁进行。如果有家族史,则筛查时间应比家族中胰腺癌患者发病年龄早 10-15 岁。

尽管症状隐匿,但以下表现需警惕:

消化系统症状:上腹或背部隐痛、食欲下降、脂肪泻。

体重骤降:6个月内体重下降超过10%且无明确原因。

黄疸:无痛性进行性黄疸(皮肤和眼睛发黄)。

血糖异常:新发糖尿病或原有糖尿病突然恶化。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