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胰腺手术是治疗胰腺肿瘤性病变的重要方法,如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腺部分切除术等,随着手术技术和术后管理的改进,胰腺手术术后病死率已降至3.5%以下,但其并发症发生率仍高达约40%。在所有的术后并发症中,胰瘘是临床医生最关注的术后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仍然在10% 以上。由于胰液具有腐蚀性,术后胰瘘不仅延长住院时间,还容易引起术后腹腔内出血、感染等,是造成胰腺手术病人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什么是胰瘘?
胰瘘是在胰腺受到损伤的时候,胰液漏出至腹腔,引起相关临床症状的现象。有很多原因可以造成胰瘘,如上腹部外伤、胰腺手术、继发性胰管破裂等,其中胰腺手术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原因之一。临床上术后胰瘘的诊断标准是:术后连续3天或以上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测定值高于血清淀粉酶正常值3倍,同时伴有相应的临床症状。
胰瘘会出现什么症状?胰瘘可分为内瘘和外瘘,内瘘常无明显症状,可引起胰腺假性囊肿。而术后发生的一般为外瘘为主,胰腺手术后1-2周为胰瘘的好发期,轻度胰瘘早期可仅表现为检查引流液淀粉酶增高,而无其他明显症状。重度胰瘘早期常表现为腹部明显触痛、心悸、气促,烦躁不安,合并感染时会有发热、腹痛及腹膜炎表现,严重时可见胰瘘周围的皮肤有溃疡等病变。同时,患者可出现丢失大量含有水、电解质和蛋白质的胰液,补充不及时,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以及营养物质消化吸收障碍,出现消瘦和营养不良,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
发生了胰瘘应该怎么应对?
1. 禁食、胃肠减压及营养支持。胰瘘发生时最基本、最重要的治疗是禁食禁水、插胃管予以胃肠减压,这样可以减少消化液和胰酶的分泌以及胃肠液对胰腺的刺激,避免胰瘘的进一步加重。同时,为避免长期禁食禁水所带来的营养不良,医生会给患者予以全面的肠外营养支持。
2. 充分引流、防治感染。胰液作为消化液中必不可少的角色,具有较强的腐蚀性,若是不及时引流出来,将对腹腔内组织造成损害,引起出血、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对此,我们常通过腹腔引流管对漏出胰腺进行充分引流,必要时通过引流管进行腹腔冲洗,减少胰液的损伤。同时予以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的发生。
3. 抑制胰液分泌。胰瘘的治疗中,抑制胰液分泌的治疗必不可少。临床上常使用生长抑素、奥曲肽等药物来抑制胰液分泌。通过减少胰液的外漏,减轻胰液对手术创面及吻合口的腐蚀作用,能有效促进创面愈合。根据一项随机、前瞻性临床研究的研究结果,预防性地应用生长抑素可明显降低选择性胰腺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4. 手术治疗。对于胰瘘非常严重,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则会考虑手术治疗。具体手术方式会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胰腺吻合口或残端愈合情况进行选择,主要手术方式包括:胰空肠再吻合、胰腺外引流术、胰管封闭、单纯腹腔引流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