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脐部的那些事

陈玉霞医生 发布于2024-08-10 15:48 阅读量233

本文由陈玉霞原创

   脐部问题一直是困扰新手爸爸妈妈的一个常见问题,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很多家长不知道如何消毒脐部,不知道何时需要看医生,今日我们一起学习一下新生儿常见的一些脐部疾病及护理方法。

  

   脐部正确护理方法:2021年版的“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皮肤管理指南”指出,新生儿的脐部护理“不推荐常规使用消毒剂预防新生儿脐带残端感染,推荐暴露新生儿脐带残端,并保持干燥、清洁”。

   1.脐炎:脐带脱落后,消毒方法不正确,残端不易干燥,容易导致细菌繁殖,导致脐炎,出现脐部有脓性分泌物,可伴有恶臭味,脐部及脐周会出现红肿,感染严重的可导致新生儿败血症、蜂窝组织炎,甚至出现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医护人员宣教正确的消毒方法,如果感染严重,可能需要住院治疗。

2.脐肉芽肿:主要是由于断脐后脐孔创面受异物刺激(比如爽身粉、血痂等)或感染,在局部形成息肉样小的肉芽组织增生,并非肠粘膜组织,直径约0.2cm-0.5cm,表面湿润,少量粘液性和带脓血性分泌物,经久不愈。如护理不当,可继发脐周化脓性炎症,治疗可用硝酸银烧灼或搔刮局部,一般容易治愈,如上述治疗无效,可考虑在新生儿时期内手术切除。


3.脐疝:以脐部为中心的突起,脐部表面皮肤正常,突起物为小肠,多呈圆形,哭闹时腹内压增加,可使突出物更明显,按压疝囊可回纳。随着年龄增长,腹肌发育完善,脐环缺损直径逐渐变小,进而闭合。脐环的大小与自愈的可能性有关,一般脐环直径为1cm左右,不作任何处理均能自行愈合;但脐环直径在2cm以上者,特别是有增大趋向的患儿,自愈可能性较小。脐疝的治疗常规是2岁以下可暂不作任何处理,2岁以上,小的脐疝可试行保守治疗3-6个月,如果不闭合,即施行手术治疗,脐环直径大于2cm者,建议早期施行脐疝修补手术。

注意:过去使用一元钱硬币加腹带加压包扎的方法,不仅没有效果,而且因为硬币容易移位,反而造成嵌顿等不良后果,不建议采用。

4.脐尿管漏:为脐尿管在发育过程中闭锁不全或完全未闭,导致患儿脐部常常有少量液体漏出,淡黄色,尤其当膀胱胀满时液体流出增多,可行彩超进一步鉴别。一般确诊后需要手术治疗。

5.脐肠瘘:是胚胎发育中卵黄管管腔开放,远端管口由脐根部向体外开放,近端向肠腔开放,可表现为脐带脱落后脐孔面不愈合,呈鲜红色凸起的黏膜面,可有气体与分泌物由此溢出,因管腔瘘管与小肠相通,故分泌物中含有肠内容物,带有臭味儿,此病一般需要手术治疗,如无肠梗阻等急腹症指征,可在生后数周内择期手术。

6.脐窦:卵黄管远端残存,并向脐孔方向开口,残留的管道,位于腹膜外,表现为局部可见鲜红色凸起的黏膜面,窦道内粘膜分泌粘液,常使周围皮肤糜烂,经久不愈,但不含肠内容物。脐窦可在出生半年后手术切除。

7.脐茸:又称为脐息肉,为卵黄管闭合后,脐孔处有少许残存的肠粘膜组织,但是无瘘孔或窦道。局部可见鲜红色粘膜面,位于脐中央,可有少量分泌物,继发感染时有脓性分泌物。脐茸一般需要处理,要及时至医院就诊。

8.麦克尔憩室:为卵黄管退化不完全在回肠远端形成一盲囊,憩室一般长2-5cm,顶端常游离于腹腔内或可有残索与脐相连。麦克尔憩室一旦出现并发症,均应手术切除。

9.卵黄囊囊肿:较少见,卵黄管两端已闭合,中断残存管腔,腔内黏膜面的分泌物不能排出,逐渐淤积致使管腔扩大成囊肿。此病一般需要手术治疗,如无肠梗阻等急腹症指征,可在生后数周内择期手术。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