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低尿酸的治疗需根据具体病因和病情选择药物,通常分为急性期止痛和长期降尿酸两大类。以下是常用药物及注意事项:
一、急性痛风发作期(以消炎止痛为主)
1.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药物:布洛芬、双氯芬酸、依托考昔等。
作用:缓解关节红肿热痛,但无降尿酸作用。
注意:胃肠或肾功能差者慎用,避免长期服用。
2. 秋水仙碱
适用:急性发作早期(48小时内)效果较好。 注意:低剂量使用(如0.5mg每日2-3次),过量易导致腹泻。
3. 糖皮质激素
适用:NSAIDs或秋水仙碱无效时(如泼尼松短期口服或关节腔注射)。 注意:避免长期使用,需遵医嘱减停。
二、长期降尿酸治疗(预防发作和并发症)
1. 抑制尿酸生成药
别嘌醇
一般从小剂量(100mg/日)开始,逐渐加量。 (有过敏可能)。
非布司他
适用于别嘌醇不耐受者,心血管疾病患者慎用(可能增加风险)。
2. 促进尿酸排泄药
苯溴马隆
适用于尿酸排泄减少型(需肾功正常,尿尿酸不高)。 注意:服药期间多饮水,避免尿酸性肾结石,尿路结石者慎用。
3. 尿酸氧化酶类药物
拉布立酶、聚乙二醇尿酸酶(如普瑞凯希)
用于难治性痛风或肿瘤溶解综合征,需静脉注射,价格较高。
三、辅助治疗与注意事项
1. 生活方式调整
低嘌呤饮食(少海鲜、内脏、酒精、高果糖饮料)。
每日饮水>2000ml,碱化尿液(如枸橼酸钾,维持尿pH 6.2-6.9)。
控制体重、避免剧烈运动诱发痛风。
2. 用药原则
急性期结束后再开始降尿酸治疗(除非已长期用药)。
降尿酸初期可能诱发痛风,可联用小剂量秋水仙碱(3-6个月)预防。
需定期监测血尿酸(目标:<360μmol/L,严重者<300μmol/L)和肾功能。
重要提醒
药物选择需根据肾功能、合并疾病(如心血管病、糖尿病)及尿酸排泄情况个体化调整。
勿自行用药,尤其别嘌醇过敏、肾结石或肾功能不全者需医生评估。
建议尽早就诊风湿免疫科或内分泌科,完善检查后制定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