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中医治疗

刘卫明医生 发布于2025-06-21 08:34 阅读量85

本文由刘卫明原创

中医治疗骨质疏松注重整体调理,强调“肾主骨”“脾主肌肉”的理论,通过补肾健脾、活血通络等方法改善骨代谢。以下是中医常用的治疗策略:

一、内治法:中药调理

1. 补肾填精法(核心方法)  

肾阳虚:腰膝冷痛、畏寒乏力——用右归丸、淫羊藿、巴戟天、杜仲等。  

  肾阴虚:潮热盗汗、口干咽燥——用左归丸、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等。  

  经典方剂:如《金匮要略》的肾气丸(补肾阳)或六味地黄丸(补肾阴)。

2. 健脾益气法 

  脾胃虚弱者需配合补脾药,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加黄芪、山药以助气血生化。

3. 活血化瘀法 

  久病多瘀,疼痛明显者可用桃红四物汤、丹参、骨碎补等改善局部血供。

4. 中成药

  仙**胶囊、骨**颗粒、金**胶囊(不打广告)等。

二、外治法

1. 针灸

  选穴:肾俞、脾俞、足三里、大杼(“骨会”)、悬钟(“髓会”)等,配合艾灸温阳。  

电针或温针可增强效果。

2. 推拿与拔罐

  轻柔手法放松肌肉,避免暴力;拔罐用于缓解腰背酸痛。

3. 中药外敷

  活血化瘀药(如当归、川芎、透骨草)研末调敷疼痛部位。

三、生活方式调理

1. 食疗

补肾:黑豆、核桃、黑芝麻、枸杞;健脾:山药、莲子、薏苡仁。  

  推荐药膳:杜仲牛骨汤、黄芪当归炖鸡。

2. 运动导引

  太极拳、八段锦(尤其“两手攀足固肾腰”动作)可增强平衡力,减少跌倒风险。

3. 避风寒、调情志

避免久坐久卧,防止外邪侵袭;情绪抑郁者需疏肝解郁(如柴胡疏肝散)。

四、注意事项

1. 中西医结合:严重骨质疏松(如骨密度T值≤-2.5)需联合西药(钙剂、维生素D、抗骨松药物)。  

2. 禁忌:避免过度苦寒或利尿中药(如长期单用茯苓、泽泻),以防伤肾。  

3. 个体化:需中医师辨证施治,尤其更年期女性、老年人证型复杂。

中医治疗需长期坚持,配合现代医学监测骨密度,可有效缓解症状、延缓疾病进展。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