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痛症(Chronic Pain)是指持续或反复发作超过3个月的疼痛,可能由疾病、损伤或神经系统异常引发。与急性疼痛(警示身体损伤的信号)不同,慢性疼痛常失去生理警示意义,成为一种独立的疾病状态。
慢性痛症使患者饱受折磨,常常影响身心健康,这时您需要知道:
一、常见类型
1. 神经性疼痛
病因:神经损伤或异常(如糖尿病神经病变、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特点:灼烧感、针刺感或电击样疼痛。
2. 肌肉骨骼疼痛
如腰背痛、关节炎、纤维肌痛等,常伴随僵硬或活动受限。
3. 头痛/偏头痛
长期反复发作,可能由血管、肌肉紧张或神经因素引起。
4. 内脏痛
如慢性盆腔疼痛、肠易激综合征相关疼痛。
5. 心理因素相关疼痛
抑郁、焦虑等可能加重或延长疼痛体验。
二、发病机制
外周敏化:损伤部位神经持续放电,痛觉信号放大。
中枢敏化:脊髓和大脑对疼痛信号过度敏感,甚至无刺激时也产生疼痛。
神经可塑性改变:长期疼痛导致神经系统结构或功能重塑。
三、常见误区
1. “忍痛是坚强的表现”
长期未控制的疼痛可能导致抑郁、睡眠障碍甚至免疫功能下降。
2. “只有吃药才能止痛”
非药物疗法(如运动、心理干预)同样重要。
3. “检查正常=没病”
慢性疼痛可能无明确器质性病变,但疼痛真实存在。
四、治疗与管理
1. 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抗癫痫药(如加巴喷丁)、局部贴剂(如利多卡因)。
注意:阿片类药物需谨慎使用,避免成瘾。
2. 非药物疗法
物理治疗:运动康复、针灸、经皮电刺激(TENS)。
心理干预:认知行为疗法(CBT)、正念减压。 生活方式调整:规律睡眠、低糖抗炎饮食、适度运动(如瑜伽、游泳)。
3. 新兴疗法
神经调控技术(如脊髓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
五、患者自我管理建议
1. 记录疼痛日记:记录发作时间、强度、诱因及缓解因素。
2. 设定合理目标:以功能改善(如日常活动能力)而非完全无痛为目标。
3. 建立支持网络:加入患者社群或寻求心理咨询。
六、何时就医?
疼痛持续超过3个月,影响生活或情绪。
伴随体重下降、发热、无力等警示症状(需排查肿瘤、感染等)。
慢性痛症需要多学科协作(疼痛科、康复科、心理科等)进行个体化治疗。早期干预和综合管理能显著改善生活质量。疼痛并非必须“忍受”,科学应对是关键。
如有具体疼痛问题,建议咨询专业医生制定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