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不想吃药,那么什么样的乙肝患者需要抗病毒治疗?

聂愉医生 发布于2024-09-03 20:41 阅读量88

本文由聂愉原创

       我国慢性慢性乙肝感染者达到 8600 多万例,已经减少至跟我国党员数量差不多。而且其中很多患者处于乙肝病毒携带状态

       对于乙肝,尤其乙肝携带者,肝功能又正常,大多数人都不想吃药,但是什么样的乙肝患者可以不吃抗病毒药呢?

目前有两类慢性乙肝携带患者:
(一)慢性 乙肝病毒携带状态:
- HBV DNA 定量水平较高,通常 > 2 × 10⁷ IU/mL;
- 血清 HBsAg 水平较高,通常 > 1 × 10⁴ IU/mL;
- 血清乙肝 e 抗原(HBeAg)阳性;
- 血清 ALT 和 AST 持续正常(1 年内连续随访 3 次,每次至少间隔 3 个月);
- 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无明显炎症坏死或纤维化。
慢性 HBV 携带状态的患者,多为年轻患者,多处于免疫耐受期,年龄较轻免疫力好,因此可压制乙肝病毒活动。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力下降,多半出现乙肝激活,成为活动性肝炎,多会发展为 CHB;同时因不重视复查,自觉无症状,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发生。
② 非活动性 HBsAg 携带状态
- 血清 HBsAg 阳性,且 < 1000 IU/mL;
- 血清 HBeAg 阴性,血清抗-HBe 阳性;
- HBV DNA 阴性(未检出);
- ALT 和 AST 持续正常(1 年内连续随访 3 次以上,每次至少间隔 3 个月);
- 影像学检查无肝硬化征象;
- 肝组织学检查显示组织活动指数(HAI)评分 < 4。
      此类非活动性 HBsAg 携带状态的患者,病情相对稳定,多预后良好。通常来门诊咨询时,可以允许有时间窗观察,考虑是否需要吃药。
       既往普遍认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无需抗病毒治疗。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观念的更新,这种认知受到质疑。
       既往多以 ALT 水平升高作为抗病毒治疗的指征,因此认为处于「乙肝携带状态」的患者,无需抗病毒治疗。

        然而,近年来多项研究结果显示,即使 ALT 处于正常水平,也与肝脏组织病理学的显著炎症坏死和纤维化有关,但针对治疗指征,暂未达成共识。

(一) 我国 2022 版慢性乙肝防控指南推荐,乙肝携带状态的患者,出现以下任何一个情况,建议抗病毒治疗:

- 有乙型肝炎肝硬化家族史或肝细胞癌家族史,血清 HBV DNA 阳性;

- 年龄 > 30 岁,血清 HBV DNA 阳性;

- 无创指标或肝组织学检查提示存在显著炎症或纤维化,血清 HBV DNA 阳性;

- 存在 HBV 相关肝外表现(如 HBV 相关性肾小球肾炎等),血清 HBV DNA 阳性;

- 发展为肝硬化阶段。

          总结而言,只要大于30岁,乙肝DNA阳性,则建议抗病毒治疗;

(二)根据国际卫生组织WHO 2024 版指南,进一步扩大了抗病毒治疗的指征,无论 ALT 和 HBV DNA 水平,慢性乙肝患者存在以下情况,即可抗病毒治疗:

- 无创诊断为显著纤维化或有肝硬化的临床证据;

- 有肝硬化或肝癌家族史;

- 合并感染(如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

- 免疫抑制(如长期使用类固醇);

- 合并症(如糖尿病或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 HBV 相关肝外表现(如肾小球肾炎或血管炎)。

        简单而言,只要乙肝合并另外相关肝病危险因素,尤其是脂肪肝,糖尿病等可能出现免疫失衡的情况,就应该抗病毒治疗。

       综上,处于「乙肝携带状态」的患者,应定期随访监测,尽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启动抗病毒治疗,以改善预后。

       复查建议:

       针对「乙肝携带状态」的患者,一般建议每 6 个月行血常规、生化肝功、病毒学(如乙肝三系定量、HBV DNA 定量)、甲胎蛋白(AFP)和肝脏超声检查。

       慢性 HBV 携带状态的患者可根据病情需要,缩短至每 3 个月检查 1 次。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