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情志病到儿童心理健康
--人会不自主放大细微的“苦”,却只能感受到高浓度的“甜”
流白道人,周宏医生,道医一枚,专攻道医、纯中医以疗常见之疾。愿将临床所见、所闻、所思,辑而记之,为传承正本清源的道医、中医知识略尽绵薄之力。
前阵子给朋友开了引火汤,方里特意用了90克熟地——熟地质润味甘,是补阴降火、中和药味的好东西,想着能减轻些药汤的苦味。她拿去连锁中药店代煎后,我特意问她:“这次的药喝着怎么样,是甜口的吧,比你之前怕的苦药好多了?”
结果她的回答出乎我意料:“倒不算多苦,可也没觉得有甜味啊。”回头一想,应该是代煎的药比较稀,不及自煎药浓的缘故,我喝自己浓煎的引火汤就感觉很甜。
不过这对话倒让我想起个常见的现象,也就是副标题所说的,人会不自主放大细微的“苦”,却常常只能感受到高浓度的“甜”。人天生带些趋利避害的本能,就像草木总朝着光长,这本是自然之性,碰到扎人的刺会躲,尝到苦的东西会皱眉头,本没什么不对。可为啥偏偏“苦”的影子,总比“甜”拉得更长?

01


这多半是后天的“印记”、“心结”在悄悄作祟。从牙牙学语到长大成年,家里的责备,校园里的委屈,那些没说出口的恐惧、压在心里的焦虑、藏在角落的自卑、没处发泄的愤怒,甚至是未被满足的小小愿望,就像家里打扫不到、慢慢积灰的角落,成了藏在心底的“结”,成年后哪怕过了十年八年,碰到相似的场景,就像机枪扣动了扳机,那股子不舒服的劲还会腾腾冒出来,想压都压不住。
02


之前遇到个患友,处对象时总忍不住把情绪往对方身上放,开心的时候还好,一旦工作上有点委屈、烦躁,就盼着对方立刻接住。要是对方回消息慢了,或是没接话,ta就觉得“自己没被重视”,忍不住闹点小脾气,甚至故意“作”一下,非要对方哄着、顺着才算踏实。旁人看觉得ta矫情,可ta自己也委屈:我不过是想要点儿关心,怎么就这么难?!
后来聊深了才知道,ta打小听的最多的,就是爸妈说“你怎么不如隔壁孩子”“这点事儿都做不好”。要求像频频拍岸的浪潮,鼓励却少得像水花,偶尔想跟爸妈说句心里话,要么被打断,要么被敷衍一句“小孩子哪有那么多事儿”。小时心里缺的那点暖,长大了就想从伴侣身上补回来,不知不觉就成了“情绪黑洞”。其实ta要的不是“掌控”,是小时候没得到的“被看见”、“被关怀”。
这不正应了开头的话:细微的“苦”被悄悄放大,哪怕是伴侣的一点疏忽,都像扣到了小时候的委屈;可对方的关心、包容,这些“甜”,却总觉得不够多、不够浓。
03


《道德经》讲“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医治病也像熬一锅汤——不光要选对药材、配好方子,更得看看这“汤”熬煮的环境。人的心就像装汤的锅,要是锅底结了垢,再鲜的食材熬出来也变味;要是锅有裂缝,再多的汤也顺着缝漏了。所以我问诊,有时总爱多问几句:“小时候跟父母关系好吗?”“上学时有没有什么事,现在想起来还会不舒服?”不是闲聊天,是想找到那些藏在心底的“结”——可能是一句没说出口的委屈,可能是一次没被回应的期待。
把这些结慢慢解开,心里的卡点松开了,情绪就不容易拧巴,身体的气血才能顺过来;让苦的印记淡一点,对甜的感知才能敏一点。治病治病,既治人的病,更治病的人,是让人既养身,也养心。
⭐️标星关注第一时间获取更多医案和修行体会
如果文章内容对你有帮助请点心❤️+在看,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