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大夫都瞧不上的1味中药,却是治疗耳鸣的“功臣”!

周宏医生 发布于2025-04-22 11:01 阅读量376

本文由周宏原创

 关注我

在中医临床中,耳鸣常被视为“顽疾”,因其病因复杂,易反复发作。然而,通过精准辨证,往往能取得显著疗效。今天分享的案例,正揭示了中医“从肝论治”耳鸣的独特思路,而其中一味常被忽视的中药——赤芍,竟成为扭转病机的“功臣”。


案例回顾:肝郁化火型耳鸣

患者为中年女性,耳鸣三年,呈持续性蝉鸣声,伴头晕头痛、失眠烦躁,舌苔黄腻,脉弦数。西医诊断为“神经性耳鸣”,屡用营养神经药物无效。中医辨证属肝郁化火,上扰耳窍。其病机关键在于情志不畅(肝郁)导致气滞化火(化热),火性上炎,壅塞耳部清窍,故发耳鸣。


治法:疏肝清热,活血通窍

核心方药:以柴胡疏肝散为基础,配伍清热活血之品,其中赤芍的应用尤为精妙。

1. 疏肝解郁:柴胡、香附——条达肝气,解郁散结。

2. 清热泻火:黄芩、栀子——清肝胆郁热,釜底抽薪。

3. 活血通窍:赤芍、丹参——凉血散瘀,疏通耳窍气血。

4. 健脾安神:茯苓、白术——固护脾胃,防苦寒伤正。


赤芍为何是“功臣”?

赤芍性微寒,归肝经,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之效,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中品,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现代研究亦证实,赤芍中的芍药苷能改善微循环,抑制炎症反应,对血管痉挛性耳鸣(如肝火上炎型)尤为适用。

- 针对病机:肝郁化火易致气血瘀滞,赤芍既能清肝热,又能活血,一举两得。

- 协同增效:与柴胡配伍,一疏一清,调和肝胆;与丹参同用,增强化瘀通窍之力。


疗效验证

患者服药半月后,耳鸣减轻,睡眠改善;调整方剂后(加强健脾),一月余耳鸣基本消失。此案印证了中医“郁火不降则鸣不止,瘀血不散则窍不通”的理论,而赤芍在清热活血中的双向调节作用,正是取效的关键。


日常调护建议

1. 情志调节:肝主情志,避免焦虑、愤怒,可练习八段锦“摇头摆尾去心火”。

2. 饮食禁忌:少食辛辣、烧烤,适当饮用菊花决明子茶(清肝明目)。

3. 穴位按摩:按压太冲穴(肝经原穴)、翳风穴(耳周局部取穴),每日3-5分钟。



肝火型耳鸣需疏清结合,活血为佐。赤芍等药虽看似平常,却在方剂配伍中发挥四两拨千斤之效。提示我们:中医治病,贵在“识机用药”,而非堆砌名贵药材。若遇耳鸣,务必及早就医,切勿自行滥用“补肾”“活血”之品,以免贻误病情。  (注:文中方药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个体差异需具体辨证。)

免费咨询




  1. 耳鸣

  2. 脑鸣

  3. 听力下降

等耳鸣方面的问题,需要辩证、开方、用药指导,都可以下方留言详细说明你的情况,专家一对一为你解答。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