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时节雨纷纷,万物生长正当时。作为春季第五个节气,清明不仅是祭祖扫墓的日子,更是中医养生的重要节点。此时肝气旺盛,湿气渐重,做好养生调理,能为全年健康打下基础!
中医认为:
"清明属木,与肝相应"——肝气升发达到顶峰
"雨多湿重,易困脾胃"——湿邪最易损伤脾阳
此时高发问题:
1.情绪波动大(易怒、抑郁)
2.过敏性疾病(鼻炎、皮疹)
3.胃肠不适(腹胀、腹泻)
4.关节酸痛(湿邪侵袭)
宜吃:
- 疏肝食材:香椿芽、蒲公英、玫瑰花茶
- 健脾祛湿:山药、薏米、赤小豆
- 时令春菜:荠菜、马齿苋、春笋
忌吃:
- 动火发物:羊肉、烧烤、辛辣(加重肝火)
- 生冷寒凉:冰饮、海鲜(损伤脾阳)
推荐食疗方:
菊花枸杞茶(清肝明目)
茯苓山药粥(健脾祛湿)
睡眠:23点前入睡,早起顺应阳气升发
穿衣:"春捂"重点护好腰腹、关节
运动:踏青散步、八段锦,助肝气疏泄
清明易引发哀思,中医认为"悲忧伤肺,怒伤肝":
多晒太阳,接触自然
按摩太冲穴(疏肝解郁)
喝玫瑰花陈皮茶(理气安神)
防过敏:
过敏体质者减少接触花粉、尘螨
用辛夷花+苍耳子煮水熏鼻
防感冒:
外出备薄围巾,护住风池穴(防风寒)
常按迎香穴(增强鼻部抵抗力)
踏青:升发阳气,缓解春困
插柳:柳枝可祛风除湿(中医外用可治关节痛)
饮清明茶:绿茶清热,但脾胃虚寒者不宜多饮
肝火旺者(易怒、目赤)——多吃绿叶菜,少熬夜
脾虚湿重者(舌苔厚、易浮肿)——忌冷饮,多运动
体弱老人——避风寒,饮食宜温软
7-9点(辰时):吃温早餐(小米粥+蒸山药)
11-13点(午时):小憩20分钟养心
15-17点(申时):适量运动助排湿
21-23点(亥时):泡脚(加艾叶祛寒湿)
清明寄语:
"万物清洁而明净,养生重在平肝气;慎终追远怀先辈,心平气和最相宜。"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