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的孩子拒绝上学,可能是“家”生病了

朱红梅医生 发布于2025-04-27 08:47 阅读量228

本文由朱红梅原创

    近年来,北京广州多地的儿童医院,开始开设“拒绝上学门诊”,而这个听起来陌生的门诊,却是“一号难求”,月门诊量达上万人次。

    我院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门诊及临床门诊中有拒学(厌学)行为者超过50%。拒绝上学门诊也时常接待非常多初高中乃至小学厌学休学的孩子。

   “拒绝上学”是一种病吗?

在医学上,“拒绝上学”并没有被列入任何诊断标准,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通常伴随其它的精神或者心理问题。国际上,有学者将“拒绝上学”定义为儿童自发地拒绝上学,或难以整天坚持在课堂学习的表现。

    孩子厌学的变化在父母看来,通常是没有征兆的。一个14岁的女孩,某个清晨突然不去上学。自此,“明天再去”“往后一个月”这样的说辞每天出现。

    有时孩子说想去看病,家人可能不太理解——“不想去上学,算什么病?”;也可能怀疑孩子是不是为了逃避上学,故意装病;或者对孩子的状况感到焦虑和生气,觉得就是懒的。

直到走进拒绝上学门诊,也很难接受,孩子是病了。

    孩子为什么会抗拒上学?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厌学是“不懂事”,但真相往往复杂得多:

1.   心理问题:焦虑症、抑郁症、社交恐惧症等心理疾病,让孩子对学校环境产生强烈恐惧;

2.   学业压力:长期成绩落后、师生关系紧张、校园霸凌等,导致心理崩溃;

3.   家庭因素:父母高期待、家庭矛盾、二胎忽视等,让孩子通过“拒绝上学”吸引关注;

4.   发育问题: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自闭症谱系障碍等未被识别的发育问题。

    孩子不是不想学,而是‘不能学’。

    要帮助他们,除了心理治疗,父母怎么办?

    家庭治疗大师米纽庆曾说:“孩子的症状往往是家庭生病的语言。”

    当孩子发出不愿意上学的信号可能正在诉说一个被忽视的真相——整个家庭系统正在经历慢性压力。就像热带雨林中的兰花,当根系环境恶化时,最敏感的植株会率先枯萎。除了督促孩子接受治疗外,父母可以怎么做:

    1. 理解孩子的焦虑发生机制

    学习成绩期待高、作业抓得紧;再加上父母老师的催促、同龄人的比较,让很多孩子不堪重负,于是干脆放慢速度,慢一点,反而轻松一点。

这个焦虑是他的帮手,让他慢下来,保存体力和他想要的活力;让他免于面对被批评或感觉不如别人的情况。这并不是孩子的病,正相反,是孩子启动的保护机制。

    2. 停止数落孩子!

    不要再把催促当成习惯,如果真的要催促,就催促自己,多做点家务活,多和媳妇老公聊聊天,把精力转移到和孩子的学习无关的事情上。

    停止监督孩子,就是给孩子的精神松绑。孩子一旦尝到了自由的味道,他的内在就会生发出积极的动力,敢去试试。

    3. 接受孩子学业上的暂时落后

    每门课的差距10来分,天塌不下来。一时的成绩下降,也不预告着灰暗的未来。

孩子学习的路还有很长很长,他自己知道怎么调整自己,这才是最重要的,马拉松靠的是后劲和持之以恒。

    4. 和自己的焦虑情绪交朋友!

    孩子焦虑和抑郁的背后,展现的是成年人的同类情绪。

    当坏情绪上来的时候,成年人也会感觉到心情烦躁、大脑沉闷、身体乏力,这些都是积极的信号,在提 醒我们,你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了,需要休整了。

    父母能和自己的焦虑情绪交朋友,就是在给孩子榜样和示范!

    感谢每个勇敢去医院的孩子,让父母适时的看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改变自己。

    罗湖妇幼心理科将采用各类的心身整合干预技术,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帮助孩子恢复功能,早日回归学校。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