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与陪伴:当孩子拒绝上学时,家长可以这样做

朱红梅医生 发布于2025-03-31 17:54 阅读量68

本文由朱红梅原创

作为妇幼保健院心理科医生,我在临床中常遇到因孩子厌学、拒学而求助的家长。孩子突然抗拒学校、频繁请假、情绪崩溃甚至闭门不出,这些现象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心理需求。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解析厌学拒学的深层原因,并为家长提供科学应对策略。

一、厌学拒学不是“懒惰”,而是求救信号

当孩子反复说“不想上学”时,家长需警惕这可能是心理系统的“故障报警”。研究显示,60%以上的拒学儿童存在焦虑、抑郁或社交恐惧(APA, 2022)。常见的预警信号包括:


二、厌学背后的心理机制

根据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学习动力源于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当这三个需求被破坏时,孩子会产生“习得性无助”:

  1. 自主感剥夺
    过度安排补习班、强制学习计划、频繁比较成绩,会让孩子感到“学习是为父母而做”。

  2. 胜任感缺失
    频繁考试失利、教师批评、同伴竞争压力,可能导致“我永远不够好”的挫败感。

  3. 归属感危机
    校园霸凌、师生冲突或家庭关系紧张,会让孩子产生“这里不安全”的回避心理。


三、家长行动指南:从“说教者”到“支持者”

1. 停止“你必须上学”的攻防战

2. 重建安全感的三步法

3. 调整家庭系统动力


四、需要专业干预的三种情况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建议及时寻求儿童心理医生或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1. 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自伤行为
  2. 出现躯体症状但医学检查无异常
  3. 拒绝所有社交活动并伴随睡眠饮食紊乱

五、给家长的特别提醒


结语
厌学拒学本质是孩子在用行为语言表达困境。家长的角色不是“逼孩子回到学校”,而是成为他们探索问题、重建信心的安全基地。记住,修复亲子信任关系的时间,往往比修复厌学行为本身更重要。让我们用耐心代替焦虑,用理解代替批评,陪伴孩子重新找到成长的力量。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