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隐痛——通过案例浅谈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

朱红梅医生 发布于2025-01-15 15:42 阅读量2718

本文由朱红梅原创

近年来,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在青少年中多有出现,关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对维护其心理健康、预防自杀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案例浅谈NSSI的风险因素、可能的发病机制和主要的干预方式,建议加强家庭、社会对NSSI的重视,减少歧视感,预防性地减少NSSI的发生,科学治疗,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临床案例分享


患者小新,女15岁,自幼父母关系不合,经常吵架,在5年级的时候离婚。小学时候又被校园欺凌。近2-3年来出现情绪不稳定,突如其来的悲伤,想哭。初中毕业后即休学在家,害怕到人多的地方去。严重的时候会手脚发抖。呼吸困难,喘不上气。感觉活着很累,多次出现用刀片划胳膊自伤的行为,称划完后情绪会平稳,心情会好受一点。身体上的伤口似乎成了一个减压阀,释放了小新精神上的痛苦。此后,小新似乎找到了一个减压密码,只要心情压抑、烦闷,她就忍不住想划伤自己的胳膊。每次划完胳膊后,父亲会表现的多关心一些。


哪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容易发生非自杀性自伤的行为?


非自杀性自伤是指个体虽然没有自杀企图,但对身体进行直接、重复、故意且不被社会文化接纳的伤害,包括切割、抓或击打身体表面等行为,NSSI不以死亡为目的,主要意图是减少痛苦和释放情绪。


非自杀性自伤在全球青少年中普遍存在,中位年龄段为13~14岁,也即升入初中前后的时段为非自杀性自伤的高发年龄段。国内一项针对我国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其检出率为12.2%。这一数据表明青少年的自伤行为存在一定的普遍性。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多与哪些因素或者经历有关?


对于青少年NSSI发病的可能风险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也就是与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密不可分。


生物学机制认为可能与情绪调节的神经递质和内分泌系统有关,包括5-羟色胺、神经营养因子、γ-氨基丁酸、多巴胺等;近年来有研究认为NSSI行为和奖赏系统密切相关,重复性NSSI极有可能属于一种成瘾行为,个体自我伤害时会出现即刻的快感和情绪缓解,还伴有紧迫感与渴求感,体验与成瘾行为类似;


此外,不良的家庭环境有可能是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重要诱因之一,如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经常争吵,会让青少年处于紧张和不安之中,当各种原因使他们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与支持时,抑或内心的痛苦无法排解时,可能会出现通过自伤的方式来释放情绪。同时,家庭教养方式在青少年性格养成和行为模式方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过于严厉的家庭教育方式可能导致NSSI的发生,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一旦孩子达不到要求就严厉批评甚至惩罚,会让孩子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期在高压环境下,青少年容易陷入自我否定,进而通过自伤来惩罚自己或者引起父母的关注。




另外,学校也是影响青少年心身健康的关键场所,学业压力和校园人际关系问题也不容忽视,不良的人际关系如未得到及时有效处理,也可能会让青少年感到孤独和绝望,甚至产生抑郁情绪或NSSI行为。综上所述,NSSI的发生可能与基因-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情绪敏感性等相关。NSSI很容易在负面环境条件下发生,但可以在良好环境中避免。


如何减少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对青少年的伤害?


首先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积极普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在普通人群中,非自杀性自伤者通常不被理解,甚至被视为异类而被排斥或歧视,其行为被简单地归为自残,并呈污名化趋势。有一些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者因为不被接纳而拒绝复学,离群索居,有的自伤者会找具有共同经历的其他自伤者做朋友,建立小圈子。但危险的是,他们可能并不是相互鼓励,相互督促,而是相互模仿。所以,有一个被接纳、被尊重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自伤者非常重要。对此,可以尝试开展医教协同,请医生走进校园,为青少年讲解情绪调节技巧,减少对心理疾病的误解,指导青少年正确应对不良生活事件,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其次,营造健康的家庭环境。有心理学家曾说,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来治愈。患者的很多心理创伤都来自于家庭,起源于童年。很多非自杀性自伤者都是在青春期出现抑郁、焦虑情绪之后,在不良心境下,童年的创伤被唤醒,继而出现自伤行为。而出现自伤行为之后,如果家长依然不理解、不接纳,对患者恶语相向,那么只能让患者延续和重复自伤行为。此外,还有一部分非自杀性自伤者原生家庭不圆满,自身有强烈的被遗弃感,不良情绪较多。对此,要大力开展家庭教育,改变家长的教育方式,缓解家庭成员紧张关系等。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治疗


主要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心理治疗中的认知行为治疗通过矫正不良认知,重新构建积极的认知模式和健康的应对方式,被推荐为青少年NSSI行为的首选治疗方式;同时家庭治疗在减少青少年NSSI行为方面有着不错的效果。药物治疗可使用小剂量的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等抗抑郁药。经颅磁刺激等物理治疗方法也有一定疗效,且具有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少的优势。建议采取以上综合治疗的方式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总之,非自杀性自伤的防范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以及患者本人都付出努力,才能将这一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行为减少,逐步弥合青少年的心灵创口。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