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改良药物用于恶性肿瘤骨转移治疗的安全需要重视

曹全富医生 发布于2024-12-20 17:59 阅读量180

本文转载自泌尿时讯

        骨改良药物是一类缓解因骨转移引起的疼痛、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高钙血症等一系列骨相关事件药物的总称,目前包括双膦酸盐和RANKL抑制剂。由于骨改良药物广泛应用,其药物的不良反应逐渐增多,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乳腺癌学组和中国抗癌协会国际医疗交流分会组织相关专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聚焦晚期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治疗,探讨骨改良药物不良反应的管理并形成共识。共识在我国2021年版的《骨改良药物安全性管理专家共识》基础上增加了骨改良药物相关颌骨坏死的定义,补充了更多骨改良药物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总结了近年临床医师在实践中对不良反应处理的诊疗经验,最终经过专家组成员深入探讨提出合理建议,以指导临床医师对骨改良药物的安全性管理。

        骨转移又称为转移性骨病,是某些原发于骨组织以外的恶性肿瘤经血行转移至骨组织引起的以骨损害、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80%以上的骨转移瘤来源于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甲状腺癌和肾癌。骨相关事件(skeletal related events,SREs)是骨转移常见的并发症,SREs主要包括病理性骨折(尤其是椎体压缩或变形)、脊髓压迫、骨放疗(因骨痛或防治病理性骨折或脊髓压迫)、骨转移病灶进展及高钙血症。

      骨改良药物是一类旨在缓解因骨转移引起的SREs药物的总称,目前主要包括双膦酸盐类药物和RANKL抑制剂。双膦酸盐类药物目前已发展至第三代,第三代双膦酸盐延长了侧链,药物活性进一步增强,如加入饱和羟链的伊班膦酸钠、环状结构的唑来膦酸和环庚胺衍生的因卡膦酸二钠。RANKL抑制剂包括地舒单抗(IgG2单克隆抗体)和纳鲁索拜单抗(IgG4单克隆抗体),为一种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通过阻断RANKL与破骨细胞前体细胞、破骨细胞、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等细胞的膜上受体RANK结合,抑制RANKL-RANK信号通路介导的上述细胞分化成熟与功能活性。骨改良药物可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作用,减少骨丢失,提高骨密度,进而减少骨转移引起的SREs发生。其中,唑来膦酸对肿瘤细胞和破骨细胞均有促进凋亡、抑制增殖的作用。已有证据表明,唑来膦酸可为早期乳腺癌患者带来生存获益。随着骨改良药物的广泛应用,一些患者逐渐出现了药物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颌骨坏死、低钙血症、流感样症状和肾不良反应等,有时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抗肿瘤全身治疗药物的发展,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得以延长,骨改良药物长期使用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所上升,正确认识和处理骨改良药物的不良反应至关重要。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乳腺癌学组和中国抗癌协会国际医疗交流分会组织了国内肿瘤领域、口腔领域、肾内科领域的专家,在2021版《骨改良药物安全性管理专家共识》基础上进行更新,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切实可行的针对骨改良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及诊疗措施。


图片发自160App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