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越位”——腔静脉后输尿管的诊治科普

曹全富医生 发布于2024-09-05 15:33 阅读量253

本文转载自泌尿时讯

    在人体复杂的解剖结构中,输尿管与静脉系统的相对位置通常遵循一定的规律。然而,先天性异常有时会打破这些规律,使输尿管走上不同寻常的路径。腔静脉后输尿管(RCU)便是其中一种典型的异常情况。当下腔静脉发育异常,导致输尿管绕行至静脉后方时,可能会引发一系列潜在的健康问题。本文将详细探讨腔静脉后输尿管的成因、发育过程、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案,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特殊的解剖现象。

    成因与发育过程

    在正常情况下,输尿管通常位于脊柱和下腔静脉的前外侧。然而,当下腔静脉的肾下段在发育过程中出现先天性异常时,输尿管会绕过下腔静脉的后方,再下行至膀胱。这种先天性异常被称为腔静脉后输尿管(RCU),也称为“输尿管前下腔静脉”或“环腔静脉输尿管”,它可能导致输尿管梗阻及相关症状。

      胚胎发育期间,后主静脉、下主静脉和上主静脉的发育与下腔静脉的形成密切相关。它们通过互相吻合形成静脉环。通常情况下,后主静脉会在上主静脉形成时退化萎缩。如果后主静脉未能退化,而是继续存在,便会代替静脉环的后部形成腔静脉,而输尿管位于其后方时,就形成了腔静脉后输尿管[1]。值得注意的是,腔静脉后输尿管并非输尿管发育异常。

    临床表现

      腔静脉后输尿管在临床上较为罕见,其发病率约为0.13%。该疾病在男性患者中更为常见,男女发病比例约为2.8:1。大多数情况下,腔静脉后输尿管出现在右侧,但在内脏转位或存在重复下腔静脉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在左侧。

      根据BATESON等人的分类,腔静脉后输尿管可分为两种类型:

    Ⅰ型(低襻型):这是最常见的类型,占所有病例的90%左右。在这种类型中,输尿管在L3~L4水平处呈鱼钩状或“S”形绕行至下腔静脉后方,并在下腔静脉与腹主动脉之间穿出。由于输尿管较细且壁薄,容易受到压迫,导致尿路梗阻,约50%的Ⅰ型患者伴有中重度肾积水。

    Ⅱ型(高襻型):这种类型相对少见。在此类型中,肾盂输尿管移行处或部分肾盂横向左侧行至L2~L3水平的下腔静脉后方,并在下腔静脉与腹主动脉之间穿出。由于此处下腔静脉与脊柱之间有右肾动脉存在,形成一定间隙,加上肾盂部分较宽,多数情况下梗阻较轻,通常不需要手术治疗。

    诊断

    腔静脉后输尿管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静脉肾盂造影(IVU)、CTU和MRU等。

    静脉肾盂造影(IVU):是诊断腔静脉后输尿管的主要方法。典型影像表现为肾积水、输尿管上段扩张向中线移位,呈“S”形或鱼钩状。逆行尿路造影可全程显示输尿管,但此检查有创性。

    CTU(CT尿路成像):CT扫描可显示病变结构,接近人体的真实解剖,并且增强扫描还可以排除其他原因(如腹膜后肿瘤、异位血管)导致的肾积水。

      MRU(磁共振尿路成像):MRU能够清晰显示输尿管的走形及病肾受损情况,且无辐射,是目前较好的无创诊断方法,特别适用于造影剂过敏、肾功能不全、孕妇及逆行尿路造影失败的患者。

    治疗

    非手术治疗

    对于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仅有轻度肾积水的患者,通常优先选择非手术治疗。

    定期随访:患者应定期进行超声或CT检查,以监测肾积水的变化及肾功能状况。如果病情稳定且没有进一步恶化,可继续观察而无需手术干预。

    生活方式管理:患者应保持良好的饮水习惯,避免脱水,同时避免剧烈运动,以减少对输尿管的压力。

  手术治疗

      对于积水严重、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如腰痛、血尿等)、合并感染、结石或肾功能下降的患者,建议进行手术治疗。

    输尿管切断吻合术(Ureteroureterostomy):这是标准的修复术式。手术中,医生会切断受压部位的输尿管,然后将两端重新吻合,确保尿液顺畅排出,避免进一步的肾积水和肾损伤。

    术后管理

    术后患者应定期复查,尤其在术后几个月内,医生会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手术效果,确保尿路通畅。此外,患者还需注意预防感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定期监测肾功能。


图片发自160App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