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人,真的很容易被误会成好色。
因为他们特别喜欢贴贴,他们特别渴望拥抱,一个人久了就很想进行亲密的身体接触,哪怕只是摸摸就觉得很开心......
当这种渴望来得比较强烈时,有的人就会觉得纳闷,甚至还会觉得羞耻,怀疑自己不正常。
但其实他们有可能是患了“皮肤饥渴症”而已,真的不是好色之徒!
发展心理学家蒂芙尼·菲尔德曾经说过:人体的肌肤和胃一样需要进食以消除饥饿感,而进食的方式便是抚爱和触摸。
就像饿了想吃东西一样,我们的肌肤也会饿,也渴望触摸,这是非常正常的生理需求。
看看你有没有过以下这些表现:
▶如果你有另外一半
只要有ta在的地方,你就变成了一个大型人型挂件,总在挂在对方身上、亲亲抱抱举高高。
被ta抱在怀里时,感觉幸福感爆棚。
▶或者你是一个单身狗
你有经常在独处时感到孤独、沮丧、不被爱……但这些感觉,又会在得到一个拥抱之后消失殆尽;
不然就是只能睡觉抱着枕头玩偶或吸猫rua狗,来缓解身上“一年四季的冷意”,和内心总是空落落的感觉。
▶还没找到你的号码牌,无法对号入座?
那你是不是已经很久没有和别人亲密接触过,有点开始抗拒肢体接触了?当你无意间被碰到,就会产生像触电一样的颤栗感。
这种感觉又痒又麻,让你觉得自己的身体很敏感。
如果你有以上任何一种情况,那你很有可能已经出现了“皮肤饥渴症”!
皮肤饥渴并不一定意味着性需求,它和性饥渴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
实际上,皮肤饥渴所带来的焦虑并不是性焦虑,而是一种对安全感及亲密关系的焦虑。
皮肤饥渴症也叫“触觉剥夺”,属于“情感剥夺”的一个方面。
人之所以会有皮肤饥渴症,是因为我们无法从父母那里得来,又或者无法从其他人那里满足。
▶想想随着我们的长大,触摸的发生是不是变得越来越少:
小时候,我们可能会肆无忌惮地和父母拥抱、亲吻;
青春期,男孩女孩和父母、同伴的亲昵互动似乎变得不太恰当;
成年了,我们很少通过触摸表达情感,连我们自己都觉得尴尬害羞。
▶再想想,互联网的发展是不是拉近了网上距离?但也让我们形成了一种非接触式的生活方式。
买东西有网购,聊天有微信,发烫的手机取代了37℃的体温,对身边活人了解还比不上网络上的网红。
特别是疫情那几年,人与人之间的身体接触总体都呈下降趋势,当我们更少被触碰,皮肤饥渴随之增加,内心往往也更感到不安、无助甚至麻木。
总结起来便是:
当我们想要的触摸量和实际收到的存在差距时,就会感到肌肤饥渴,于是渴望皮肤触摸。
人对触摸的需求,是与生俱来的。
皮肤是我们器官中最古老、最敏感的器官,是我们交流的第一个媒介。
也是所有感觉系统中最简单、直接的感觉系统,比语言更强大。
当我们有负面情绪的时候,触摸是一种重要的安慰方式,有着不可替代的疗愈功能。
迈阿密大学,触摸研究所的蒂芙尼·菲尔德解释道:
当你触摸皮肤时,会刺激皮下压力传感器,进而向迷走神经(大脑中的一种神经)发送信息。
当迷走神经活动越来越活跃时,神经系统会逐渐迟缓,心率和血压会随之下降,脑电波则显示个体处于放松状态,皮质醇等压力荷尔蒙水平也会下降。
另外触摸还会让人体释放催产素(一种“幸福荷尔蒙”),帮助我们缓解焦虑、减轻压力,增加安全感和联结感,让心情更加平静。
这些生理上的变化,就是触摸让心理压力得到释放的直接体现。只有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才是最好的幸福。
所以,当我们感到皮肤饥渴或发现自己拥有「皮肤饥渴症」怎么办呢?
如果你感觉自己也有“皮肤饥渴”的问题,在不影响正常社会生活的情况下,其实并不需要特殊的治疗。
不要认为渴望与人亲密是不正常的。
皮肤饥渴本质上也不是一种病,这是一种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情感需求,只是一种需求未得到满足的状态,就像我们的身体饿了或渴了一样正常。
如果你是个天生不喜身体接触的人,被压抑起来的“皮肤饥渴”本能,可能会由于你对触摸的抗拒,在潜意识里变本加厉地放大,但实际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研究显示,“皮肤饥渴”程度高会让人感到孤独。严重皮肤饥渴的人更容易感受到抑郁和压力,也很难与他人建立稳定关系。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自摸模式,通过自己抚摸自己,以此让自己放松下来。
有条件的朋友可以在家里养毛茸茸的小宠物,当我们感到心情崩溃时就可以通过摸摸他们来让自己的情绪得到释放。
如果没有小动物的话,也可以寻找替代品,比如多抱抱毛绒玩具,当然也可以借助暖宝宝、热水等能让人感到温暖的物体来缓解皮肤饥渴。
除此之外,建立一段长期的亲密关系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有了一个可以长期依靠的人,可以经常抱抱,获得源源不断的安全感,也能让自己的皮肤饥渴得到缓解。
还是要花一部分时间放在线下,和真实的人产生链接,去看到真实面孔上的表情,去感知人与人之间的体温。
不要压抑自己正常的身体接触需求,有了亲密关系的滋润,自然就不会再皮肤饥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