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岁的王阿姨,三年前被诊断乳腺癌。经过规律的治疗,她的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然而,近日王阿姨却时不时感到胸口不适,偶尔还会伴随着头晕和呼吸困难。
忧心忡忡的王阿姨再次踏上了前往医院的旅程。经过一系列细致的检查,医生给出了一个让家人感到吃惊的结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冠心病主要致病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老年人常见疾病之一。通常,我们认为冠心病与肿瘤关系不大,但却可因肿瘤治疗加重或诱发。事实上,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在肿瘤治疗过程中或康复过程中出现心脏问题,这一情况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肿瘤学家和心血管病专家的关注。
老年肿瘤患者通常面临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的双重威胁
随着肿瘤治疗技术的发展,患者生存率提升,癌症趋向慢性病化。然而,肿瘤治疗或康复过程中,日益增多的心脏问题也让医生和患者都受到极大困扰。这其中有的是已经存在的心脏病严重影响抗肿瘤治疗的实施;有的是治疗过程中诱发了心脏或者血管的各种问题,一方面加重了肿瘤的严重性,另一方面大大减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心脏健康常被忽视,治疗可能带来心血管损害, 进而引发肿瘤治疗相关的心血管毒性(CTR-CVT)。当肿瘤治疗遇上心脏病的双重挑战,我们如何实现心脏保护与有效抗癌的双赢?
肿瘤心脏病学:守护生命的新学科
近年来,基于肿瘤治疗与心脏病相关的临床诉求,产生了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肿瘤心脏病学。肿瘤心脏病学(Oncocardiology)是研究肿瘤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风险评估、诊断、治疗及预后随访的学科,对有心血管高危因素的肿瘤患者进行筛查,进而对其早期干预,以期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心功能。
一、什么是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CTR-CVT)?
①首先是患者存在常见的高血压、瓣膜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疾病(CAD)、心律失常、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性疾病、周围动脉疾病、出血并发症、肺动脉高压及心包疾病,在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加重;
②其次是肿瘤治疗所致心脏功能不全(CTRCD),包括化疗、靶向药物、免疫治疗和放射治疗等带来的心脏功能改变,如心脏损伤、心肌病和心力衰竭。
二、抗肿瘤治疗会导致哪些心血管毒性
在肿瘤治疗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对抗肿瘤,也可能伤害到我们的心脏。那么,抗肿瘤治疗会引起那些心血管毒性呢?
1、化疗药物的心血管毒性
1)蒽环类药物(即所谓的“红药水”):这类药水在治疗白血病、乳腺癌等肿瘤时非常有效,但它们可能会心肌损伤,甚至导致心力衰竭。
2)微管类药物:如长春新碱和紫杉醇,它们常用于治疗妇科肿瘤和乳腺癌,但可能会引起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
3)铂类药物:如顺铂和卡铂,它们在治疗肝癌和胃肠道肿瘤方面表现出色,但可能会引起心脏问题,如心律失常和高血压。
2、靶向药物也并非绝对安全!!
新型靶向药物因为高效、低毒的特点,使用越来越普遍。但这些药物也可能对心脏造成损害,如抗血管生成药物可能引起高血压、血栓、心脏功能下降、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等心脏问题,值得引起注意。
3、肿瘤内分泌治疗的心血管毒性
内分泌治疗在许多肿瘤治疗中发挥积极作用,如乳腺癌治疗中使用的激素药物,如他莫昔芬、来曲唑和依西美坦,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血脂和血压,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4、免疫药物的心血管毒性
免疫药物如PD-1/PD-L1抑制剂,它们在治疗多种肿瘤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可能会引发心肌炎等心脏问题。尽管发生率较低,但有时也极其严重,甚至致命。因此,免疫治疗的心血管毒性也日益受到重视。
5、肿瘤放射治疗的心血管毒性
肿瘤放射治疗的抗肿瘤治疗效果已为大家所熟知,但也会引起相关毒性。特别是胸部肿瘤,如食管癌、肺癌、乳腺癌等接受放疗后会造成心脏或血管的损伤,如急性心包损伤和慢性心包炎、心肌细胞纤维化、缓慢型心律失常等,有些副作用呈慢性特点,会在放疗后许多年才出现,应高度重视。
三、面对癌症和心脏病的双重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在有效抗癌的同时做好心脏保护?
1、重视抗肿瘤治疗前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监测。
为了更好地保护心脏,肿瘤患者在治疗前需要进行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以下是一些简单的评估项目,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号入座”:
2、抗肿瘤治疗前应做哪些评估项目?
体格检查:包括血压测量,心率、心律的检测,当然,还包括症状问诊;
其次包括对心电图、生物标志物(心肌酶谱、肌钙蛋白、NT-proBNP)、心脏彩超、影像学检查等进行综合评估。
3、不同危险风险的患者应如何处理?
① 低风险患者若在肿瘤治疗中出现心脏毒性或相关风险,应再次进行多学科会诊。
② 中等风险患者应定期监测心脏健康,控制风险因素,如定期心电图检查、戒烟和维持健康生活方式。
③ 高风险或极高风险患者,建议由心血管科医生进行多学科会诊。
4、心血管保护有哪些具体策略?
① 抗肿瘤治疗期间,应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心电图和血液标志物检测。
② 高危或极高危患者可考虑避免使用心脏或心血管毒性药物,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进行必要的心脏保护。
③ 对于可能由放疗引起的心脏疾病,目前最佳预防是减少放疗剂量,但需权衡对抗癌效果的影响。患者应在放疗前与医生讨论,评估心脏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
④ 若在治疗中出现急性心血管问题,应进行多学科会诊,以确定最佳治疗方案。
5、肿瘤心血管疾病风险有哪些预防措施?
① 生活方式:积极控制共同天敌:戒烟限酒、控制血糖、血压和体重;保持规律作息,减少久坐,保持积极乐观心态,定期监测血压。
② 饮食习惯:增加新鲜水果和蔬菜的摄入,减少高盐和高脂食物,确保足够的水分摄入。
③ 运动:心脏康复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健康,降低疲劳,增强心肺功能,减少心血管病死亡率。推荐的运动包括高强度间歇训练和有氧抗阻运动,如短跑、骑自行车、跳绳等。
温馨提示:
大多数情况下,癌症治疗是一场持久战,我们的心脏也需要同样的关怀和保护。希望各位癌症患者朋友能及时了解自身的心脏及全身的健康状况,采取轻松愉快的方式保护好我们的心脏和心血管系统,争取抗癌斗争的最后胜利!记得,健康的心脏是战胜癌症的重要伙伴!
【参考文献】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心脏病学临床实践指南2023》
孟真,任景怡.《欧洲心脏病学会肿瘤心脏病学指南2022版》要点解读[J].中国心血管杂志,2022,27(06):507-512.
FakhraeiR,Peck BKinSS, Abdel-QadirH, et al. Research quality and impact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 in cancer survivo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JACC CardioOncol, 2022, 4(2):195-206. DOI: 10.1016/j.jaccao.2022.03.003.
【作者介绍】:
范娇娇 坪山中心医院肿瘤科住院医师 医学硕士
毕业于暨南大学肿瘤学专业。在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领域,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熟练运用化学治疗、放射治疗、靶向治疗、生物免疫治疗等多种先进治疗手段,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治疗。
孙君重 深圳市坪山区中心医院肿瘤内科主任 主任医师
博士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世界中医联合会肿瘤康复委员会副会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老年医学与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急症治疗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姑息治疗专委会常委委员
中国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
从医近30年,擅长各类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特别在乳腺癌、肺癌和结肠癌等疑难疾病的诊断和化疗、内分泌治疗以及分子靶向、免疫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吴阶平医学科研基金等项目的研究工作。曾获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等多项奖项。在国内外核心医学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收录论文26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0.6分,主编专著2部,参编专著4部。曾三度被评为好 大 夫在线之中国“2015年度好大夫”、“2017年度好大夫”及“2023年度好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