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生,我最近做了肠镜,发现结肠和直肠多发息肉,已经做了镜下切除。我家其他人都没有肠息肉,为什么我会有多发息肉?我有长期的胃炎症状,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不知这个幽门螺杆菌与结肠息肉有没有关系,需要治疗吗?我问了几家医院,都说幽门螺杆菌和结肠癌没有关系,可我还是不放心,您能帮我分析一下吗?”朱女士忧虑的问道。
朱女士的忧虑并非杞人忧天。长期以来,包括医务人员在内的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幽门螺杆菌与结直肠癌息肉和癌症并无关系。然而,近期的观察和研究给出了相反的结论。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其中究竟吧!
一、认识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这是目前已知唯一能在人胃中生存的微生物1。这种螺旋形弯曲的革兰氏阴性菌,不仅是胃炎和胃溃疡的主要致病因子,更是与胃癌、胃MALT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让无数患者深受其害。据统计,全球约有一半的人口感染了这种细菌。
幽门螺杆菌的发现是20世纪医学领域的一大里程碑。它的发现者巴里·马歇尔通过无数次的实验和研究,更以“以身试菌”的勇气和决心,终于揭开了幽门螺杆菌的神秘面纱,并因此荣获了2005年诺贝尔医学奖。
2017年,世卫组织将幽门螺杆菌列为Ⅰ级致癌物。
二、幽门螺杆菌与胃癌
1)幽门螺杆菌为什么能在胃酸中生存?
幽门螺旋杆菌常常悄无声息地侵入我们的胃部。一旦感染,它便利用自身的脲酶来中和胃部的酸性环境,从而得以生存和繁衍。这一过程不仅改变了胃部的正常环境,更可能引发一系列胃部不适的症状,如腹胀、恶心、嗳气和反酸等。然而,这些症状往往被忽视,因为它们看起来并不严重。
2)幽门螺杆菌如何引起胃癌?
但幽门螺旋杆菌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它会进一步释放空泡毒素、磷酯酶等有害物质,尤其是毒力因子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agA)。这些物质会破坏胃黏膜的正常生理屏障,导致胃黏膜受损,从而引发胃炎、胃溃疡等更严重的疾病。如果任由其发展,甚至可能进展为胃癌。
这一过程被科学家称为“Correa级联”,它描述了从萎缩性胃炎到肠化生,再到不典型增生,最终发展为胃癌的连续过程。而在这其中,CagA阳性的幽门螺旋杆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它对胃上皮细胞具有促炎和促癌的作用,使得胃癌的风险显著增加。
值得庆幸的是,在东亚等胃癌高发地区进行的研究已经证实,通过根除治疗清除幽门螺旋杆菌,可以显著降低胃癌的风险3。
三、幽门螺杆菌与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瘤
幽门螺杆菌在胃中扮演着复杂的角色。近年来的研究已明确表明,它不仅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而且与胃MALT(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发展也紧密相连。
胃MALT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它是起源于胃黏膜淋巴组织的惰性B细胞淋巴瘤。当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它会长期在胃黏膜上引起慢性炎症。这种炎症不仅刺激胃黏膜的淋巴组织增生,还可能导致恶性细胞的克隆性扩增,最终形成胃MALT淋巴瘤4。
值得一提的是,早期的胃MALT淋巴瘤患者如果及时接受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约有75%的病例可以在数周至18个月内看到淋巴瘤的消退5。这是因为幽门螺杆菌的清除能够减轻胃黏膜的炎症,降低淋巴瘤细胞增殖的刺激因素,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然而,对于晚期的胃MALT淋巴瘤患者,由于病情已经进展到较为严重的阶段,单纯的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可能效果有限。此时,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联合使用别的抗肿瘤治疗手段。
四、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居然与结直肠癌发病密切相关
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幽门螺杆菌与结直肠癌之间也存在着某种神秘的联系。
结直肠癌是肠粘膜上皮在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恶性病变。有研究发现,结肠腺瘤及结肠癌患者HP感染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倍。
科学家们推测幽门螺杆菌可能通过某些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肠道健康,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Ralser等6人最近在小鼠体内证明了这个假设,幽门螺杆菌感染诱导了肠道粘膜的促炎和致癌反应,并加速了肠道肿瘤的进展。
五、最新发现:根治幽门螺杆菌可以降低结直肠癌发病及死亡率
治疗幽门螺杆菌已被证实可以降低胃癌的发病风险和死亡率7。最新的研究表明,这一策略同样对结直肠癌具有积极的预防作用。
Shah等8人通过大型数据库研究发现,与接受治疗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相比,未接受治疗的感染者结直肠癌发病风险上升23%和死亡风险上升40%。
这个研究表明: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策略不仅降低了胃癌发病和死亡的风险,甚至提供了买一送一的大礼包:还可以降低结直肠癌的风险。这为预防结直肠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六、幽门螺杆菌的检测和治疗:存在的一些争议?
虽然治疗幽门螺杆菌具有诸多益处,但关于是否应在无症状个体中进行检测和治疗仍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抗生素治疗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如抗生素耐药性、治疗依从不佳等。
然而,从预防癌症的角度来看,检测和治疗幽门螺杆菌仍是一种具有成本效益的有效方法。通过科学的治疗策略,可以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
七、面对幽门螺杆菌:可防可治别担心!
值得注意的是,幽门螺杆菌具有传染性。它可以通过口-口途径和粪-口途径传播。因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分餐制、口腔卫生等,对于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和传播至关重要。
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的家人们也别紧张。在医生的指导下,联合使用铋剂、抗生素和其他药物,可以有效地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
让我们共同关注幽门螺杆菌感染问题,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治疗策略,守护胃肠健康,远离肠癌的伤害。
参考文献:
1. Malfertheiner P, Camargo MC, et al.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Nat. Rev. Dis. Primers ,2023,9 (1), 19.
2. Yong X, Tang B, Li B, et al. Helicobacter pylori virulence factor CagA promotes tumorigenesis of gastric cancer via multiple signaling pathways. Cell Commun. Signal ,2015,13, 30.
3. Moss, SF. (2017). The clinical evidence linking helicobacter pylori to gastric cancer. Cell Mol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6,3(2):183-191.
4. Sagaert X, Van Cutsem E, De Hertogh G, et al. Gastric MALT lymphoma: a model of chronic inflammation-induced tumor development. Nat Rev Gas troenterol Hepatol 2010; 7: 336-346
5. Isaacson PG. Update on MALT lymphomas. Best Pract Res Clin Haematol 2005; 18: 57-68
6. Ralser A, Dietl A, Jarosch S, et al. Helicobacter pylori promotes colorectal carcinogenesis by deregulating intestinal immunity and inducing a mucus-degrading microbiota signature. Gut ,2023,72: 1258-1270.
7. Kumar S, Metz DC, Ellenberg S, et al. Risk factors and incidence of gastric cancer after detec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 large cohort study. Gastroenterology ,2020,158:527-536.
8.Shah SC, Camargo MC, Lamm M, et al. Impac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Treatment on Colorectal Cancer in a Large, Nationwide Cohort.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24, DOI https://doi.org/10.1200/JCO.23.00703.
作者:
周进明
深圳市坪山区中心医院 肿瘤内科 副主任医师 肿瘤学博士
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擅长肺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尤其是中晚期肿瘤的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参与研究国家“973”子课题1项及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在国内外医学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第一作者被SCI收录7篇,参编血液学专著1部,获军队医疗成果奖3项。
孙君重
深圳市坪山区中心医院肿瘤内科主任 主任医师
博士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世界中医联合会肿瘤康复委员会副会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老年医学与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急症治疗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姑息治疗专委会常委委员
中国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
从医近30年,擅长各类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特别在乳腺癌、肺癌和结肠癌等疑难疾病的诊断和化疗、内分泌治疗以及分子靶向、免疫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吴阶平医学科研基金等项目的研究工作。曾获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等多项奖项。在国内外核心医学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收录论文26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0.6分,主编专著2部,参编专著4部。曾两度被评为好 大 夫在线之中国“2015年度好大夫”、“2017年度好大夫”及“2023年度好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