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谁是“幸运儿”,谁是“失落者”?

孙君重医生 发布于2024-03-25 16:41 阅读量980

本文由孙君重原创

      免疫治疗,这位癌症治疗界的“新秀”,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领域已经闯出了一片天地,已经成为了NSCLC治疗的一大支柱。但你知道吗?并非所有NSCLC患者都能从这“魔法”中收获奇迹。有些患者在使用免疫治疗后,效果却并不理想。就像是开盲盒,你不知道下一盒会是惊喜还是失望!

      哪些NSCLC患者可能成为免疫治疗中的“失落者”呢?科学家们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存在某些特定的基因突变或表达情况的患者,可能无法从免疫治疗中获益。这些“小伙伴”可能包括那些PD-L1基因表达低于50%、肿瘤突变负荷(TMB)低于16以及存在EGFR基因突变的患者1

                                  

       如果PD-L1表达较低,那么免疫治疗就很难唤醒沉睡中的免疫系统去攻击癌细胞。同样,肿瘤突变负担较小也意味着癌细胞并没有那么“显眼”,让免疫系统难以察觉。而EGFR突变则可能让癌细胞变得狡猾,躲过了免疫系统的追捕。所以在这一场“免疫大战”中,具有以上特征的“小伙伴”似乎在这场战斗中处于劣势地位。

      不过,研究也发现了免疫治疗中的“幸运儿”——具有NOTCH 1-4基因突变的NSCLC患者。他们似乎天生就具备对免疫疗法的良好反应能力,在免疫治疗中能获得良好治疗效果。

                                   

      虽然目前还存在一些挑战和未知,但科学家们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希望通过更深入的研究,找到更多影响免疫治疗效果的因素,为NSCLC患者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如果你或你的亲友是NSCLC患者,不妨多了解一些关于免疫治疗的知识,与医生进行深入的沟通,共同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记住,医学在进步,未来总是充满希望的!

                                     

参考文献:

1. Gala K,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patient subgroups with poor response to immunotherapy using subgroup-level meta-analyses. J Immunother Cancer 2023;11(Suppl 1).

作者:

周进明

深圳市坪山区中心医院 肿瘤内科 副主任医师 肿瘤学博士

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擅长肺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尤其是中晚期肿瘤的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参与研究国家“973”子课题1项及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在国内外医学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第一作者被SCI收录7篇,参编血液学专著1部,获军队医疗成果奖3项。

孙君重 

深圳市坪山区中心医院肿瘤内科主任 主任医师

博士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世界中医联合会肿瘤康复委员会副会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老年医学与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急症治疗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姑息治疗专委会常委委员

中国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 

从医近30年,擅长各类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特别在乳腺癌、肺癌和结肠癌等疑难疾病的诊断和化疗、内分泌治疗以及分子靶向、免疫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吴阶平医学科研基金等项目的研究工作。曾获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等多项奖项。在国内外核心医学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收录论文26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0.6分,主编专著2部,参编专著4部。曾两度被评为好 大 夫在线之中国“2015年度好大夫”、“2017年度好大夫”及“2023年度好大夫”。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