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多大事,忍忍就过去了。”这句话我们经常从长辈嘴里听到。
在老一辈眼里,身体有个小病小痛的都没多大关系。一对比现在的我们,有点疼就想吃止痛药,有个小毛病就担心得要命,好像显得特别矫情。
身体疼痛到底要不要忍?忍下去真的没事吗?趁着10月16日是世界镇痛日,小编就和大家好好聊聊疼痛这回事。
世界卫生组织把疼痛列为继呼吸、脉搏、血压和体温之后的人类第五大生命体征。
它可以引起诉痛、啼哭、叫喊等躯体行为,也可以伴有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瞳孔放大等躯体反应。
而在临床上,疼痛又可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急性疼痛
它是一种症状,主要由器官组织病变导致,往往没有伤及神经,只要治好原发病,疼痛自然消失。
慢性疼痛
它是一种疾病,通常持续一个月以上,多为神经病变产生的疼痛,有些虽然表现为某一部位的疼痛,比如常常肚子疼、腿疼,但这些部位都没有原发性疾病,而是神经受到了损伤。
数据显示,我国超3亿人正忍受着慢性疼痛,女性慢性疼痛患病率高于男性。慢性疼痛低龄化现象甚至从青少年儿童就开始,比起过去,疼痛疾病有年轻化的趋势!
只可惜,很多人并没有把疼痛放在心上,而是默默扛着,主动到疼痛科就医的人就更少了。
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琐碎,忍一时能换取风平浪静。但对于身体上的疼痛,忍一时只会带来更大的惊涛骇浪。
有些人固执地认为,疼痛忍久了,就疼习惯了,人会变“皮实”,但事实刚好相反。
如果一个人长期忍痛,对疼痛的耐受力会越来越低,因为长期忍痛后,神经系统发生改变,使简单的疼痛变成神经病变,这种情况叫原发性痛觉过敏。
而且人体有一个扛痛系统,忍痛时间长了,扛痛系统的阈值会降低。门槛低了,人对疼痛的感知就会越来越强。
如果到了继发性痛觉过敏的地步,疼痛阈值就会趋近于“0”。即使是正常的感觉,患者都会觉得很疼。
最重要的是,长期的顽固性疼痛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还会导致患者产生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进而出现睡眠障碍、大脑皮层退化、记忆力衰退等一系列精神心理问题。
严重的话,人体的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的功能也会出现紊乱。
如果你遇到以下这7种疼痛,千万别逞强,一定要及时就医。
①严重的背部疼痛
采取热敷、休息和服用止痛药等都无法得到缓解。若不是外力引起的,可能是动脉瘤扩张或破裂的迹象。
②短暂的胸痛
可能是心绞痛或心梗。心脏病发作时,在首次症状出现3~4个小时内的死亡率高达50%,所以一定要需要立即就医。
③腹部剧痛腹部剧痛
一般感觉是肠如刀绞、胃如针扎、肚子里好像有子弹穿过等。可能是胃肠穿孔、阑尾炎、胰腺炎或胆囊发炎。
④持续的脚痛或小腿疼痛
休息也没有缓解,可能是应力性骨折(骨裂)。
⑤腿疼伴肿胀感觉
小腿就好像是被慢火从里到外烘烤一样,可能是深静脉血栓。
⑥排尿疼痛
排尿时出现的剧烈疼痛,尿液有时还带有铁锈色,可能是膀胱感染或膀胱癌。
⑦腹股沟突然疼痛
就好像腰部以下部位被人踢中了,有时伴肿胀感,可能是睾丸扭转或附睾炎。
疼痛不像体温,可以用温度计量出来,都是以自己的主观描述为主,所以有人和医生表达时,常常词不达意,反而容易延误病情。
疼起来受不了的时候,很多人会把目光瞄准止痛药。
但在不明确痛因的情况下随便吃止痛药,虽然能暂时止住疼痛,却掩盖了原有的疾病,不利于医生观察病情和判断患病部位,从而延误诊疗时机。
此外,一些非处方止痛药的成分,如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不仅对消化系统、肾脏、肝脏、心脑血管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严重时还可造成胃穿孔、肾衰竭、肝衰竭、心脑血管意外等。
俗话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大家知道摔伤了要看骨科,牙疼挂口腔科,但很少有人知道医院还有专门的疼痛科。
目前来说,身体上出现任何的疼痛都可以去看疼痛科。比如偏头痛、痛风、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癌痛……
如果是疼痛科管理的病,就可以在疼痛科就诊,如果不归疼痛科管理的病,会第一时间分诊到相关的科室。因此,如果你或者你的家人有不明原因的疼痛困扰,可以找疼痛科医生就诊,以便查出病因,减轻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