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瘙痒——“菊花游侠”蛲虫在爬行

朱小龙医生 发布于2024-02-27 05:06 阅读量1062

本文由朱小龙原创


图片发自160医护App



图片发自160医护App

1、蛲虫,学名蠕形住肠线虫,别名屁股虫、线虫。      蛲虫形体很小,长度大约2厘米(约半寸)。样子很像白线头,所以一般又叫做线头虫。人是蛲虫唯一宿主。蛲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的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及回肠下段。      

2、雌虫产卵时要移行至肛门处,之后自然死亡。一只蛲虫会产1.5万只卵,虫卵在肛周发育为感染期卵,通过肛门-手-口、空气、间接接触等方式感染宿主,虫卵进入肠道重新发育为成虫。从食入感染期卵至虫体发育成熟产卵,约需2~4周。


图片发自160医护App


蛲虫感染的主要症状是肛门口周围很痒,因雌虫常在夜晚到肛门口产卵,刺激肛门和会阴周围,造成感染蛲虫的小朋友在夜间出现肛门搔痒,可引起继发性抓痕、血痂,甚至引发感染,病久者局部可能出现湿疹样变化。    

由于奇痒难忍,熟睡时常不自觉地搔抓,儿童患者常有睡眠障碍、夜惊、反复哭闹、磨牙等表现,有些患儿会出现遗尿症(高达53%)。

蛲虫,又称蠕形住肠线虫,主要寄生于人体小肠末端,盲肠以及结肠,成虫细小,乳白色,呈线头样。蛲虫是儿童常见的寄生虫,常在家庭,幼儿园,学校等儿童及中的群体中传播。

蛲虫呈世界性分布。其生活史简单和可致自身性感染,其感染率与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无密切联系,各个年龄人群均可感染,但以5-7岁儿童感染率较高。感染者是唯一的传染源,一般有数十条蛲虫寄生。根据蛲虫病传播和流行的特点,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以防止相互感染和自身重复性感染。教育儿童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不吸吮手指,勤剪指甲。在托儿所,幼儿园和家庭应搞好环境卫生及消毒。对蛲虫病流行的地区,应有计划地对儿童集居地成员进行普查普治,以彻底消灭传染源。常用的治疗药物有阿苯达唑,噻嘧啶也有一定的疗效。局部外用药可用3%噻嘧啶软膏,涂于肛周及肛门内,连用一周。肛门周围瘙痒,可于睡前清洗肛门,会阴皮肤后,涂搽蛲虫油膏,连用10-20天。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