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乙肝与慢性乙肝的区别

钱威龙医生 发布于2024-02-23 16:09 阅读量378

本文由钱威龙原创

    一、引言

    乙肝,全称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疾病。根据病程的长短和病情的严重程度,乙肝可以分为急性乙肝和慢性乙肝。两者在病因、症状、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本文将对急性乙肝与慢性乙肝的区别进行深入的探讨。

    二、急性乙肝

    1、病因与感染途径

    急性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这种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体液和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急性乙肝通常在感染后的1-3个月内出现症状,之后病情逐渐缓解。

    2、症状与体征

    急性乙肝的症状通常包括乏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厌油腻食物、腹胀、腹痛、黄疸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肝区疼痛等症状。黄疸是急性乙肝的典型表现之一,通常在病程的第2-4周出现,随后逐渐消退。

    3、治疗与预后

    急性乙肝的治疗主要包括护肝、降酶、退黄等对症治疗。大多数急性乙肝患者在病程的6个月内可以自发性清除HBsAg并临床痊愈,仅少数患者可能转为慢性乙肝。预后一般较好,不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三、慢性乙肝

    1、病因与发病机制

    慢性乙肝是指急性乙肝病程超过半年,或者发病日期不明确或无明确肝炎病史,但根据症状、体征、化验、超声显像及肝组织病理学综合分析,符合慢性肝炎表现者。慢性乙肝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病毒复制、免疫反应、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2、症状与体征

    慢性乙肝的症状通常较轻,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度乏力、肝区不适等。然而,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可能出现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胸前毛细血管扩张、肝大质偏硬、脾大等症状。化验检查可能显示轻度到中度转氨酶升高,伴不同程度的胆红素升高。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并发症。

    3、治疗与预后

    慢性乙肝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治疗、保肝降酶治疗等。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延缓病情进展。免疫调节治疗则旨在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病毒能力。保肝降酶治疗则主要用于缓解肝脏炎症,改善肝功能。

    慢性乙肝的预后因个体差异而异,部分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可以稳定病情,延缓病情进展。然而,仍有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并发症,预后较差。

    四、总结

    急性乙肝与慢性乙肝在病因、症状、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急性乙肝通常起病急、病程短,预后较好;而慢性乙肝则病程长、病情进展缓慢,预后较差。因此,对于乙肝患者而言,及时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同时,加强乙肝预防工作,提高公众对乙肝的认识和防范意识,也是降低乙肝发病率和减轻社会负担的重要途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