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男孩被家长扇耳光跳楼 | 是孩子越来越脆弱?还是父母要背锅?

席晓慧医生 发布于2020-09-25 10:53 阅读量6367

本文由席晓慧原创

背景:9月17日,武汉市江夏区一中初中部一学生因被母亲扇耳光后跳楼,最后不治身亡。随后此事件引发舆论,再次把父母与青少年之间的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

讨论:有人说现在的小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太弱了,也有人说父母没有给到孩子足够的尊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青少年自杀事件频发发生,到底谁来背锅?

孩子真的变得更加矫情了吗?

从数据还有一些社会事实来看,父母、大人们好像很容易得出:现代孩子心理承受压力太弱了,动不动就要死要活,不如以前坚强的结论。

但他们往往忽略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在解决完温饱问题后,开始对精神、生命上的需求变高了。且已经成为一个事实,没办法再拿现代孩子去和他们童年时候做比较,当吃饭不再成为生活的难题,那么自尊、需求感等精神上的满足则会成为生存底线。

同时,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抑郁、焦虑等精神问题的普及,人们更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觉察到自己内心的感受。并不是抑郁的人变多了,而是曾经这一问题被温饱问题所掩盖,被不了解所忽略。

所以当时代在发生变化的时候,人的思维也发生了各式各样的变化,不是孩子变得更加矫情了,更多的时候是父母的教育理念落后了,无法适当这个时代下的孩子。你无法阻挡社会的发展,你只能更新、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

孩子真的是随随便便的就自杀了吗?

一定不是

“死亡”在我们的意识中是一件比“生”还难的事,人生来就本能的恐惧死亡。大人、小孩都不例外。从教学楼跳下去的那一刻,一定是压坏了孩子对于“生”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这根生的稻草是什么呢? 

从最表面来看,是孩子作为人的尊严。当母亲当着全部同学、老师的面用一巴掌剥夺孩子尊严的时候,他绝望了。 

很多家长会认为,小孩子怎么会懂这些?很早就有研究表明:

尊严感和隐私感都是孩子天生就会拥有的,是人自然的权利。就像小猫小狗天生就有不喜欢让他人触碰的地方,就拥有不想显露在他人面前的秘密一样。

家长口中的叛逆也是由此而来,当孩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之后,开始意识到“我”这个独立的个体,就会开始与他人产生界限。无论是朋友、恋人、亲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一道界限,当别人越过了这些界限,“我”就会感到不舒服。

来咨询的家长经常有这样的疑问,小孩突然变了,TA以前不是这样的,很乖的,怎么突然就叛逆了?

因为他们意识到了“我”是个独立的个体,跟别人是有界限的。

当别人越过了这个界限,“我”就会不舒服,就会难受。

孩子没有变,只是你忘记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自然而然会拥有的权利和意识。

这跟稻草的背后,其实隐含了更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控制欲、过高的期待、缺失的回应,在这个孩子身上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从打扑克就在当众被剥夺尊严的事件中,不难看出,这个孩子的尊严感和隐私感一定是被持续剥夺的,慢慢的才会绝望到产生了“死了就算了”的念头。

我们都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课

生命是美好的这个观念,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的。 

生命的美好最早来源于婴幼儿时期,孩童对于母亲的呼唤,当母亲不断的回应着孩童的需求,这个爱则会成帮助孩子养成生命是美好的概念。

一个从小就缺乏回应和缺乏爱的孩子,是很难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再者,我国生命教育的缺失。我们没有正确的告诉孩子什么是“死”,什么是“生”。更多的时候,则是把死亡当成是隐晦和不可以说的东西。

但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不要以为它特别遥远,就像孩子自杀一样,死亡的念头是不可预测的。不要以为自然而然就会领悟,很多成年人当面对死亡时候,更多的是茫然无措。 

生命教育的缺失,会使得孩子对生命没有敬畏感,一旦遇到挫折,就很容易自残、甚至是自杀。

最后,我想起了韩国电视剧“精神病”中有这样一句台词让我印象深刻:子女对于父母而言,就非得有用不可吗?

子女与孩子的关系,是值得我们去重新审视的。在传统社会中,更多的时候孩子就像父母的附属品承担着父母的期待,父母的愿望,没有办法忤逆父母,否则就是不孝。但随着社会发展,人的精神越来越早的成熟,更加能够独立思考,有着独立的人格。

每一个人都有着每一个人属于自己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和想法。

近一年,我们发现出现越来越多“请停止孩子心理承受压力差”、“大人应该好好反思”……之类的评论,更多的人意识到这样的情况不是孩子单方面的问题。

相信在不断的隔代中,新型的父母中,他们能破解一代又一代遗留下来的创伤,吸取那些已有的教训,重新审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抛弃那些传统旧的教育理念,不让伤口再延续到下一代。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