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症状到诊断:解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柱状细胞型

许宝石医生 发布于2024-06-01 18:25 阅读量552

本文由许宝石原创

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占所有甲状腺癌的60%到70%。其中,柱状细胞型甲状腺乳头状癌(Columnar Cell Variant of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CCV-PTC)是一种罕见且侵袭性较强的亚型。本文将深入解析CCV-PTC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种罕见的癌症。

一、临床表现

CCV-PTC的临床表现多样,且与其高侵袭性相关。根据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治的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CCV-PTC患者的常见症状包括颈部肿块、局部隆起和吞咽困难。

  1. 颈部肿块:颈部肿块是最常见的初始症状,患者常在无意中发现颈前部位的肿块。肿块通常质地坚硬,表面光滑,可随吞咽上下移动。
  2. 局部隆起:一些患者会出现颈部不对称的局部隆起,伴随甲状腺肿大。
  3. 吞咽困难:由于肿瘤的生长,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吞咽困难,严重时甚至影响呼吸。

例如,64岁女性患者,颈部不对称,右颈前局部隆起,甲状腺Ⅱ度肿大,触及3.0 cm x 3.0 cm肿物,质韧,边界清晰。

二、病理特征

CCV-PTC在显微镜下具有独特的病理特征,这些特征使其区别于其他类型的甲状腺乳头状癌。

  1. 组织结构:瘤细胞呈多级乳头状结构排列,浸润性生长,乳头被覆假复层柱状上皮,类似胃肠道或肺转移癌的形态。
  2. 细胞形态:肿瘤细胞核上或核下空泡,细胞核呈毛玻璃状,体积大,核膜厚,核仁不明显,胞质呈空泡状。
  3. 免疫表型: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TG(甲状腺球蛋白)、TTF-1(甲状腺转录因子-1)阳性,Ki-67增殖指数5%~15%,CK(细胞角蛋白)弱阳性,降钙素、CK19、CgA(嗜铬颗粒素A)和Syn(突触素)均阴性。

三、基因特征

CCV-PTC的基因特征也是其诊断的重要依据。研究显示,CCV-PTC患者的BRAF V600E基因突变检测结果通常为野生型基因,这与其高侵袭性和较差的预后相关。

四、诊断方法

CCV-PTC的诊断依赖于综合的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及基因检测。

  1. 临床检查:初步检查包括触诊和颈部超声,以评估肿块的大小、形态及边界。
  2. 影像学检查:B超和CT检查有助于确定肿瘤的具体位置及其对周围组织的侵袭程度。例如,B超显示双侧甲状腺实质内可见多个中、低、无及混合回声结节,CDFI检查示周边可见间断包绕彩色血流。
  3. 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的肿瘤标本通过常规的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病理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
  4. 基因检测:对肿瘤石蜡样本进行BRAF V600E基因突变检测,采用数字PCR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均可检测出突变情况。

五、治疗策略

CCV-PTC的治疗以手术为主,辅助放疗和化疗。由于其高侵袭性,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尤为重要。

  1. 手术治疗:首选手术切除,包括甲状腺全切除或部分切除,视肿瘤的大小和侵袭情况而定。
  2. 放射性碘治疗:术后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放射性碘治疗,以清除残留的甲状腺组织和微小转移灶。
  3. 化疗:对于复发或转移性CCV-PTC,化疗可能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例如,68岁女性患者,甲状腺触及不清,颈部触及一直径约10 cm的肿物,经手术切除后,通过病理检查确诊为CCV-PTC。

六、预后

CCV-PTC的预后较差,主要由于其局部侵袭性和高转移率。研究显示,老年患者预后较差,且易发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与经典型甲状腺乳头状癌相比,CCV-PTC患者的10年总生存率和疾病特异生存率均较低。

甲状腺乳头状癌柱状细胞型是一种罕见且高侵袭性的甲状腺癌,其诊断依赖于综合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以及基因检测。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对提高患者预后至关重要。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增加公众对CCV-PTC的了解,提高对甲状腺健康的重视。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