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但致命:高细胞亚型甲状腺癌的发现与治疗

许宝石医生 发布于2024-06-01 17:25 阅读量1634

本文由许宝石原创

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其中乳头状甲状腺癌(PTC)是最常见的类型。然而,在PTC的各个亚型中,有一种罕见但极具侵袭性的亚型——高细胞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Tall Cell Variant of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TCV-PTC)。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罕见亚型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治疗策略及预后。


一、认识高细胞亚型甲状腺癌

高细胞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TCV-PTC)是一种罕见的甲状腺癌类型,其细胞高度为宽度的2到3倍,细胞质丰富且嗜酸性。这种亚型的发生率较低,但与经典型甲状腺乳头状癌(c-PTC)相比,具有更高的侵袭性和更差的预后。

临床特征

根据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研究,TCV-PTC患者多为中老年人,且男性发病率较高。患者通常表现为无痛性甲状腺肿块,肿瘤质硬且伴有钙化。TCV-PTC的主要临床特征包括:

病理特征

病理学检查是诊断TCV-PTC的金标准。通过显微镜观察,TCV-PTC肿瘤组织通常具有典型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成分,如由纤维血管轴心组成的乳头状结构,以及特征性的细胞核。该亚型还表现出高细胞成分,即肿瘤细胞高度为宽度的2到3倍,细胞质丰富嗜酸性。部分病例还可见Warthin瘤样改变,即乳头轴心内含有大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免疫表型

TCV-PTC的免疫表型显示BRAF V600E突变的高发生率,这与其高侵袭性有关。其他相关标志物如Ki-67、p53等在诊断中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研究显示,BRAF V600E突变在TCV-PTC中的发生率高达80%至100%,而在c-PTC中为63%至83%。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TCV-PTC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除了经典的病理特征外,TCV-PTC还需与其他亚型如嗜酸细胞亚型、柱状细胞亚型及未分化亚型进行鉴别。

嗜酸细胞亚型

嗜酸细胞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肿瘤细胞质嗜酸性,可见明显的嗜酸性颗粒,细胞不呈柱状,细胞核较规则,核仁较大,核内包涵体及核沟均少见。

柱状细胞亚型

柱状细胞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肿瘤细胞呈假复层排列,胞质淡染至空泡状,缺乏典型乳头状癌核特征,核内包涵体及核沟均少见。

未分化亚型

未分化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肿瘤细胞较大,胞质丰富,核大,细胞呈梭形,异型性明显,排列分散,易见坏死和核分裂象。


三、治疗与预后

由于TCV-PTC具有较高的侵袭性,治疗策略较为积极。通常采用甲状腺全切术及淋巴结清扫术,并辅以放射性碘治疗及促甲状腺激素的抑制治疗。

手术治疗

首选治疗方式为甲状腺全切术,即切除整个甲状腺,以防止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术中进行xxx组淋巴结清扫,以预防淋巴结转移。

放射性碘治疗

术后患者应接受放射性碘治疗,以消除残余的甲状腺组织和可能的转移灶。放射性碘治疗对于减少复发风险和提高生存率具有重要作用。

药物治疗

术后患者通常还需进行促甲状腺激素的抑制治疗。通过抑制TSH(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可以减少甲状腺组织的增生和肿瘤的复发。

预后

尽管TCV-PTC的治疗手段多样且积极,但其预后仍不如c-PTC理想。研究显示,TCV-PTC的5年生存率约为81.9%,明显低于c-PTC的97.8%。TCV-PTC的复发率和特异性病死率也显著高于c-PTC。


四、案例分享

根据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研究报告,我们可以了解两个典型病例:

病例1

一位47岁的女性患者,因甲状腺肿大就诊。通过B超检查发现右侧甲状腺有3 cm × 2 cm的实性包块伴钙化。病理检查显示肿瘤细胞高度为宽度的2到3倍,细胞质丰富嗜酸性,具有核沟和核内包涵体。免疫组化显示BRAF V600E突变阳性。患者接受了甲状腺全切术和放射性碘治疗,术后无瘤生存。

病例2

一位55岁的男性患者,因甲状腺肿大就诊。B超检查显示左右两侧甲状腺分别有2 cm × 2 cm和3 cm × 2 cm的实性包块伴微钙化。病理检查显示高细胞成分约占肿瘤细胞的50%,免疫组化显示BRAF V600E突变阳性。患者接受了甲状腺全切术及淋巴结清扫术,并进行了放射性碘治疗,术后无瘤生存。


高细胞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TCV-PTC)虽然罕见,但其侵袭性强、预后差,需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通过详细的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可以准确诊断TCV-PTC,并与其他亚型进行鉴别。积极的手术治疗、放射性碘治疗和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本文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罕见但致命的甲状腺癌亚型,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