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无形的杀手,如何防范?

许宝石医生 发布于2024-02-03 18:10 阅读量468

本文由许宝石原创

在现代医学的助力下,药物成了我们对抗疾病的有力武器。然而,这把双刃剑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副作用——药物性肝损伤(DILI),即由各类药物、保健品、膳食补充剂等所诱发的肝损伤。它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给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带来巨大威胁。今天,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DILI,并探讨如何预防和应对。

什么是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是一种因服用药物或接触其他化学物质后引发的肝脏功能异常或损伤。肝脏作为我们体内的“化工厂”,负责药物的代谢。大部分药物在肝脏经历两阶段的代谢过程:转化和结合。然而,这个过程并非总是平顺无阻,有时会引发肝损伤。
哪些药物可能引起肝损伤?
几乎所有药物都有潜在的肝毒性,但最常见的包括:

抗感染药物(如抗结核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抗肿瘤药物
心血管药物
中药(如土三七、大黄、何首乌等)
此外,保健品、减肥药品、美容药物等也可能造成肝损伤。
谁更容易受到药物性肝损伤的影响?
DILI并不偏爱任何特定群体,但一些因素可能增加风险,包括:

遗传因素:肝脏代谢酶的基因差异使人对DILI的易感性不同。
年龄:高龄者风险更高。
性别:女性可能对某些药物更敏感。
妊娠
基础疾病:如慢性乙肝、丙肝等。
如何诊断?
DILI的诊断需要详细的病史询问和系列检查,以排除其他肝病。确认与药物相关后,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
遇到药物性肝损伤怎么办?
一旦发生DILI:


立即停药:停止使用所有可疑药物。
支持治疗:注意休息,对症治疗,并避免使用其他潜在肝毒性物质。
解毒治疗:紧急情况下可采取洗胃、血液透析等措施。
保肝治疗:根据医嘱使用保肝药物。
重症患者:考虑肝移植。
如何预防?
理性用药:遵医嘱,不随意更改药物剂量和疗程。
定期检查:服用有潜在肝毒性药物时,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
警惕保健品:不盲目使用保健品和非处方药。
药物性肝损伤能治好吗?
绝大多数情况下,及时停药和治疗后,患者能恢复健康。但DILI不可小看,重症情况下可能导致肝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虽然DILI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但通过理性用药、定期肝功能检查和维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我们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当遇到疑似症状时,应立即就医。记住,健康比侥幸更重要。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