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命充气:心肺复苏通气知识一网打尽

许宝石医生 发布于2023-11-04 19:05 阅读量41

本文由许宝石原创

当一个生命陷入心跳骤停危急时刻,我们第一时间应该做的就是进行心肺复苏急救。而在心肺复苏的过程中,通气的作用同样非常关键。充足的氧气供给,是心肺复苏成功的重要保障。那么,在不同的心肺复苏环节,通气的方法和要点有哪些呢?下面让我们全面梳理心肺复苏通气的相关知识,一网打尽!

一、开放气道,保持通畅

进行有效的人工呼吸通气,必须首先确保气道畅通。因为在心跳骤停后,病人很容易出现呼吸道阻塞。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舌根坠塌,软组织塌陷导致气道闭锁。此外,呼吸道内分泌物、呕吐物或异物也可以引起阻塞。

要顺利进行后续的人工呼吸,必须先采取有效措施打开气道。具体方法包括:

  1. 头后仰法:适用于大多数无脊髓损伤的心跳骤停病人。将病人头部向后仰,同时抬高下颌,可以有效解除舌根对呼吸道的压迫阻塞。

  2. 托颌提舌法:用于有颈椎或脊髓损伤的心跳骤停病人。一手托住下颌骨,另一手打开口部, 用两根手指提拉舌根,使之离开咽部。

  3. 放置人工气道:如口咽、鼻咽通气道等,可以直接隔开软组织,保持气道畅通。

  4. 清除气道异物:用手指或吸引器清除呼吸道内的液体或固体异物碎屑。

打开气道后,要继续保持头颈部位的后仰和抬颌状态,避免气道再次闭合塌陷。此外,要注意避免过度后仰,使呼吸道过度张开,反而增加阻力。

二、口鼻人工呼吸,提供氧气

气道通畅后,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为病人输送氧气。最基本的方法是口鼻人工呼吸,步骤包括:

  1. 采用头后仰法,打开病人气道。一手扶持头颈,确保气道畅通。

  2. 使用另一手捏住病人鼻孔,闭合呼气口。

  3. 大口吸气,屏住呼吸,密封病人口部(或鼻部)。

  4. 迅速吹气1秒钟左右,使肺部充分扩张。观察胸廓起伏。

  5. 松开口鼻部,停止吹气,让病人被动呼气。

  6. 重复上述步骤,每5-6秒进行1次人工呼吸。

每次送气量以使胸廓明显起伏为度,通常成人约500-600毫升,儿童约6-7毫升/公斤。也不要过度给气,防止气道压力过高。并注意人工呼吸过程中不能中断胸外按压。

三、使用简易救生器通气

专业的急救人员还可以使用简易救生器进行通气。最常用的为球囊面罩救生器,由面罩、呼吸球囊、单向阀等组成:

  1. 选择合适大小的人工气道和面罩,覆盖病人口鼻。

  2. 一手按压呼吸囊,一手维持面罩贴合。送气期间注意密封。

  3. 松开呼吸囊时,空气通过单向阀呼出。反复按压呼吸囊完成每次通气。

  4. 观察胸廓起伏,调整送气量和节奏。保证通气过程中心脏按压不中断。

  5. 连接氧气供给,可提高吸入氧浓度,增强通气效果。

简易救生器的优点是无需直接面对面接触,避免交叉感染,操作也更加规范。但需要熟练掌握器械的使用方法。

四、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在专业医疗场所,通常需要进行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

  1. 选择合适规格的气管插管,标记插入深度。充分预充氧合器。

  2. 头后仰,打开口部,使用喉镜等辅助插管。注意避免误入食道。

  3. 连接呼吸机,调整通气参数。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变化。

  4. 进行抽痰以防腔障,定期消毒更换呼吸机管路。

机械通气可以提供更高效的氧合支持。但存在一定风险,需要专业人员在医疗机构操作。

五、儿童和新生儿的通气要点

对于儿童心跳骤停,主要是呼吸原因所致,应加大通气频率和比重。新生儿心肺复苏更应以通气优先。具体要点包括:

  1. 儿童人工呼吸比例可适当提高至2:15或者2:10。

  2. 新生儿通常先通气30次,再进行心肺按压。保持3:1的通气按压比。

  3. 选择合适面罩尺寸,避免过度送气压力。

  4. 更温柔的送气方式,小潮量。新生儿每次约3-5毫升/公斤。

  5. 尽早接通氧气,提高血氧饱和度。

针对儿童和新生儿年龄段特点,通气在复苏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并注意控制力度。

综上所述,我们系统梳理了心肺复苏急救中各个环节的通气知识要点。开通气道、口鼻人工呼吸,使用简易救生器或呼吸机,以及针对儿童和新生儿的通气方法,都需要专业人员掌握。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相关技能,为挽救更多濒危生命贡献力量!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