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霞姐这些年过得并不轻松。父亲和弟弟妹妹都在深圳务工,她在广州打拼几年后,则回了湛江乡下,成家生子,带着年过六旬的母亲一起生活。
随着两个孩子长大,而几位老人家身体渐差,家里经济压力越来越大,单靠丈夫在外打工已经不足以支撑。为了补贴家用,她在老家湛江开了个早餐档,生意不红不火,但也还过得去。
然而近几年早餐店的经营不尽人意,她不得不关掉苦苦经营的小生意,自己零零散散找一些活干。虽然有时累得力不从心,但她常常能从食物中获得满足。这其中,她最好那口香喷喷的烤鱼和甜美的海鲜。
《小巷人家》剧照
“心口痛”频发,误以为是胃病
霞姐隐约记得,从2020年开始,每每饱餐一顿,尤其是吃了难消化、重口味的食物后,她的“心口”就会间歇性作痛,大抵是在胃的位置。几颗胃药下肚,倒也能几分钟后就恢复正常。也许是广东胃受不了重口味,她默默增加了喝清水白粥的频率,连杂粮都不敢多吃。
但是2022年之后,胃药不再起作用了。频繁的“心口痛”经常让她彻夜难眠,痛苦不堪,她不得已找到市里的医院做检查。“可能是肝有点问题”,医生眉头紧皱看着她MR片子上胸口的模糊阴影,建议她到大医院就诊。
也许是诊断错误?这些年吃的胃药都有效果,霞姐怎么想都觉得是胃病。她奔向广州大医院检查,然而心里的一丝侥幸被无情敲碎了——她被确诊为肝癌!
天塌了。
深圳寻医,终得康复
好在亲戚朋友对她关怀备至。虽然家里经济不富裕,但亲友们的支持,还有农村医保的保障,让她有了直面病魔的勇气。她终于收拾心情,开始积极寻医治疗。
然而,省城的大医院医疗资源紧张,床位难求。在深圳的父亲和弟弟妹妹多方打听下,霞姐了解到深圳光明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七院)是中山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在肝癌治疗方面经验丰富。
考虑到在深圳也有家人陪伴,2023年9月13日,她在丈夫陪同下,来到了中山七院肝胆胰外科的门诊。MR检查发现,她的肿瘤分布在左右两侧肝脏,数量达到了3个,其中最大的肿瘤直径已经达到3.8×3.3cm。由于这种双侧肝脏多发的肝癌直接手术切除效果较差,汤地团队为她量身定制了“转化”方案。
什么是癌症转化治疗?
癌症转化治疗是肿瘤学上一种综合治疗策略,是指通过系统治疗(如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局部治疗(如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消融治疗、放射治疗)等手段,将不可切除的肿瘤转变为可切除的肿瘤,延长无进展生存期和总体生存率,提高生活质量。
它不仅包括将外科学意义上的不可切除转化为可切除,也包括将切除后疗效较差的病人转化为疗效更好的病人(即肿瘤学转化)。
治疗前MR影像
经过3个月的“肝动脉灌注化疗+靶向+免疫”三联抗肿瘤治疗后,她的肿瘤都有了明显的缩小,其中最大的肿瘤缩小到1.7×1.7cm。2023年12月,她终于等来了那句日思夜想的话:“可以手术了”。
2024年1月4日,在汤地团队的紧密配合下,她的肿瘤被腹腔镜手术切除得一干二净。更让人惊喜的是,术后病理结果提示3个癌症病灶内部未见明确存活的肿瘤细胞,达到病理完全缓解。
转化治疗后CT影像
术后10来天,她恢复得很理想,办理了出院,那时离过年只有几天。她与丈夫叫了个网约车,与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一起拼车,坐了9个小时,从深圳回到湛江老家。
伴随着病根的拔除和即将过年的喜悦,她一路上呼吸着车窗外的清新空气,如释重负地享受着两旁的美丽景色,全然没感觉到伤口的存在。
母亦确诊,幸得早治
之后每隔21天,霞姐都会从湛江坐车到深圳复查并接受免疫治疗。如今她的情况维持得很好,有时还在小超市打临时工,渐渐恢复了正常生活。
然而,就在霞姐出院3个多月后,她的老母亲身体也开始出现同样问题。仔细回忆起来,老母亲自年轻时就经常“胃痛”,一边爱吃重口味,一边吃胃药缓解疼痛。直到霞姐自己生了病,才对老母亲的病症重视起来。
到医院一查,老母亲果然也患有肝癌。霞姐二话不说,直接让老母亲也到中山七院治病。好在属于早期肝癌,她在中山七院接受了腹腔镜肝切除,得到了良好的根治性治疗。
霞姐母亲术前MR影像
“感觉肠胃不舒服,并且家里有肝病史,就要高度重视起来,定期体检!”
在汤地的建议下,霞姐回到家,立马动员多年没有体检的家人们都去做一次深度的检查。她的妹妹,检查出了乙肝,开始对症治疗。
乙型肝炎与肝癌
乙型肝炎是我国导致肝癌的最重要病因,乙肝导致的肝癌占肝癌患者的八成左右。一般认为慢性乙肝患者进展为肝硬化的年发生率为2%~10%,而肝硬化患者每年进展为肝癌的概率是3%~6%。男性乙肝患者更容易发生肝癌,其风险是女性乙肝患者的3倍以上。
乙肝患者预防肝癌的措施主要包括:定期医院就医;抗病毒药物治疗;定期监测肝功能、病毒载量以及肝癌肿瘤标记物以及肝脏超声检查;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避免肥胖、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期熬夜等。
医患合力,抗癌成功
母女俩对中山七院普外科医疗团队感激不尽。
“普外科的医护团队真的很好!”
霞姐回忆起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因为我每21天都要复检一次,每次都要追着大巴车的时间过来医院。有一次大巴车晚点了,我到医院已经是凌晨3点。那时是冬天,非常冷,没地方睡,我就跑去住院楼的会客室坐着。护士看到后,心疼地让我去病房休息,等明天医生上班,再办理入院。”
在医疗团队的照护下,霞姐和老母亲治愈了病痛,一家人回到了普通平静的生活中。
今年年底回医院进行复查,母女俩的身体状况均正常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
文:李艾琳、谢炬平
初审:汤地
审核:江清浩、李艾琳
审核发布:陈起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