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一位姑娘一瘸一拐走进诊室就诊,她在摄入较多的菇类后突发右侧踇趾关节红肿热痛,她还拿出了就诊前一天血尿酸的报告,报告显示血尿酸并不高。经过追问病史、结合其他辅助检查后,我给她拟定了一个初步诊断:痛风。她满脸不解地问:“医生,我这次血尿酸不高,您怎么还说我是痛风?”这是一个在我行医多年中遇到过的同一个问题,也让许多人摸不着头脑:不是说痛风就是尿酸高吗?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迷思。
图1.图片来源于“医说健康”网
痛风,作为一种“富贵病”,很多人只知它与“高尿酸血症”相关,甚至简单地认为只要血尿酸高,就是痛风;而只要血尿酸低,就和痛风无关。但其实,这种看法未免有些片面。痛风的“真相”是,尿酸水平只是它的“外衣”,而真正影响病情的,是尿酸盐晶体在关节中的“捣乱”行为。在这个平台,关于痛风的科普内容,曾医生整理了将近30多篇,有兴趣的可以去搜索,互相交流:
1. 那么,尿酸不高为什么还会诊断为痛风?
这是因为痛风的核心问题并不在于血液中的尿酸水平,而是尿酸盐晶体的沉积。在身体里,尿酸以钠盐形式存在,当浓度过高时就会沉积在关节中,引发炎症。而在急性痛风发作期间,体内的尿酸盐晶体早已在关节周围“大本营”安营扎寨,进入“作战模式”,这个时候身体会出现炎症反应,并可能暂时使血尿酸水平下降。简而言之,尿酸“不声不响地”溜出血液进入关节,导致血检时尿酸反而正常。您可能疑惑,既然正常了,为何痛风还会发作?这就好比“狐狸进了鸡舍”,它在里面捣乱一番,却不再显眼地露头。
图2.来源于搜狗公共图片网
专业一点的来说,在痛风急性期急性炎症状态下,机体可能会动员不同的生理机制,导致血清尿酸水平的暂时下降,尽管痛风本质上是由于尿酸盐结晶在关节处沉积引起的炎症反应。换句话说,在急性发作期间,由于体内急性期反应物的调节作用,尿酸水平有时反而可能低于患者在非发作期的水平,因此不容易通过单次血清尿酸检测来准确反映患者的病情[1]。
2.急性发作期不测血尿酸,难道我们就无从分辨吗?
事实上,医生并不是只靠血尿酸水平来诊断痛风,而是通过一系列症状、体征和病史综合分析。例如,那种多次反复发作的一夜间单关节肿胀、红热、剧烈疼痛,已经成为痛风的经典特征(当然,还需要跟风湿科其他单关节炎进行鉴别),尤其当患者有高尿酸血症史时,这些典型的表现会让医生高度怀疑痛风。尤其是这位姑娘,往年的体检都有高尿酸血症,伴随BMI指标高等基础情况。所以,曾医生给她下了痛风的诊断。经过抗痛风治疗,疗效非常明显,昨天来复诊时,她已经没有局部的关节痛了。
所以啊,别太纠结于血检一时的数据。痛风它有时就藏在细节中。体内的尿酸盐晶体在“静悄悄”时不搞事,可一旦它们集结成“水晶大军”,便能掀起关节的“风暴”。正如痛风的格言:“一旦痛风,终生敌对。”——与痛风斗,其乐无穷也。
图3.来源于搜狗公共图片网
3. 关于预防和治疗的建议
虽然血尿酸水平正常,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对痛风掉以轻心。为了避免尿酸盐“卷土重来”,我们需要控制饮食、适量运动,合理使用药物来预防尿酸盐晶体的沉积。对于确诊痛风的患者,长期规范降尿酸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2]。
图4.来源于搜狗公共图片网
这一期内容,曾医生希望大家通过了解这一知识点,在面临痛风困扰时,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不被一时的血尿酸水平误导。文末,我还要告诉我们的风湿病患者,曾医生一直在,我愿意一直守护你们,尽自己绵薄之力为你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专家介绍:曾惠琼,硕士研究生,主任医师,从事风湿免疫专业临床一线工作近30年,擅长对各种风湿免疫疾病、免疫相关复发性流产、IVF种植失败、自身免疫疾病合并妊娠失败诊治。目前在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金田路2002号)风湿免疫门诊(每周二全天)、福田妇幼风湿计生门诊(石厦四街223号计生大楼二楼)每周一/周四/周日上午半天,有需要的湿友可以在医院公众号、互联网医院-患者移动服务平台或160预约平台预约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