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关节炎症,可导致关节疼痛、肿胀、功能障碍和畸形。若不进行规范治疗,RA长期可有致残发现。有兴趣可以看看曾医师前面做过的一些关于RA诊疗的科普文:
这一次,我打算通过三个具体的病例,展示在不同客观情况下患者诊疗过程中病情的反应:
今天,我为一位老年患者完成了关节治疗后,一位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走过来询问是否可以为她的肘关节进行“激素针”治疗。她提到最近右肘关节伸展受限,并且疼痛加剧。虽然她RA已经近20年,之前大部分时间也没有在我这里接受诊治,但这次通过观察,我认为她的病情似乎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因此,我建议她找个时间来门诊进行详细的专科检查,因为“激素针”并非首选治疗方案。在没有全面了解病情的情况下,随意使用激素治疗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和副作用。
无独有偶,今年3月,我的一位RA老患者琳琳(化名)也反馈了右肘关节的类似问题。经过面诊,我发现她由于漏服药物导致病情有所恶化。后来,她受到某些片面的影响认为“激素针”可以完全解决问题,没有及时恢复RA而接受局部激素注射,在经历了短暂半个月的症状缓解后,她的病情很快复发。通过复查后,她的RA病情仍在活动。我给她的建议是:1. 尽快足量服用专科药物;2. 配合中医康复治疗。经过这些治疗,她的情况日渐好转,因为她暂时不接受调整药物方案,就配合维持原方案,所以,随诊获知关节问题偶有反复。
那么,另外一位类风湿的患者小米(化名),我觉得应该属于依从性比较好的。她也长期规律用药,今年5月份开始诉左手中指第二关节、右肘关节痛并且无法伸直,经过诊疗发现是病情复发了,经过沟通,她欣然及时替换了二线靶向药物,一个月后,小米的情况大为改善,后续随诊中也未再出现不适。
那么,接下来,就谈谈局部激素注射的利弊:
局部激素注射可以迅速减轻炎症和疼痛,特别适用于急性关节炎、腱鞘炎、滑囊炎等情况,对于急性发作或短期症状,提供显著的缓解效果,并减少患者对口服药物的依赖,避免长期口服药物带来的副作用。
但是,曾医师觉得,局部激素注射的弊端可能更应该值得重视,比如:
1. 短期缓解、长期风险: 局部注射激素可迅速减轻炎症和疼痛,但这种效果通常是短暂的。长期依赖局部激素注射可能掩盖病情的真实进展,导致关节内部结构的进一步损害未能得到及时处理。如果患者本身有糖尿病等合并症,还有可能引起血糖波动,这个情况曾医师曾经整理过一个科普文:治疗骨关节炎后,为何血糖飙升了?
2. 副作用和并发症: 频繁的局部激素注射可能导致注射部位的皮肤变薄、色素沉着、局部组织萎缩等。更严重的是,可能会加速关节软骨的退化、韧带脆性,增加感染的风险。
3. 影响长期治疗效果: 局部注射虽然可以临时缓解症状,但不影响RA的整体进展。长时间依赖注射而忽视系统性治疗,可能导致病情恶化和功能丧失。部分患者可能会依赖于激素注射,而忽视根本问题的解决。
所以,局部激素注射在缓解疼痛和炎症方面具有显著的短期效果,但需权衡其潜在的副作用和长期风险。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具体病情和需求合理使用,并注意监测和预防可能的副作用,不能脱离专科治疗而“迷信”局部激素注射。
结合三个病例,再次强调类风湿关节炎的规范诊疗
得了风湿病,就应该及时到医院的风湿免疫科进行系统治疗。国内外指南均强调了早诊断、早治疗对RA预后的益处。及早开始使用慢作用药(DMARDs)可预防关节损伤、骨质侵蚀,RA治疗的原则包括早期识别、精准规范治疗、定期随访和监测,目标是尽快控制疾病活动度、降低致残率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随着科学发展,RA治疗药物选择增多,包括传统慢作用抗风湿药、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物等。此外,还包括消炎止痛药、激素、民族药以及康复治疗和营养支持等。我撰写的类风湿治疗科普文:风湿科常见病科普之一: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篇
结论
RA的治疗不仅是缓解症状,更重要的是控制病情进展,防止关节损伤和功能障碍。避免单纯依赖局部激素注射,应依据专业指南实施综合治疗策略。规范的专科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减少因不当治疗导致的长期健康问题。
专家介绍:曾惠琼,硕士研究生,主任医师,从事风湿免疫专业临床一线工作近30年,擅长对免疫相关复发性流产、IVF种植失败、自身免疫疾病合并妊娠失败、各种风湿免疫疾病诊治。目前在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风湿免疫门诊(每周二全天),有需要的湿友可以在医院公众号、互联网医院-患者移动服务平台或160预约平台预约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