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孩子与风湿病:我们该知道的事

曾惠琼医生 发布于2024-06-24 11:01 阅读量5342

本文由曾惠琼原创

     免疫生殖学是一门研究免疫系统与生殖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新生科学领域,专注于免疫系统如何影响生殖健康。这包括了各种因素对受孕、妊娠及生殖器官健康的影响,特别是风湿免疫疾病对生殖系统的潜在影响


     在临床上,该领域关注包括自然怀孕后流产两次以上(包括空孕囊、无胎心、胎心消失等)、生化妊娠三次以上、胚胎种植失败三次以上、原因不明的不孕不育、试管婴儿或促排卵怀孕后出现的生化妊娠、空孕囊等问题。此外,风湿免疫疾病可能导致的怀孕超过三个月后的自然流产、羊水减少、小于胎龄儿或死胎等问题也是研究的重点。所以,生孩子,还与风湿病密切相关啊!



1、风湿病与生殖健康之间有什么亲戚关系么?


       曾医生在前期整理的一百多篇科普里面,对风湿病的一些常识给大家做了一些总结。我们知道,风湿病是由免疫系统异常活动引发的一系列疾病。这些病症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和自身免疫性肝病等。这些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关节和肌肉,而且可能对生殖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影响生育能力和妊娠的健康结果。


       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常见的问题包括流产、胎儿生长受限和早产[1]。干燥综合征患者可能影响生殖健康,增加不良妊娠结局,使用低分子量肝素 (LMWH) 成为胎儿存活的独立保护因素[2]。一项多中心研究发现:银屑病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女性的妊娠结局:患者早产、羊水过少、剖腹产、分娩小于胎龄儿风险较健康对照组高[3]。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孕妇早产和先兆子痫的可能性较高,这通常与疾病活动有关[4]。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患者面临较高的妊娠并发症风险,如血栓形成和重复流产[5]。




2、免疫系统与生殖过程的交互作用


     生殖免疫学是研究免疫系统如何影响生殖过程的科学。在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调整其反应,以允许胚胎植入并支持妊娠。孕早期的免疫耐受是成功妊娠的关键,涉及母体免疫系统对胚胎的接受。然而,风湿病通过炎症和免疫调节失衡可能破坏这种耐受状态,导致胚胎植入失败或妊娠并发症。打个比方:就像受得错误指令的门卫(免疫系统),阻挡或错误攻击本该种植在妈妈子宫的受精卵,导致妊娠失败。




3、风湿病药物的影响


     治疗风湿病的药物可能对生殖健康产生重要影响。例如,某些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和免疫抑制剂可能影响排卵或胚胎的植入过程。生物制剂,虽然有效控制炎症,但其对妊娠的安全性和影响尚不完全明了,需要在医生的严格监督下使用。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的治疗可能需要使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量肝素,这对于预防妊娠期间的血栓形成至关重要,但同时也要仔细监控以避免可能的并发症。


     研究表面,在怀孕期间继续使用生物制剂的免疫介导炎症疾病妇女发生严重感染、疾病相关住院、使用糖皮质激素以及产后 6 个月内疾病发作的几率增加[5]。与免疫相关的生殖问题用什么药、什么药适合在妊娠全程使用、什么时候停药等等都是大学问,存在个体差异。


4、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


      在处理风湿免疫病和生殖健康问题时,跨学科合作显得尤为重要。风湿科医生、妇产科、中医科、生殖医学专家等专科常常需要紧密合作,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通过综合考虑疾病活动、药物影响和患者的生殖计划,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保护患者的生殖健康。

5、结论


    今天这篇科普文,希望大家能够粗略了解风湿免疫疾病与生孩子之间的千丝万缕关系,以及其如何影响生殖过程。在曾医生近三十年的临床工作中,见到太多为此寻寻觅觅多年未果,在通过生殖免疫科干预后成功受孕的患者。自然怀孕和辅助生殖技术中出现的多次妊娠失败和不明原因的不孕不育问题对于我们风湿免疫医生和患者来说都是一项挑战。风湿病患者在计划生育时应寻求专业的医疗咨询,确保病情得到适当管理,同时采取措施保护生殖健康。通过教育和合适的医疗干预,可以帮助患者实现生育目标,同时控制疾病。祝您好孕!



   本期内容先到此,有兴趣的可以继续关注曾医生的科普内容更新。曾惠琼,硕士研究生,主任医师,从事风湿免疫专业临床一线工作近30年,擅长对免疫相关复发性流产、IVF种植失败、自身免疫疾病合并妊娠失败、各种风湿免疫疾病诊治。目前在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风湿免疫门诊(每周二全天),有需要的湿友可以在医院或160预约平台预约就诊。患者和医生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可能实现共赢。文末,愿各位龙年大吉、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部分图片来源于搜狗公共图片库、曾医师私人相册,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参考文献**
1. PMID: 38895665
2. PMID: 38806189
3. PMID: 38691248
4.PMID: 16420554
5.PMID: 35249153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