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肺癌会吐黑水?体检发现了结节会变癌吗?

史岩医生 发布于2024-03-30 08:30 阅读量440

本文转载自南方科技大学医院

最近很火的电影《周处除三害》大家有去看吗?

看完之外我的精神状态又上了一个层次我感觉自己已经是一个新造的人了


图片发自160医护App

下班了

但又没完全下班

因为领导在朋友圈看到我看了电影之后对我说

「明天8点早班,有精神的话来参加一下」里面陈桂林得了肺癌居然口吐黑水

这太扯了你赶紧给大家科普一下


图片发自160医护App

陈桂林得肺癌的几率大吗?

贯穿这部电影的一个关键信息,就是“肺癌”。

男主陈桂林从女医生手里的胸片得知自己是“肺癌晚期”,不仅吃药没用,就算“换肺”也救不了他了。

1.哪些人容易得肺癌?

年龄>40岁,至少合并以下一项危险因素者:

吸烟≥20年包(年包指每天吸烟多少包乘以持续多少年,例如20年包指每天1包持续20年或每天2包持续10年),其中包括戒烟时间不足15年;被动吸烟有职业暴露史(石棉、铍、铀、氡等接触者);有恶性肿瘤病史或肺癌家族史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弥漫性肺纤维化病史

由此看来,喜欢抽烟的陈桂林其实患上肺癌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图片发自160医护App

2.得了肺癌会吐黑水吗?

一般情况下,肺癌患者不会口吐黑水,只可能会出现咯血的症状。

如果口吐黑水,有可能是以下的几种情况:

饮食因素患者可能进食了较多带黑色素的食物,如桑葚、动物内脏等,或者喝了含有铁元素的饮料,这些食物在胃肠道中被氧化为黑色素并排出体外,可能导致吐黑水的情况。

消化道出血肺癌可能合并有消化性溃疡、食管-贲门部失弛症、食管癌、贲门癌等情况,这些疾病可能导致局部破损,引发小量呕血,血液与呕吐物混合后可形成黑褐色液体。


图片发自160医护App

肿瘤浸润黏膜下层在肺癌晚期,肿瘤可能发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器官转移。当肿瘤侵袭到黏膜下层时,可能导致血管破裂而出血,这也可能是吐黑水的原因之一。

肺部疾病导致的缺氧当肺癌病人的气管受到肿瘤侵犯并阻塞时,可能会影响肺通气功能并导致呼吸困难。

严重缺氧时,可能会加快心跳并使心腔内压力增高,从而可能导致毛细血管破裂而引发痰中带血或咳出黑色血痰的现象,有时会伴随吐黑水等症状。

都说肺结节容易癌变查出了肺结节就=肺癌吗?

58岁的关叔(化名)在1个月前的体检中,发现自己右上肺有结节。

虽然没有感觉到任何不适,但保险起见,关叔还是来到了胸外科门诊就诊。

复查胸部CT显示,关叔肺部存在毛刺分叶胸膜牵拉,这是肺部肿瘤的典型表现。

此外,右肺上叶尖段见部分实性结节,大小约27mm×19mm。

小于8毫米的良性结节,通常采取观察和定期复查的策略。

对于恶性结节或大于8毫米的结节,可能需要进一步活检以明确诊断,并采取手术切除、化疗或放疗等治疗手段。

关叔的这个结节很明显有问题!

于是胸外科团队马上为关叔进行了右肺上叶楔形切除术,术后病理显示:肺浸润性癌伴坏死。肿瘤最大径约2.6cm。

明确为肺癌后,胸外科团队又马上为关叔实施了右肺上叶癌根治术。目前关叔术后恢复良好。

不是所有肺结节都是恶性的!

80%~90%以上的肺结节都是良性的,但少数良性结节在随访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恶变。

所以,查出肺结节之后我们首先要确认一件事,就是查出的肺结节属于良性还是恶性,然后再根据医生的意见去决定后续是密切随访还是接受治疗。

如何早期发现肺结节和肺癌?

早期肺癌隐匿无症状,所以大部分患者发现时已是晚期。

最有效的预防方法是尽早戒烟和及时筛查,特别是对于肺癌的高危人群来说,定期筛查尤为重要。

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人群,建议每年一次低剂量胸部CT进行筛查:

55-74岁;烟龄大于30包年(如:每天3包抽十年;或者每天2包抽十年,然后每天1包又抽了十年);正在吸烟或戒烟不到15年。

那肺囊肿呢?会变癌吗?

与实质性的肺结节不一样,肺囊肿是一种肺部炎症,是肺部出现的气囊或液囊。

它们可能是先天性的,也可能是后天由于感染、创伤等因素形成的。肺囊肿的大小和位置不同,对肺功能的影响也不同。

肺囊肿的治疗取决于囊肿的大小、位置及其对肺功能的影响。

对于小的、无症状的囊肿,通常采取观察和定期复查的策略。

对于大的、有症状的囊肿,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切除。若囊肿继发感染,则需要进行抗感染治疗。

肺小结节专病门诊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健康体检的普及,肺部结节检出者越来越多,双肺结节患者亦不在少数。

为此,南科大医院胸外科开设了“肺小结节专病门诊”,为患者提供:

精准鉴别良恶性结节在术前精准定位较小的肺部结节保留更多的肺组织和功能减小手术创伤术后规范随访治疗等服务

对于需要手术的肺结节,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有着精准、微创、恢复快的优点。

双侧肺结节同期切除术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减少手术应激和创伤,减轻患者的身心压力,减少二次手术麻醉风险,降低肿瘤进展风险。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