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界限

徐勇医生 发布于2024-02-13 23:47 阅读量426

本文由徐勇原创

已经成年,还跟父母在一起吃住,事事都还在让父母操办;已经结婚生子,还跟依赖着父母生活,把自己的儿女让父母照顾;父母想让孩子独立,不放心,总担心孩子照顾不好自己;孩子想让父母独立,又觉得自己不孝顺,不能常伴在父母身边……这种“共生”的家庭关系在我国非常典型,比比皆是。

【1】父母和孩子,谁不肯“断奶”“共生”关系的家庭,往往缺少“分离感”:孩子虽然成年,但是父母依然会以监护人自居,爱着或控制着孩子。一份全球教育报告:超过82%的中国家长已经做好为孩子的成功作出“牺牲”的准备;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国父母几乎完全丧失了个人时间。这种“牺牲”,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却有些现实和残忍:父母通过对孩子的控制来实现自己的占有欲;通过对孩子的依赖来获得自身的安全感通过对孩子的呵护来寻找价值感。其实,成年人最害怕的,除了生活的压力、情感的重担,还有父母的期望和眼光。特别是传统的父母,他们在成为父母的那一刻,几乎就放弃了自己,父母这个身份,将伴随他们接下来漫长的人生,孩子,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中心和价值的结晶。

【2】父母得体地退场,是一种修养父母离不开孩子,是父母不愿意成长,不愿意从父母身份毕业。可也有不少孩子,成年后离不开父母,宁愿呆在共生的亲子关系里,也不愿意独立。一方面,他们缺乏内在的安全感;另一方面,他们怕自己离开父母,会让父母伤心,认为自己不孝顺。于是在不知不觉中,他们以各种方式使自己停留在需要被父母照顾的状态中,来缓解父母被抛弃的焦虑。由此陷入互相胶着、互相“需要”的共生关系:我不离开孩子,是担心孩子不能照顾自己;我不离开父母,是担心父母没了情感寄托。

【3】亲子关系中,最重要的是自我成长。其实孩子和父母,很多时候都是不平等的。小时候,孩子仰视父母 ,靠父母的照顾才能成长;长大后,父母仰视孩子, 靠孩子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这种模式下的家庭,很难各自独立。

心理学大师海灵格曾说过:“好的家庭,一定有界限感。”什么是界限感?是在人际关系中,懂得自己与其他人或物,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界限感,会让一段关系变得舒服,是掌握适当的分寸,你有你的空间,我有我的自由,各得其乐。心理学者曾奇峰说:抚养者越是能够给予孩子高品质的亲密关系,孩子就越有能力扶养者分离。高品质的亲子关系,教会孩子学会像成人那样去爱:尊重父母,不必为他们的冲突负责,而是学会从家庭的牵连中释放自己。每个家庭,都需要在特定的时候,举行一个温和而坚定的“独立仪式”。代表从此以后孩子能够从这个家庭中独立出去,为自己负责,比如孩子搬离父母家。龙应台在《目送》里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不必追”三个字道出了亲子之爱的真谛。父母与孩子亲密是为了最终的别离。在别离之后,另一种亲密即将发生,那就是拥有自我的父母和不断长大的孩子。其实,父母子女一场,活成自己,是孩子和父母给对方最好的礼物。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