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镜检查前生死攸关的抉择:停药还是续药?这些雷区90%的人不知道

李国峰医生 发布于2025-02-14 19:34 阅读量85

本文由李国峰原创

随着结直肠癌筛查的普及和肠道疾病早诊早治意识的提高,结肠镜检查已成为现代人健康管理的重要一环。然而,许多患者因长期服用抗凝药、降糖药、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导致检查被迫推迟或治疗受限。如何科学管理用药,既保证检查安全,又不耽误疾病治疗?本文将结合2023年最新国际指南,为您详细解析。

一、哪些药物需要重点关注?

结肠镜检查前的药物管理主要涉及两类风险:  

1. **出血风险**(如抗凝药、抗血小板药、中草药);  

2. **操作风险**(如降糖药可能引发低血糖,免疫抑制剂增加感染概率)。  

1. 抗凝/抗血小板药物:需分层管理

- **高风险药物**: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 **处理原则**:  

  - **单纯筛查肠镜**(无息肉切除计划):通常无需停药。  

  - **计划息肉切除或治疗操作**:需根据血栓风险和出血风险综合评估。  

    - **低血栓风险患者**(如房颤CHA₂DS₂-VASc评分≤4):建议术前停用华法林5天,利伐沙班等新型抗凝药停药1-2天;  

    - **高血栓风险患者**(如心脏支架术后1年内):需与心内科医生联合决策,可能改用低分子肝素“桥接治疗”。  

**2023年更新**:欧洲胃肠镜学会(ESGE)建议,对于接受小息肉(<1cm)冷切除的患者,阿司匹林可继续使用;但热切除(电凝)仍需停药5-7天。

2. 降糖药物:警惕低血糖风险

- **胰岛素**:检查当日早晨剂量需减少1/3-1/2,检查后恢复;  

- **口服降糖药**(如二甲双胍、磺脲类):检查前48小时停用二甲双胍(防酸中毒),磺脲类药物检查当日暂停(防低血糖);  

- **GLP-1受体激动剂**(如司美格鲁肽):可能延缓胃排空,需提前1周停药以确保肠道准备效果。

3. 免疫抑制剂与生物制剂  

长期使用激素、甲氨蝶呤或生物制剂(如类克)的患者,需提前评估感染风险。  

- **激素**:检查前后需调整剂量,避免肾上腺危象;  

- **生物制剂**:无需常规停药,但若计划肠镜下治疗(如狭窄扩张),建议与风湿科医生协商用药时机。

4. 其他易被忽视的药物**  

- **铁剂**:检查前需停用5天,避免影响肠黏膜观察;  

-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短期使用无需停药,但长期大剂量服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 **中草药/保健品**:人参、银杏、大蒜素等可能增加出血,需提前1周停用。

二、特殊情况下的用药策略**  

**1. 急诊肠镜:时间紧迫怎么办?**  

若因消化道大出血需紧急肠镜,优先使用逆转剂(如维生素K拮抗华法林、Idarucizumab逆转达比加群),同时监测凝血功能。

**2. 老年人多病共存:如何平衡风险?**  

老年患者常合并心脑血管疾病,需遵循“最小化干预”原则:  

- 优先选择冷切除技术(出血风险低);  

- 缩短抗凝药停药时间,必要时术后24小时内恢复用药。

三、检查前后的标准化流程**  

1. **检查前7天**:向医生提供完整用药清单(包括保健品);  

2. **检查前3天**:调整抗凝药、停用铁剂;  

3. **检查前1天**:停用二甲双胍、NSAIDs;  

4. **检查当日**:暂停降糖药,高血压患者晨起可少量饮水服药;  

5. **检查后**:根据操作类型恢复用药(如简单筛查可立即恢复,息肉切除后需延迟24-72小时)。

四、医患协作是关键**  

**患者必做**:列出所有药物(包括剂量和用药原因),主动告知医生病史(如心脏支架、糖尿病);  

**医生责任**:根据最新指南制定个体化方案,避免“一刀切”停药。

**结语**  

结肠镜检查前的用药管理如同一场精细的“平衡术”,需兼顾治疗安全与检查效果。随着冷切除、胶囊内镜等新技术的普及,停药需求正逐步减少。未来,通过多学科协作和精准评估,我们有望让更多患者安全、高效地完成肠道健康筛查。



(本文仅作科普参考,具体用药调整请遵医嘱)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